升华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完善德育教师素质构成

点赞:34917 浏览:1597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为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升华德育工作理念,在各方面,都应当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Abstract:Inordertoguaranteethatthepersonneltrainingthedirection,theuniversitymoraleducationworkermustsublimatethemoraleducationworkideaunceasingly,invariousaspects,mustonowninitiativefulfill“humanist”thescientificidea,onlythenlikethis,canpletetheraisesplendidly“causeofbuildingupsociali'sconstructorandthesuccessor”historicalmission.

关 键 词:高校思政教育德育教师素质构成

keyword:Theuniversitythinksofthepoliticaleducationmoraleducationteacherqualitytoconstitute

作者简介:

王晶(1972-),女,辽宁大连人,工商管理学硕士,现任大连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铁锋(196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现任大连艺术学院教师.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观念方面,从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化

1、在主体关系上,由教师意志向学生意愿转化.学生既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体,每名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地位.因此,作为教师,应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时时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但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教法、学法和考法,教师都明显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从教师方面来看,尽管教学手段不断改进,但以我为主的“灌输式”教学理念依然根深蒂固,从学生方面来看,尽管已步入大学殿堂,但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惯性”仍然存在,离开教师就不会学习的现象还十分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存在偏差,只注重教师“教”的过程,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从根本上转变职能,由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怎么写作者,由指挥者转化为参与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习方式上,由学生被动接受向学生主动参与转化.一是要形成探究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营造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双向互动,甚至是争辩来领悟道理.二是要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当作乐趣,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是要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组成各类学习小组,搜集资料,集体讨论,提炼观点,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为形成上述几种学习氛围,可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把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变成探究式教学方式,变单向的纵向信息沟通为全方位的网络沟通.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养及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在学习目的上,由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向重点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转化.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但要由中学的“知其然”,变为“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要达到这个目的,一是加大日常养成比重.注重知与行的统一,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正如前人所说:“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二是加大时事分析的比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撰写相应的学术论文,通过这些举措,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是加大实践考察的比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补充.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运作中,高校应结合本校专业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进程,通过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支教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

二、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方面,从刚性的规范化向弹性的人性化倾斜

1、从利益着眼点看,在重视集体利益的同时,还应重视个体发展,使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集中表现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上.对于这种冲突,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常常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发展.其实,尽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强调集体主义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个人利益,即使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基本准则的.因此,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强调维护集体利益,忽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但是片面的,而且是与以人为本观念相违背的.


2、从规范程度看,在重视统一要求的同时,还应重视个体差异,使规范化与多样化有机结合.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比较注重对大学生倾向性问题的研究,但对大学生差异性问题研究得不够.事实上,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以及人生目标的选择上,都有明显的差异,要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承认并重视这种差异性,根据每个人的教育起点不同,分层次分阶段地给予帮助教育,既有符合大众口味的“大锅饭”,也有适合个人口味的“小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推动整个群体共同前进.具体来说,就是把基础教育与时事教育相结合,把普遍性教育与个别性教育结合,把教师外部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3、从管理教育关系看,在重视严格管理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工作,使管理方法与教育方法有机结合.管理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注重两者的相互结合.一方面,抓经常性管理要注意从思想教育入手,我们应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增强经常性管理工作的思想教育含量,从思想深处解决问题,无论是在贯彻落实规章制度,还是在日常管理时,都要使大学生不仅知道应当怎样做,而且懂得为什么这样做,真正使经常性管理的过程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做经常性思想工作要重视行为规范.应根据大学生的社会经历、入校时间、专业特点、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坚持启发引导和纪律约束相统一,在抓好教育灌输,帮助大学生分清是非、美丑、真检测的同时,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的规范作用,通过严格管理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法纪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德育教师知识体系构成方面,从单一的专业知识向复合的人文知识延伸

1、从观念角度而言,要领悟人文素质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首先,从教育对象来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权力,归还学生的自由,认识学生的价值.其次,从教育内容上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是因为,教师只有具备相当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和工作中联系实际,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流行的各种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再次,从教育方式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运用理论阐述的方法,也要借助人文诠释的方法,从人文层面对所学理论进行理解和把握.此外,从教育态度看,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传给学生.而态度和价值观一方面来源于对理论本身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需要从人文素养当中汲取养料.因此,人文素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从方法角度而言,要把握提升高校德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

(1)教师层面:不断学习修炼,创造人文素质提升的内在依据.第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华文明是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先民创造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研习,才能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继承优秀的人文基因,打牢人文素养的根基.第二,从名著和名人传记中获得教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就都失去意义了.”通过阅读名著和名人传记,能够超越时空和国界的限制,与历史和名人对话交流,从中领悟人文精神的真谛.第三,从礼仪规范中加强修养.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和生活品味,都在显示他的修养程度.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通过形象、语言、仪表、课堂、办公室礼仪、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和养成,使教师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自尊自爱、如何规范行为,不但能逐步内化为人文精神,而且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第四,从不断反思性中自我完善.人文知识具有主观性、个体性等特征,获得的途径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反思.为此,培养教师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是提升其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教学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反思上的差异造成的.教师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反思,不断发现理论教学和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才能反思和剖析其背后的教育哲学.

(2)高校层面:多方打造平台,创造人文素质提升的外部条件.首先,选树人文典型,让教师与典型的学习交流中获得提高.典型具有导向性,在教师中树立典型,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教师树立比学赶超的标准.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会、人文讲座等形式,让品格高尚、人文知识丰富的教师传播教育经验和人文知识,让广大教师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强化人文意识,提高人文修养.其次,营造文化氛围,让教师从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感悟.健康的校园文化会使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会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成为教师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再次,明确评价标准,让教师在评价标准中受到鞭策.高校要按照理论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师培养整体规划,把教师有关人文方面的讲座的质量、科研的成果、学生的评价作为教师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不断完善教师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使教师不但明确为什么做,而且明确怎样做,同时明确自己做到什么程度,从而使人文素质提高经常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