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亟待提高

点赞:3436 浏览:99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天之骄子”们几乎都发现“饭碗”难找,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重点从就业能力的内涵、现状和对策研究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Abstract:Atpresent,theuniversitystudentgotemployedabilityalreadytobeetheworldmatterofconcern.Variouscountries“thedayarrogantit”nearlydiscoveredthat“thericebowl”difficulttolook,theuniversitystudentgetsemployedthesituationtobeverystern.Didthisarticlekeyfromtheemploymentability'sconnotation,how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countermeasurestudysharpeneduniversitystudent'semploymentability.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和对策

Keyword:Theuniversitystudentgetsemployedabilitypresentsituationandthe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马兰娣,女,(1963-3),兰州市人,本科,教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最初是由英国人首先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国外学者将其界定为一个人获得首次就业机会的能力、维持就业的能力、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

在国内,就业能力又被一些学者称为可雇佣性.郑晓明(2002)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在内容上,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亟待提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总之,一个人能否获得或提高就业能力取决于四个因素: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使用和开发以上素质的方式;向雇主展示这些素质的方式;寻找就业机会的背景.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2.1、基本工作能力欠缺

一般认为“基本工作能力”包括言语理解、逻辑推理、数字运算、图表分析、工作记忆、知觉速度和思维变通七个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不但要具备上述七种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德才兼备”.专业能力已经不是优秀员工的唯一条件,综合素质才是立足于竞争市场的永恒优势.这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好高骛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较差,这是缺乏基本工作能力的表现.

2.2、专业技能不够、知识面较窄

专业技能,包括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但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本科院校重视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不熟悉,对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扎实的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基础知识教育,致使高职教育与高级技工教育混为一谈,甚至成了培训教育,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面较窄,寻找就业的机会受限.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遭遇困难和挫折.

2.3、社会适应能力缺陷

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等.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个人生存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的情况,学校和社会是有差别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

2.4、就业观念转变迟缓

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跟就业观念有关,并非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民工荒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写照.有些大学生自视为“天之骄之”,总觉得有着特殊的优越感,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就业观念尚为普遍确立.有的毕业生宁愿等待,也不愿到与自己期望有差距的地域、部门、单位工作,造成观念性自愿待业现象.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市场已经在发生着变化,就业观念只有快速地转变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状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5、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实质都是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被动局面.当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部分学生选择创业,而缺乏创业能力会阻碍他们的创业实践和职业的转换,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体系.

三、问题和对策

3.1、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首先应该革新高校的人才开发和培养模式,打破教育陈规,大学生就业能力不高,不能但从大学生身上找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高等学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普通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和改造相对落后、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教学管理中仍然强调统一规划的培养要求,包括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培养模式等,这种培养模式,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重视学生能力与个性培养,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特长、重功利轻素质,致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可能有大的提高,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高职院校出现之初时非常类似本科大学教育,成了本科大学教育的“压缩饼干”,以至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根本没有竞争力.这一问题出现后,高职院校又纷纷掉头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基础知识教育,走向另一个极端,致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知识面较窄,基本工作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高.近年来,高职院校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重视质量忽视特色教育,高职院校品牌形象缺失,学科的设置没有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行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当地社会需求脱节,就业能力不强.

所以,高校要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综合型人才,应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努力做到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市场,贴近社会,使学生学有所用,以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

3.2、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开发和培训模式的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虽然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和完整的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评估体系.现行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在我国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形成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择业者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怎么写作活动等一些简单的职业指导,而忽视了就业指导的科学性、完整性,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支撑,导致学生没有一个科学的参照系来及时发现自己能力和素质上存在的缺陷,也使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对症下药.

建立科学的可就业能力评估体系,大学生通过可就业能力评估测试,职业适应性测评,逐步树立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可就业能力,高校可将可就业能力开发和培养的成果以及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的结果及时向教学部门传递,教学部门根据得到的信息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建立一个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和学生互动式的人才培养机制,保障大学生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

3.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入学抓起,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将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和怎么写作,将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与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设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达到不断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5

[3]张玲玲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