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民工就业问题

点赞:32773 浏览:1552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李志玲、女、1972年9月14日生、四川开县人、现任国家统计局桐梓调查队办公室主任、经济师、统计师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全国涌现出了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农民工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他们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农民工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本文拟从解析贵州省农民工及其就业现状入手,努力制约农民工就业的瓶颈,积极探寻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发展对策.

一、贵州省农民工就业现状

贵州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土地破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靠内部增收极端困难.因此,以打工收入为主体的工资性收入成为贵州农民收入和增收的主要渠道和来源.据统计,从2004到2008年五年来,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29.35%、31.08%、36.05%、35.67%和35.85%,五年平均占农民纯收入的33.6%,有些家庭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外出务工.到2008年,贵州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500万人以上,其中贫困地区外出打工人数超过310万人.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在贵州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中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农民工监测调查资料显示:贵州籍省外农民工较为密集的地区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具有以下特点.

(一)就业岗位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

贵州省农民工进城务工从事的行业主要以加工制造、建筑、居民怎么写作和其他怎么写作为主,它们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3.78%、17.67%和11.48%,三个行业合计占82.93%.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危险性高、工资待遇低,属于典型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即使是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也多从事清洁、门卫等临时性的怎么写作工作,低待遇、低报酬、无保障,与单位的正式员工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工资和福利体系,属于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等具有明显公益属性的部门仍然把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正规就业的门坎之外,形成城市新的“二元结构”.


(二)就业以灵活为主,劳动关系不稳定

从资料可见,贵州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信息和途径,最主要是“自发”,其次是“依靠亲朋好友介绍”.依靠政府组织外出务工的,只占总数的1.12%,97.14%都是自发外出务工.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个体两大部门,所占比重在60%-70%之间;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例10%左右;无固定单位的农民工占到20%-30%之间.大部分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为主,且多处于频繁变动状况,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三)工资水平偏低,实际收入增长有限

近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农民工工资的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企业侵害农民工利益行业的监管力度等,农民工工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涨.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农民工月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5.5%左右,800~1200元的占33.43%左右,1200以上的占61%左右.但是,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增加,使其实际收入增长有限,生活水平难有较大改善.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以及参加保险水平不容乐观.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仅占受调查总人数的12.37%;87.63%的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84.59%的农民工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参加社会保险的农民工仅占15.41%.参保类型排名前二位的依次为:工伤保险占9.75%、医疗保险占3.80%、二项合计也仅为13.55%.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怎么写作仍显不足,诸如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社会保障关系接续难、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缺乏等现象还很突出,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二、制约贵州省农民工就业的“瓶颈”

近年来,贵州省多渠道输出农民工就业,对于促进本地农村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制约贵州省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效益、高风险的传统种养方式推动愈来愈多的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大了就业压力

资料显示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间,外出务工年平均收入为11354元,同期贵州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5元.外出务工收入是在家务农收入的3.77倍.这让他们的弃农倾向非常明显.即便是在经济发展较为困难的时期里,相对于单纯的农业生产,外出打工的相对经济收益仍然要高出很多.以农业生产中占大头的种植为例,无论是散户还是大户,贵州省农民这部分的收入每年都在以2―4%的幅度下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明显受到打压.桐梓县茅石乡村支书唐朝和告诉笔者:“近三年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严重冲抵了国家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收益,农民每年的种粮收入基本上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种粮成本却在大幅度提高.06年时水稻种子是8元/斤,现在已经涨到了13元/斤,稻田每亩撒种一般是2.5斤,这就意味着单种子一项每亩成本就要提高12.5元;在化肥方面,尿素06年的均价是50元/包(每包80斤),此后逐年上涨,到今年春耕时已涨到了88元/包.仅此一项,农民就要逐年多支出近6元,而这还不包括钾肥、磷肥等其他化肥的支出.”

(二)农民工自身整体素质不高和技能缺乏成为制约农民工就业的“瓶颈”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比例仅为5%;而在西方国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工占50%左右,初级技工占15%.实际上,大多数初次出门的农民工都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力气活,初级工也是城市居民多.农民工职业技能缺乏的主要原因,除了输出地职业教育跟不上、用工单位不重视工人培训之外,与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也有很大关系.据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2009农民工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省农民工文化程度大多为小学和初中.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207人,占12.31%;初中文化程度的为1009人,占60.02%;小学文化程度的为420人,占24.99%;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为45人,占2.68%.这样的文化素质基础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技工队伍的形成.受文化水平、信息匮乏、谋生技能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技能简单的工作.

贵州农民工就业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民工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求职渠道、信息不畅成为制约农民工就业的又一“瓶颈”

目前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通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劳务输出仅占总数的10%左右,90%的农民转移就业还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和盲目自找门路这两条途径,虽然在一些城市中,各级政府组织也在建立相对规范的农民工劳务市场,但总的来看,比较规范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相似度检测还没有建立起来.著名学者李培林在山东济南的研究表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来源中前三项是同乡、亲戚、朋友,是社会学所说的“初级社会关系”,占了76.1%;后三项是所谓“次级社会关系”,仅占了14.1%.这样的信息源表明,农民工就业信息的取得主要是以熟人群体为基础的,政府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充分.由于政府行为的缺位,加之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就业相似度检测体系,这种以“投亲靠友”为主要特征的就业渠道,使农民工择业缺少确定性,随之不断地更换工作,在不同工作间、单位间、行业间、城市间频繁流动.由此带来的是:农民工在单位内的身份是临时工,没有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工龄也不被累计,难以享受连续性的社会保障政策.习惯于短期行为而不断“跳槽”,心理上没有归属感,使农民工难以建立一个较长的人生预期,形成不了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累积,走出不了城市中的底层环境.与此相对应的是,尽管近年来政府部门愈来愈重视在农民工流动就业中作用的发挥,但由于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信息来源有限,且很多信息滞后、失真,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作为输出地来讲,政府部门获取异地就业信息的能力更为不足,有时反而“好心办坏事”.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贵州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户籍壁垒、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产生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体制根源

这造成了农村与城市、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种种不平等.农民工难以转换身份融入城市成为市民.目前我国的城市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劳动力市场是专门针对具有本市户籍的劳动者的高端劳动力市场;另一个是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福利低劣的劳动力市场,则属于农民工,是低端劳动力市场.二元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工无法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劳动力资格,城市居民所从事的许多工作,农民工不是不能干,而是因为没有城市户口而不被允许干.农民工只能进入低端劳动力市场,而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又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而使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工随时面临被解雇的命运,就业极不稳定.由于就业歧视的存在,农民工群体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三、解决农民工就业的几点建议

当前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也有现行政策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的原因,还有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融合和接纳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做好农民工职业培训,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现有的文化程度与技能水平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其就业空间将会越来越窄,转移就业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就成了农民工获取公平就业机会和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瓶颈.因此,增强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就成了农民工就业关键一环.要继续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这是提高未来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础.一是千方百计确保农村居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得到满足.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二是在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农村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为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能储备,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三是培养农民工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农民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才能参与城市的就业竞争,否则他们就会游离于城乡之间,缺乏在城镇扎根的意识和毅力,很难参与城市就业竞争.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外,还要加强包含思想转变和观念转变在内的综合教育,使农民工成为具有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的新型劳动者.

(二)大力发展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就业怎么写作体系,加大劳务品牌建设

一是在劳务输出重点地区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怎么写作体系,掌握本地区农民工的数量、就业意愿等信息,围绕准备外出就业农民的需求,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创建并逐步形成“一镇一品”、“一区(县)多品”、“县市精品”的劳务输出格局,从而实现整群的农民工就业;二要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怎么写作体系和信息渠道,鼓励社会各类怎么写作组织和培训机构与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定向输送劳动力,并搞好输出后的怎么写作,免费为准备外出就业的农民发放相关资料,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发挥公共信息渠道的作用;三是在流入地要建立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援助制度.流入地的公共就业怎么写作机构要普遍对外地农民工开放,免费向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怎么写作,对农民工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收集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信息,开发针对农民工的怎么写作项目和措施,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联网等各种渠道发布供求信息,减少农民工盲目流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四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相似度检测行为.有关部门联手规范职业相似度检测行为,严格收费标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堵住不法分子骗钱的门路.

(三)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目前我国有《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劳动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但实行起来却不尽如人意,特别在农民工这一庞大的务工群体中,更需要相应法律法规的保障.一是完善法规,提高执法水平.尽快制定和出台保护进城就业农民权益的法律,明确农民工的基本权利与社会地位,加强对他们人身和财产等权利的保护,对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禁止以任何形式歧视进城务工人员.二是完善维权机制,营造农民工权益保护氛围.建立完善农民工工会,广泛吸纳农民工入会,充分发挥工会在督促企业规范用工,协调劳动关系,改善工作坏境,落实工资发放,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并加强政府行政机关、社会群众组织的沟通协作,开展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氛围.三是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放宽户籍限制,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也能全面享受住房购写、医疗保险、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公民权利,为其就业提供坚实的后盾.四是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原则,着力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适应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要兼顾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来看,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只有将劳动力尽可能多向第三产业配置,才能实现就业最大化.第三产业在接纳转移劳动力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将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一方面,第三产业中的怎么写作业技术含量较低,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大量新兴行业是在市场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拥有更加充分的竞争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因此是吸纳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的巨大“蓄水池”.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是中国的一大劣势,而劳动力低廉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优势之一.只有通过创业和兴办大量的劳动密集中型小企业,将低廉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竞争力,才能成为真正的优势.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扩大吸收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容量.现阶段应优先发展农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扩展市场交通范围,扩大市场容量,发展以商业流通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应注重发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市场结构.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怎么写作、技术怎么写作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增加就业容量.

(五)建立鼓励农民工还乡就业、发展县域经济的机制

一是壮大县域经济,以政府为主导来改善县域的投资环境,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集群,将其培育成县域经济的市场主体.二是制定鼓励农民工还乡就业的优惠政策,在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工就业县域创造发展平台的基础上,还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农民工回到县城就业、创业.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由于县域条件的艰苦,具有高学历的人才尤其是城市籍的人才不愿到县域就业,但农民工来自农村,熟悉县域环境,若是优惠政策的吸引力足够,部分农民工和来自农村的高校毕业生还是愿意到县域就业的.三要完善市场怎么写作机制,塑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六)大力发展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立足内部消化,增加就业机会

当前相当多的农民家庭还只能以农业作为立家之本,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践证明,只要因地制宜,农业内部还是具有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从贵州的省情来看,发展小城镇不应该是星罗棋布、遍地开花,要根据区域或地理优势,实现乡村企业适当集中连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与土地彻底脱离,到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可以让更多的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而得到就业岗位.乡镇企业发展的实质是农民自己发动了农村工业化,是农民自己实现了“向非农产业转移”.

(七)扩大劳务输出,促进异地就业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束缚人力资源的流动,也就等于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而劳务输出人数越多,“农民”减少得就越快,收入也就增加得更多.可以说,走出去实现劳动力自身价值,对于贵州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山区贫困县来说,是脱贫捷径,致富上策.尽管农民大规模流动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把劳务输出纳入各级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规划,加强对劳务输出的宏观调控和协调管理.同时,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本领,并强化跟踪管理和后勤怎么写作机制,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劳务输出朝着“输出有组织、输入有管理、流动有怎么写作、调控有手段”的有序流转方向发展,有些负面影响就能迎刃而解.此外,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外出务工致富,外出务工光荣,回乡创业更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更多的农民大胆地走出去,鼓励更多农民工携带资金、技术回乡办企业,在实现农民工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增加其就业机会.

就业乃民生之本,更是农民工最基本的权利,倘若农民工失去就业机会,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他们这一庞大群体就将无法立足.十七大提出“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从根本上离不开全国两亿农民工.因此笔者以为,中国之现代化既要看中产阶层的构建形态如何,更要看这人数更为庞大的农民工阶层的历史定位和社会角色分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不仅需要农民朋友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更需要政府发挥自身作用,做好就业制度创新,劳动者技能培训,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维护等方面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工就业的良性有序运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