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点赞:17446 浏览:734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对贯穿《提纲》全文的实践观点的“三位一体”(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分析,试图从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论述《提纲》所蕴含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关 键 词]实践和谐社会三位一体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言,《提纲》是“非常宝贵的”,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P213《提纲》所蕴涵的实践观点和一系列基本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三位一体”的实践范畴

实践的观点作为贯穿《提纲》全文的主线,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革命生长点,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有学者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论题是实践或人类能动性,而他批判费尔巴哈和他类似思想家的唯物主义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实践的忽视.”[2]如何理解马克思在《提纲》中所阐发的实践观点,关系到能否完全理解《提纲》所阐发的一系列基本思想,能否完全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乃至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超越,能否完全理解马克思所完成的哲学革命的意义.笔者认为,对实践范畴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角度作“三位一体”的理解.


马克思在《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以社会实践为前提和根本出发点.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对一切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说,他们不懂得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的改造对象,是人们感性活动的结果,然后才是人们的认识对象;人首先是感性活动的主体,是改造世界的主体,然后才是认识世界的主体.正因为他们不了解实践活动的属人性,造成了他们不可能了解社会实践是人特有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的、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也不可能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从而抹杀了人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动性,抹杀了革命的实践意义.唯心主义虽然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样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不懂得真正现实的革命实践活动本身.当费尔巴哈把直接的肯定与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对立起来和把否定之否定仅仅看作是哲学同自身的矛盾之时,马克思却坚决地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主要成果,即“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否定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人看作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这是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黑格尔辩证法做出的一个本质的重要的判断,是把能动的创造原则注入感性对象性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马克思在关乎本质的哲学基础上说出了费尔巴哈所不能理解的东西:当费尔巴哈把感性对象性仅仅设定为感觉和直观时,当他把“扬弃”仅仅理解为神学的幻想时,马克思却牢牢抓住了否定的辩证法,并通过“对象性的活动”重新规定并表述了一种合理的辩证法.但是,由于黑格尔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懂得现实的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革命实践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而是同费尔巴哈一样,只是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所以,尽管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他却只知道并只承认一种劳动,即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从而使人变成了一种非对象的、唯灵论的存在物.

马克思正是通过把能动的创造原则注入感性对象性,通过对“感性的对象性活动”这一革命的辨证实践活动“三位一体”(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的规定,才在哲学革命的意义上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确立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只有在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高度上,才能深刻地理解《提纲》所蕴涵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人自身的和谐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和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其自身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实现人自身的和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地和谐.马克思在《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在人类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个人类的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提纲》中告诉我们,人的本质不是既成的,而是不断生成的,只有紧紧把握着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实践,才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旧唯心主义者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者,由于不理解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实践,也就不能正确理解作为感性的实践活动主体的现实的人的本质.作为思辨唯心主义集大成者的黑格尔也只能做到把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而费尔巴哈虽然把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但也只是“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3]P75.因此,他也只能做到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离开社会实践和历史过程,孤立地观察人,认为存在者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而不懂得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人.针对他们的错误,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强调“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科学地指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由各种社会关系决定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而各种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因此,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一个现成的、超历史的人类本质,人的本质具有一种历史的生成性,而不是一种超历史的既成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关系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不仅保证了生活在不同社会关系下的现实的个人的存在,而且开启了整个人类历史.正是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才有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此资本主义在完成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过程中,也为异化的克服、人的解放、人向自身的复归准备了条件,产生了共产主义――这种否定私有财产,彻底废除私有制,并代之以把人的世界而不是物的世界作为生产目的的集体所有制.因此,这种共产主义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全面变革,而且是新的社会关系的确立,而这种社会关系通过扬弃一切异化形式而使人得到彻底的解放,并开展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从而达到在这种新的社会关系下的人的和谐发展.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不仅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问题,而且为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径.马克思正是紧紧抓住了实践的本质特征――创立和改变世界的革命性,才完成了不仅对一切唯心主义而且对一切旧唯物主义的超越和颠覆.马克思不仅在《提纲》的第一条就指出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革命性特征,对感性世界只是采取一种客体或直观的二元对立的方式去理解;而且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的乃至一切旧唯物主义的这一缺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3]P76.由此,也就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单纯的直观”和“单纯的感觉”的主体只能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因此,“费尔巴哈在对感性世界的直观中,会不可避免地碰到与他的意识和感觉相矛盾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会不可避免地“扰乱他所检测定的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谐,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为了排除这些东西,他不得不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食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直的哲学直观之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3]P76,也就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革命实践活动的结果.因此,“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3]P77恰如马克思在《提纲》第八条所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地解决.”马克思正是按照社会的真实面目,从那种感性的、对象性的、创立和改变社会关系的实践出发,才科学地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如爱尔维修)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欧文)困惑的“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的二律背反式的“难题”.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也就是说,环境和人共处于由那种感性的、对象性的人的实践活动所创生的关系整体中,也既是人和环境处于一种生存的关联整体性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都是感性活动的结果.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如果懂得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其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那么上述问题也就自行消失了.”[3]P78

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正如只有在“革命的实践活动”中,在工业的发展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一样,也只有通过工业的不断发展,才能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找到一条现实的出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为人的解放做准备的同时,也直接地完成着非人化”.现代工业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使人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却使人的“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由于“人的异化,只有通过人与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这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不仅不能和谐相处,而且会相互分离并处于敌对之中.但是,正如工业在完成非人化的同时,也在为人的解放做准备一样,产生异化的社会关系本身包含着它的否定的环节,发展着扬弃异化的条件――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阶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正如马克思在《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因此只有在那种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的共产主义里,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地解决.

因此,我们只有认清所处的社会现实,并且通过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实践去改变现实,创建满足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也才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