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新闻和出版人的素养

点赞:12832 浏览:562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根据地的新闻和出版事业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这与红色政权的保护及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还取决于苏区新闻和出版人具有较好的生活素养、业务素养、思想素养和审美素养.当今的新闻和出版从业人员应该向苏区的先人学习,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为开创新时期社会主义新闻和出版事业的辉煌前景而奋斗.

[关 键 词]苏区新闻和出版人生活素养业务素养思想素养审美素养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根据地各级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创办的报刊、出版的图书以及相关印刷、发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时,瑞金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编、印、发等新闻出版体制.据记载,当时出版的报刊约有160多种,各类书籍总数达400多种.此时,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已经颇具规模,它标志着根据地红色新闻出版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什么苏维埃时期条件如此艰难,又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新闻和出版事业却能冲破重重困难,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呢当然,这与红色政权的保护及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但还有一条主要的原因就是苏区的新闻和出版人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生活素养、业务素养、思想素养和审美素养.这是苏区红色新闻和出版事业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因素或决定性因素.

一、生活素养

生活素养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生活材料的获得、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的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见解和能力等多层含义.

据史料记载,苏区新闻和出版工作的专职人员并不多,那为什么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新闻出版事业始终遵循了依靠群众办报办刊,为广大群众怎么写作的原则.由此许多报刊建立了庞大和广泛的工农通讯网和通讯员队伍,而这些通讯员来自苏区的各行各业,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经验和见解,他们是苏区党的新闻出版工作队伍,坚实的中坚力量,这就决定了苏区新闻和出版人具有较好的生活素养.如《红色中华》报十分重视组织工农通讯网,通过各种渠道“从农村中,从工厂和作坊中,从街道上,再可从各种机关中,渐次的寻觅着自己的通讯员”.据不完全统计,它拥有200多名工农通讯员,他们都具有较高的生活素养.正是由于工农通讯网包含着这些生活素养较高的新闻出版人,才使《红色中华》能够反映出各地群众的实际生活、斗争状况,从而及时反映整个苏区群众的革命斗争情况,使报纸散发到苏区每一个地方,而群众争先恐后地阅读,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拥护.又如《红星》报的编辑人员很少,除了有一个技术性帮手之外,改写稿件、编排版面、书写标题与校对等,都由同志一人承担.虽然人手缺少,但由于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通讯员队伍,通过发挥通讯员的作用,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深受广大工农红军和苏区群众的喜爱.据1934年8月1日《红星》报发表的致通讯员信中记载,其时已发展了500名通讯员,骨干有100余人.在这些通讯员中,既有党政机关和红军部队中的各级领导干部,也有在连队基层工作的干部战士.许多通讯员一边在战场上同敌人浴血奋战,一边为报纸写稿,这些稿子被称为“来自火线上的消息”,许多文章既生动又真实.当时,许多苏区领导人在戎马倥偬中坚持为该报撰稿,写稿最多的有罗荣桓、袁国平、彭加伦、罗瑞卿、萧华、张爱萍、向仲华、张际春、舒同等人.、朱德、周恩来、博古等领导人都为《红星》报撰写过不少社论和文章.这些通讯员和苏区领导人都有着各种深厚的生活体验,因而都具有很好的生活素养.再如《青年实话》报坚持了“群众化”的办报方针,建立了基层积极青年工农通讯员队伍,并和邮局订立了免费寄稿的合同.由于编委会努力吸引工农劳苦青年参加报纸工作,前线的红军指战员、后方的青年工人和农民,都能踊跃向该报投稿,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工作经验.由此得知,《青年实话》的工农通讯员都来自基层,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见解,都具有很好的生活素养.

二、业务素养

业务素养是指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专业性知识和能力的素质和修养.苏区新闻和出版人的业务素养可从以下两方面得到论证:

(一)《红色中华》、《红星》等苏区主要报刊,非常重视对通讯员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新闻和出版人具有较好的业务素养

《红色中华》拥有200多名工农通讯员,报社经常具体帮助和培养他们.利用函授等方法,教他们新闻学,如何做社论,如何写消息,如何当外勤记者,如何当内勤记者,如何发稿,如何校对等,对于通讯员投来的稿件,如不采用,也都每篇加以修改,并说明不登载的理由而负责地退稿.报社通讯部还会拟定详细的计划,按期把编辑部的编辑中心及需要的稿件告诉给通讯员,随时指示通讯员写作通讯稿的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这样,通讯员的业务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讯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鼓励和发挥.

《红星》报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通讯员队伍,报社尤为重视同通讯员的紧密联系,并注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报社在报纸上开辟了“通讯员”专栏,定期刊登指导通讯员工作的文章,特别是教育全体通讯员要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此外,《红星》报还要求红军各军团和各独立师政治机关,每月召集一次通讯员会议检查通讯工作,并给通讯员以具体指导.这一系列措施对于提高通讯员的业务素养,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建有较为完备的编、印、发等新闻出版体制,形成了一定的办报风格,说明苏区新闻和出版人的业务素养较高

据资料记载,苏区建有较为完善的新闻、编审出版、印刷、发行等机构,可以说具备了一些新闻和出版事业的基本机构与程序,还具有比较正式的刊号和出版时间,形成了自己一定的办报风格.各种报刊不管从读者到采访,从编排到排版,从文字材料到新闻摄影,还是从印刷到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尤其是1932年初起,为了统一苏区新闻和出版事业,临时政府设立了出版局、印刷局、总发行部等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编、印、发等新闻出版体制,从而保证了苏区新闻和出版事业的稳步发展.试想一下苏区新闻和出版事业能如此稳健地发展与新闻和出版人具有较高的业务素养截然不可分开.

三、思想素养

思想素养是指人们精神心态和行为风范的整体素质和整体修养.苏区新闻和出版人具有很高的思想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

苏区新闻和出版人同其他革命同志一样,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生活幸福、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有办好新闻和出版事业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显著的工作业绩.

(二)具有顽强的革命意志和艰苦的创业精神

举三个典型事例就可充分证实这点:一是苏区的印刷厂,主要印刷《红色中华》、《斗争》、《苏区工人》等报刊和查田运动书籍及抗日传单等.印刷厂的工人生活较为艰苦,但大家都能自觉遵守厂规.工人分两班制,每班工作8个小时,星期天以4小时为一天,若加班不发加班费用.印刷厂为了创造一流的工作,在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的情况下,经常举办各种劳动竞赛,经过大家的评比后,选出模范工人.但是模范工人不发奖金,发帽子或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并且绣上“模范工人”字样,以示鼓励.在竞赛激励下,印刷厂印刷的刊物速度又快,质量又好.二是瞿秋白接任《红色中华》报的主编后,积极热情地投入工作,虽然由于王明错误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他的办报思路无法完全付诸实施,但他还是力所能及地对该报作了不少改进.在他主编《红色中华》报的一年中,报纸的质量和宣传功能有所提高,办报方法也有较大改进,报纸在根据地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在编委谢然元被捕叛变后,瞿秋白带病和其他同志一起坚持报纸的正常出版.他一直忠于职守,在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把《红色中华》报办到了最后一期,即1935年1月21日出版的第264期.三是曾任《红色中华》报秘书长的任质斌同志,在病情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当时苏区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都很差,有一次任质斌生疥疮,从身上一直长得屁股上(又叫“坐板疮”),后来还烂到腿上,流出的脓血粘贴在裤子上,一走路便钻心地痛.但他仍下部队、跑机关,坚持采访、征稿,屁股上有脓胞,不敢坐,就站着采访,回到报社趴在床上编写稿子.

以上三个典型事例充分说明了苏区的新闻和出版人正是有顽强的革命意志和艰苦的创业精神,才会有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忠于职守、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

(三)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

苏区新闻和出版人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主要表现在:(1)密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和政府以及工农红军的政策和策略,为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怎么写作.如《红色中华》一创刊,就投入了以建设基层工农政权为中心内容的建政运动,及时展开宣传,并对运动的进行予以指导、监督.在以后的历次反“围剿”斗争中,报纸又在“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下,开展了多方面的宣传动员,如筹措战争经费,发起扩红运动,拥军运动等,在保卫红色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办刊.如《红色中华》仅有工作人员十二名,但该报创立不久,就在党、政府和群众团体中组织了二百多名通讯员.到一百期后,《红色中华》基本做到了每乡每村都有一个通讯员,每个圩场都有一个叫卖员.(3)积极开展批评和表扬,揭露和工农政府内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与各个领域中的贪污、浪费、腐化和官僚主义现象进行斗争.如《红色中华》和《青年实话》等报刊都辟有专栏专事批评,此外,一些报刊还办有“红板”,表扬先进和做出成绩的苏维埃青年.

四、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苏区新闻和出版人的审美素养主要表现在对审美文化的创造上,即报刊从内容、形式、风格、语言等方面追求朴实美,通俗美和生动活泼美,具体表现如下:

(一)内容上贴近群众,文风朴实

由于苏区报刊的读者大多为农民和战士,所以报刊工作人员充分考虑到苏区人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努力做好报刊的“贴近性”工作,刊登文章和消息贴近士兵及民众的实际生活.如《红色中华》报的主要内容为社论、要闻、专电、小时评、苏维埃建设、苏区消息、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红色小辞典等栏目,同时还创办了“赤焰”文艺副刊.遇有重要的革命纪念日或重大的政治斗争事件,还出版“纪念专号”或“特刊”、“号外”.文艺副刊“赤焰”要求文艺工作者努力去反映苏区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实际,反映苏区人民“为苏维埃政权而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事迹”.在实际工作中《红色中华》也确实如此,内容采编处处围绕群众工作而开展.再如《青年实话》的发刊词提出“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大众化”.该报在内容上紧密配合根据地党政中心工作,通俗介绍马克思、列宁生平事迹和革命学说,交流团和青年群众工作经验,提供青年科学知识和文化娱乐材料.因而该报设有“青年生活素描”、“前线通讯”、“青年卫生顾问”、“歌曲”、“游戏”、“悬赏征答”等栏目.它刊登的社论和论说文风朴实,刊登的歌曲如《十劝郎当红军》、《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歌》等,在青年中广泛传唱,有的甚至今天还在流行.


(二)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

苏区的办报人很重视读者,努力使用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创造出人民大众看得懂、听得懂,能够接受的报刊,从而激发他们的革命性、斗争性和觉悟性.如《红色中华》曾刊载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该报在语言通俗化方面所下的功夫――

《俘虏兵口中的红军》:等因为天气很冷,到达宿营地后,大家都烤火的烤火,摊铺盖的摊铺盖,写吃的去写米菜.正在忙乱的时候,忽然报告外面发现声,但是大家毫不介意,总以为是红军游击队或赤卫队的骚扰,所以也只派小部队到外面游击一下就算了事.不料游击兵很久不见回转,而声却越发逼近了,大家才仓忙应付起来.我们的队伍爬上一个小高地,企图来抵抗时,红军已冲到跟前来了.我们在一个阵地上虽然有两团人,但是非常混乱,哪里经得起红军猛烈的冲锋,所以两团人也就在这威胁之下溃散消灭了,红军真厉害!

苏区的办报人为了创办工农群众喜闻乐见的报刊,很注意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刊登的文章力求短小精悍,编排上生动多样、图文并茂.还以诙谐、幽默、直观的漫画形式,具有民间色彩和浓厚生活气息的山歌形式作为报刊的文体.如《红色中华》刊发的《反对贪污浪费》、《无产阶级铁锤下的骷髅》等漫画,都非常准确地把苏区检查机关的工作和任务,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工农群众.再如《红星》报登载的《快打火》诗就是采用山歌的形式,反映苏区老百姓积极拥红、支持革命的热情――

《快打火》:快打火,快打火!白匪来了不要躲!梭镖土炮好武器,游击战争更稳妥,战争形势万万急,我不杀敌敌杀我!

苏区的新闻和出版人正是凭着较高的生活素养、业务素养、思想素养和审美素养,迅速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政权下的新闻和出版事业,孕育着中国新闻和出版事业的未来.当今新闻和出版从业人员应该踏着苏区先人的脚步,努力向先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弘扬他们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为开创新时期社会主义新闻和出版事业的辉煌前景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