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点赞:24124 浏览:1077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主课程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在《概论》的教学内容之中.如何利用《概论》教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概论》教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 键 词]《概论》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主课程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蕴含在《概论》的教学内容之中.如何利用《概论》教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概论》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概》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理论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国,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当代价值产生怀疑.《概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立足时代特征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在多元思潮的比较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1.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基本原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功能,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概括,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只要客观规律及客观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仍然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可以发挥指导作用,适应不同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揭示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所包含的基本原理,(2)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所蕴含的基本原理,(3)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关于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这些原理至今仍然是有效的、合理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这些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就可见其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概论》教学中,要注意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2.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为审视历史、评价历史,为观察当代问题、解决当代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方法.比如,马克思主义遵循实事求是的认识原则,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立足于动态发展的社会现实来认识现实世界、批判现实世界和改造现实世界,这种认识方法具有永恒的魅力.又如,任何范畴既具抽象性,又有历史规定性,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所践行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至今仍是认识应当遵循的准则.再如,马克思主义全面突破了思想文化中的“地域性思维方式”,开创了一种世界性的思维方式,《宣言》揭示了世界的整体性,《资本论》阐发了生产的国际性.这种思维方式为全球化时代认识现实、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概论》教学中,要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运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3.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一生坚持面向人民群众,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称为“人的科学”.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世界、人的生存,对人的异化了的生存状况给予了深刻批判,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对人的发展进行了深层思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这一理论旨趣为中国人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如此,也就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以时代意义.《概论》教学应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以人为本、人本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的内在联系,以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立足时代特征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能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从而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信仰.

二、《概论》教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共同理想是民族、国家、政党的精神支柱,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它把党的目标、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阶层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概论》教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引导学生认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对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人们的认识存在分歧.《概论》教学应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比如,改革开放把中国带进了现代化的快车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破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政治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政治权威从神圣化转向世俗化,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国家治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政治透明度有了提高,决策走向化,基层制度逐步健全,人权、法治、公平、正义、自由、政治文明等概念进入话语体系,文化得到发展与繁荣,大众文化兴起,文化产业发展,传统文化复苏,教育规模扩张,知识更新加快,科技领域有了新的突破,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开始起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各类社会主体的自主权扩大,社会结构分化加快、程度加深,身份体系弱化、社会流动加快,社会保障逐步建立起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概论》教学中也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说明问题的解决之道.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正确评价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内涵.

2.引导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概括,即“在中国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这一概括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阐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概论》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涵,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

3.引导学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概论》教材体系实际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的一种把握和解读.此外,《概论》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的其他看法.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三个层面构成:其一,认识论、价值论、世界观,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认识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论、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论,其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结论,包括社会主义时代条件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法治论、社会主义全面文明论,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安排、路径选择、战略设计,包括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三步走”的发展步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等等.[2]《概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的讨论,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也就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质与远景.

三、《概论》教学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概论》教学中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说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如何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提出,民族精神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从某个特定的时空坐标来说,传统精神就是这个特定的时空以往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以往的活动中形成的表现民族整体面貌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民族社会存在的反映.时代精神则是一个民族在这个特定时空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体现民族精神面貌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民族所处时代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民族精神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传统精神为民族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纵深规定着民族精神的现实形态,是民族精神中具有稳定性、连贯性的内涵,也是民族精神的深层依据,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现实形态、当代表达,赋予民族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3]这种观点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概论》教学中讲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应说明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界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涵.尽管学术界对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多种概括,但《概论》教学还是应当采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民族精神的概括:“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4]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系统、明确的概括,既强调了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中的地位,也说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其中,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在处理国内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也是爱国主义最基本的要求,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爱国主义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上的要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爱国主义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精髓.这五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怎么写作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其中,求真务实是前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是规范,以人为本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明确界定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内涵,才能让学生了解何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3.阐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具体路径.《概论》教学中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落脚点之一在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此,应让学生清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具体途径,即通过先进文化建设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顺应时怎么发表展要求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通过国民教育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通过纪念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运用各种媒介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同时,《概论》教学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炎黄子孙共同参与,没有民族成员的共同参与,仅仅凭借政府部门主导、新闻舆论机构配合的运动式宣传,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弘扬者、民族精神的创造者和培育者,都应当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

明确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说明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涵,指明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路径及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就能收到预期效果.

四、《概论》教学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概论》教学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开展,要解决如下问题:

1.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2006年3月,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怎么写作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概论》教学应对其每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与特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基础的地位.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求人们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着眼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回答了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公民在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先进性的导向和广泛性的要求.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通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能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这些道理在《概论》教学中应当予以明示.

3.指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赖个人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要使“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深入人心,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认识,更重要的在于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这就要求《概论》教学中对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结合起来.

总之,《概论》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结合《概论》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