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点赞:3486 浏览:95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场严密、充实的辩论,也是一场形象生动的艺术表演.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体,它应该有议论文的缜密、鲜明,记叙文的活泼、完美,说明文的平实、得体,诗歌的凝重、.

课堂教学足以科学性为基础,一艺术性为导播的教育教学活动.有了科学性,就能保证知识的正确传授,智力的合理发展,能力的逐步提高.有了艺术性,缩短师生的距离,使文学“美”起来,使课堂气氛和谐起来.使学生们的形象思维丰富起来.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和谐一致.艺术的载体远载着科学,飞入学生的心田.把艺术性与科学完美结合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探讨的.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鲜明的教学主题和新颖的教学构思

一堂课都有自己的主题,也可能有几个教学重点,也可能要解决几个教学难题,它们必然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必然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的某一高度.这就是课堂主题没有鲜明的主题课堂,就像一盘散沙,它没有严密的科学性,犹如一群“乌合”.看起来轰轰烈烈,一会儿做作,一会儿说说,但这些零散破碎的乌合体,知识怎么能深化?能力怎么能提高?一堂课,主题是什么?围绕它设计几个知识点?学生训练那些能力?教师必须有周密的计划、详细的安排.这样,一堂课才能在主题的统帅下,繁而不乱,紧而不忙的次序中进行.

教学不是把那些方块字硬塞入学生的大脑中,而是调动学生自己去摘取.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光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构思.要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入题,设计什么细节引发,如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等.例如《松树的风格》一文宁鸿彬老师在讲授时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题统领下,他在初步理解课文后,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让学生口头作文,不要重复别人的观点,不准重复陶涛同志的观点去赞美松树.这样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然而他又把教学主题深挖一层进行逆向思维“提出一个超常见解”让学生从松树的短处入手,进行训练,作文大获全胜.

我们的每一篇课文都经过千锤百炼,无论什么文体,它们在知识点上,在结构上,在人物塑造上,在语言上,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独领的地方.需要教师科学地艺术地处理,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分析学生的心理,创设最佳的情境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实施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罗素也从反面论述了不注意心理特点的危害,他说:“不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是教育上呆板无效现象的主要根源.”由此观之,教育者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中学生大多在12-18岁之间,这一时期,他们的大脑逐渐发育健全,大脑机能有了显著的提高.身体发育处于旺盛期,他们的心理呈现较大的飞跃,认知能力和注意水平都有较大的增加等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情感的自觉性,虽有所加强,但还不够深沉,意识品质和自控能力虽有较大进步,但还需要提高、加强锻炼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注意并认真培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堂上创造出适宜的最佳的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王国,开发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能力.


关于情境教学,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不断的面临认识上的心理矛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能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认真设计教案,组织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坏境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有张有弛,有放有收.在轻松的气氛中,紧张的思考,认真的学习.在活泼的情绪支配下,自愿的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另外,运用“强调”技巧也能优化教学情境.心理实验表明:当学生看到或听到一个物体在起某种作用时,要他看出这个事物的其他作用就比较困难.教学中的一些强调技巧,如语句的重复、停顿、加重或延伸、动作或表情的大幅度变化.巧妙的激凝问题或设问作答,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等,都是创设情境的好办法.

课堂交往是教师经常使用而且效果明显的教学艺术.个体交往,双向交往,集体交往等方法的运用使教学情境倍加和谐亲切.这真是“亲其师而信其道”,交往艺术的使用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加了教与学的交流,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总之,掌握好学生生理心理上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优良的情境,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三、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和活泼的教学风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正确发挥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灵活性、灵敏性、批判性.语文教学需要逻辑思维,但使用更多的是形象思维,要把阅读中的抽象语言转化为具体形象,由此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周围的生活,多体察人物情态,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阅历.让他们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以便在语文这个狭小的天地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形象.这一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必须有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语文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决定了语文内容的丰富多彩.歌颂真善美,批判检测恶丑,激浊扬清,扶正压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做人的重要手段.因此,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体态等教学风格中.“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和效力.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通畅、清晰、精炼、活泼、形象的语言,不但能准确的传递信息,理解把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创设优良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在美好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形象语言也是一堂课所不可缺少的.教师的每一个动作、神态,如一个手势、一个目光都能指导学生正确地感知课文,能沟通师生的心灵.只有具备优良的品质,才能做到为人师表,做到教学相长.

然而,上好语文课还有更多的途径:如深刻的阐析与灵巧的手段结合,严密的逻辑与形象的思维结合,深刻的说理与巧妙的引用结合等等.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语文关,钻研好教材,扣住学生就一定能上好既‘实’又‘活’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