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基层残联组织建设

点赞:27539 浏览:1291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客观而清醒地认识历史的现实和残疾人事业状况,正是寻求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出发点之一.尽管中国残疾人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发展动态来看,基层残联组织一直还存在各种内部的紧张和外部的压力,目前仍然有相当多的县级残联不能独立运作,缺乏必要的工作力量、工作条件和手段,相当多的乡镇、街道残联没有配备专职干部.为什么经过10年的奋斗历程,残联组织还如此薄弱呢?本文斗胆作进一步分析,所指出的现象和问题,在一些地方并不存在,但绝不会是个别现象.

一、舞台的虚无――组织基础的过分薄弱

残联组织是自上而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缺乏基层的主动和热情,很容易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基层缺乏主动和热情,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门基于机构庞杂、人员臃肿的大环境和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残联的建立大多采取了应付上级的态度.1990年前后,全国各地的残联组织以较快的速度建立起来了.但实际情况是:省以下的地方残联组织,大多是在民政部门的大门前多挂了一块牌子(有的地方连牌子也没有),在民政部门的一个办公室里多了一枚“×××残疾人联合会”的公章.很多地方,残联建立之初,成了“四无”机构――“无级别、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出现了有残联但没有残疾人工作者的现象.残联组织产生之初,普遍经历了“难产”或是急于求成的“早产”,造成了残联组织的先天不足,增加了其后来成长的艰辛.经过近10年的磨练,特别是在“上面”(其实就是中国残联)的推动下,地(市)、县级残联组织大多从民政部门单列出来了.应该说这是残联组织建设的一次飞跃.但是,自立了门户的残联组织仍然置于窘困的处境:几乎是赤条条地从民政部门出来,匮乏的物质条件,经常被贫困伤残人员包围着而又难以为其解决疾苦的无奈,开创工作局面时面临人力、物力资源的匮乏,干部队伍的低素质带来的力不从心,来自外界的歧视和偏见,等等,造成了不少地方残疾人工作者的低落心态.残联组织的薄弱和物质资源的缺乏造成了活动舞台的虚化.理论上“半官半民”性质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难于把握或残联理事会的低素质造成了“非官非民”的窘境,主席团和协调委员会成员的庞杂、分散和忙碌,导致难以召开会议商讨实务问题,更难于确定和落实谁对具体事务负责,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对自己在残疾人事业中的职责更是十分淡化和模糊.

二、主角的缺席――缺乏残疾人的参与和认同

残联应该是残疾人自己的组织.残联的建立给了广大残疾人以希望.但是,不少地方虽然建立了残联,广大残疾人却没有感受到残联的存在对他们的作用,残联并没有成为残疾人可以依赖的组织.时至今日,不少残联组织并没有得到残疾人的认同.残疾人是残疾人事业的主角,无论是康复、教育,还是就业、社会生活,没有残疾人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首先,残疾人的缺席将使活动冷场.由于残联组织缺乏优秀残疾人的参与或者优秀残疾人不能在残联组织中发挥作用,残联的“代表性”一直难以发挥.不首先解决好这一问题,残联永远不会真正成为残疾人自己的组织.中国残联的建立是与邓朴方等优秀残疾人的努力分不开的,残联组织如果总是让真正的主角――优秀残疾人缺席,她将难以得到广大残疾人的认同,也不可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其次残疾人的缺席将导致活动的无意义.残联如果总是不能和广大残疾人建立一种血肉联系,主观上或客观上总是不能维护残疾人的利益,残联就失去了存在的主要意义.如朴方所说,早晚要“吹灯拔蜡”.即使外部不来“吹灯拔蜡”,自己也会“油尽灯灭”.

三、念经的是歪嘴和尚――残疾人工作者的素质令人忧虑

我们调查了一些基层残联的干部队伍状况,发现了不容乐观的现象.一是残联理事长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不少党政领导认为残疾人事业不重要或可有可无,在考虑残联组织领导人选时,把这一职位当作安置照顾“弱将”的地方.正是一把手――理事长的低素质直接影响了残疾人事业的正常进程,这是不少基层残联组织建设薄弱的关键因素.市县残联干部大多来自民政部门,而且大多是民政部门中素质较低的职工.受编制限制,补充的新人较少,近年来进的新人中又大多数是要害部门领导照顾人情塞进的,残联干部队伍总体素质令人忧虑,普遍存在工作情绪低落、对残疾人的疾苦麻木冷淡的现象.二是工作人员太少,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工作要求.大多数县级残联是三五个人承担10多项工作,乡镇更是好则一个人,差则半个人干工作(不少地方连一个专干都难以配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那种仅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道德约束也是软约束,任何竞争或事业发展只能靠实力,而且是一种综合的实力.实力是什么?实力就是优秀的领导者、大量的人才、足够的经费、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一无人才二无钱财的状况不改变,残疾人事业又怎么会有发展呢?

找到并承认病根是治疗的第一步.这需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更需要有扁鹊医生的眼力.情愿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是次一步,这更需要有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的能力魄力,当然不能做齐桓公.

首先,理事长应该是创业型领导人才.

残疾人事业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注定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艰苦的创业历程.残疾人事业无业可守.只有具有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敢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创业型领导人才能担当残疾人事业的领头人,残疾人事业才可能有发展.那些只想养尊处优的人不适合当残联理事长,那些只想不想做事的人更不适合当残联理事长.

其次,将“培养和选择优秀残疾人进入残联领导班子”作为残联组织建设的“硬件”来抓好落实.

应该说从中国残联建立之日起就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意义了.残联应该是残疾人自己的组织.残联代表和怎么写作的对象只能是广大残疾人.体质体能上的差异使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客观上划出了外在界线,在心理和思维方式上也会在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产生疏离.作为残疾人,在社会交往中最苦恼的正是别人对自己的疏离和歧视.残疾人是要么被善良者同情垂怜,要么被麻木者轻藐排拒.残疾人渴求同别人心理上的平等.大多数残疾人能接受残疾的现实,却难以接受别人对残疾的警觉或过分在意.残疾人从事残疾人工作,有利于消除残联组织同工作对象之间的心理疏离,增加残疾人对残联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更为重要的是,让优秀残疾人担任残联组织的领导,作为残疾人的优秀代表登上社会舞台,对提高残疾人群体的政治地位意义更为重大和现实.人类认识残疾人,残疾人群体社会地位的提高,正是与优秀残疾人的成功参与社会密不可分.我们的社会不仅在残疾人事业的舞台上,而且在其他更为广阔的社会舞台上,要消除残疾偏见,让更多的残疾人有席位.因残疾的存在而成立的残联,只会因为优秀残疾人参与更加完善充实.对此有任何非议或冷淡,只能是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最终只会给残疾人事业带来损失.优秀残疾人能够挑战并超越残疾带来的障碍,他们必定能够开创残疾人事业的新局面.在加强残联组织建设、选拔优秀残疾人充实残联领导班子上,有文章可做,也能做出好文章来.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选择优秀残疾人到残联工作,不能按部就班,因循守旧,要有破格之举,不拘一格选人才.

反思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残联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第三,必须广泛寻求社会支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政府的资源不是无限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出台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相关文件,或多或少拨给了一些经费,当然在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和财政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不少地方的财政只保人头工资不给事业经费.应该说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目前残疾人事业寻求社会支持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没有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政府文件也不一定行得通畅.相对而言,社会资源却是无限的.残疾人工作无论教育、康复还是就业、扶贫,哪一项都融于社会之中,残疾人事业比其他任何事业更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

正如残疾人的人生之路坎坷艰辛一样,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残疾人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已经出现在中国社会舞台上,但必须有大的发展,必须通过创新和艰辛努力,使残疾人事业在公众意识、政府决策、大众媒介或学术界等领域中有明确标记.要让社会承认或看重残疾人事业,残联必须首先看重自己,必须设法增强机构的实力,并对社会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