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康复机构寄宿制管理的现状与

点赞:5813 浏览:193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现状

聋儿康复机构寄宿制的托教方式,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经济条件的制约.近年来,听障儿童康复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因经济条件及康复力量的制约,以及听障幼儿居住地的分散,机构建设无法普及到基层,甚至有的县市一级至今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干预机构,这种状况势必给那些距离机构较远的家庭带来了接送子女的困难,因此,寄宿制方式成为家长和管理机构无奈的选择.二是不同层次的家长需要.有些文化水平低,尤其是本身存在听力障碍的家长,他们认为在机构比在家里更有利于孩子语言学习和训练;少数家长借口工作繁忙,不十分重视幼儿的康复训练,把幼儿康复的责任推卸给机构和老师;还有的家长对康复效果失去信心,存在甩包袱的心理,趋于给孩子选择寄宿.三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虽然康复机构被列为政府扶持、资助的对象,但有限的财政拨款及财政预算内的职工编制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兼有民间康复机构的出现,机构管理者愿意设置寄宿班来吸引家长,同时略微提高有偿怎么写作费用以补支出的不足.

二、寄宿制管理的三种保教模式及特点

学前聋幼儿康复机构不仅担负着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重任,同时也承载着普通托幼机构保教结合的责任,而在寄宿制机构内处理好保育与教育的关系尤为重要,重保轻教或重教轻保都会给聋幼儿的康复和身心健康带来影响.从保教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看,寄宿制条件下大致有三种保教模式.

1.保育模式.保育模式是指晚间活动主要由保育员来组织,它减轻了家长每天接送幼儿的烦恼,但保育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幼儿的日常生活,因此,保育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分离,阻碍着听障幼儿语言、思维、身心的全面发展.首先,在保育员人手不够的条件下,组织幼儿写字、画画、阅读、观看电视等静的活动较多,幼儿的户外活动相对减少,其直接的后果是压抑了好动期幼儿身体的自然发育.其次,缺乏沟通交流的语言环境.保育员忙于照顾幼儿的琐事,无暇和幼儿交谈,而孩子们面对的又是同样不能自由表达的同伴,在这种环境里,幼儿白天所学的语言知识无法得到巩固和使用,学习正常语法的机会相对减少,相反为幼儿使用和自编手势语创造了条件,给幼儿的语言康复效果带来障碍.第三,保育员无法协调自由与纪律性的矛盾.为了便于集体活动的组织以及从孩子的安全考虑出发,保育员更多地强调幼儿对命令的服从和行动的统一,忽视幼儿好奇心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而纪律一旦固化为一成不变的规矩,那么也就会成为束缚幼儿心智的绳索,容易导致幼儿机械性思维的形成.

聋儿康复机构寄宿制管理的现状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机构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参与模式.有条件的康复机构,意识到晚间活动是白天课间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安排教师直接参与组织晚间集体游戏,同时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要求教师对部分聋儿进行有偿性的个别训练.这种方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地改善晚间幼儿活动的无序和自发状态,但是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和人手不够,还是无法为住宿机构内幼儿创造丰富自然的语言交流环境.

3.委托模式.有些家庭,客观上存在着每天接送孩子的困难,但又迫切希望孩子能早日康复,在经济许可的前提下,由家长向机构提出,委托机构内教师担负起机构以外的时间的看护和康复训练.这种训练因为能够借助于教师家庭内的自然环境而优于前两种模式,比如本机构内教师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和语言发展水平,熟悉语言康复训练的方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开展语言训练;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在日常活动中开展家庭式训练,让幼儿在较轻松游戏的环境里学习发音、习得语法;有机会与教师的其他家庭成员开展交流,通过扩大交流对象和范围,能促进幼儿扩展所学的知识,同进拉近与幼儿的心理距离,让幼儿感受家庭的温暖.但是这种方法费用较高,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怎么写作对象比较狭窄.

三、对策与思考

与学前教育理论大教育观念相呼应,康复界对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提出了以家庭为依托,以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支持的指导原则.但是目前如果完全取消寄宿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在单纯日托条件下,距离机构较远且贫困的家庭,家长可能放弃给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有的舍近求远,去更远的机构寄宿学习.因此作为具有抢救性意义的听力语言训练的机构,在兼顾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的同时,要尽量发挥家庭、机构、社区的作用.

1.坦陈利弊,建议家长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托教方式.机构管理者和教师不能因为扩大生源或片面完成任务指标而隐瞒或轻描淡写各种模式的弊端,应向家长实事求是地介绍机构内的情况及寄宿制方式的利弊,建议家长能够周托的就不要月托,能够日托的就不要周托.这种沟通工作很有必要,它既是对幼儿负责的表现,又是树立家长科学的康复观及正确对待康复效果的基础.

2.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为家长给幼儿选择日托创造条件.7岁以前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错过这个阶段,或者没有给幼儿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那么其学习语言的潜力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进行听力语言康复也将事倍功半,因此残联组织及康复机构应该想方设法为那些希望日托的家长创造条件.比如,康复机构可以安排接送车辆派专人跟车接送孩子,或者与有关部门协商,建议增加往来机构的公交线路或公交站点,以便减轻家长来去接送之苦和经济之累,扩大日托的范围,增加听障孩子康复训练的机会,提高康复效果.在一些经济发达、辖区较广的地区,还可以适当发展康复训练的分支机构,增加康复训练点,扩大康复覆盖面.此外,要调动国家、集体、个人办特殊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个人开办康复训练机构吸纳听障幼儿,提高同类机构的康复水平和竞争力.

3.挖掘机构内自身资源,为家长陪读创造物质条件.一些家长为了使孩子早日走出无声世界,有的弃职专程陪伴孩子来机构进行康复训练,有的在机构附近边工作边带孩子.康复机构应珍惜家长这种高度的责任心和康复孩子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机构资源,尽量为那些愿意陪读且要求工作的家长们提供适合的岗位,比如保育员、资料员、门卫等.这种做法既可以帮助家长解决部分经济负担,又能使他们在工作中了解和学习机构内教师的训练方法,便于与教师沟通,及时掌握孩子语言发展状况,与教师共同制定和实施孩子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4.进一步拓展、完善康复网络.由于听力语言训练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当前这项工作基本是由专门的康复机构来实施,所以康复机构要发挥其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展康复网络.一是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家庭语训科学有效地开展.二是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康复力量.可以考虑利用普通幼儿园的现有资源,增设特殊康复班,为孩子就近就便进行康复训练提供条件.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加入康复助残的行列.招募并鼓励志愿者来机构、去家庭,做定向、定期的上门怎么写作;也可与学校联系,组织“一对一”结对活动,鼓励残健孩子相互沟通.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成人和健听孩子了解和关心听障幼儿,而且对听障幼儿学习语言和加强人际交往,丰富寄宿制机构内幼儿生活,扩大他们的社会接触面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