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主的人才支撑体系

点赞:10359 浏览:438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江苏自主创新与人才支撑体系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人才支撑体系是建设创新型江苏宏伟工程的中坚力量,是提高江苏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目前,江苏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尚存在明显的不足:人才对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尚不到位,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区域创新人才优势不够,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存量和质量不能满足自主创新的需要,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不够,真正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还较缺乏.为了有效推动江苏的自主创新,应该努力构建自主创新人才的引入支撑体系、培训支撑体系、激励支撑体系、协同创新体系.

关 键 词:江苏;自主创新;人才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0-0029-0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6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一轮江苏经济增长动力源研究》(06JSAYJ001)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方建中(1957-),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周建波(1965-),男,江苏靖江人,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人才支撑体系就是能够孵化符合要求的新人才、提高现有人才水平、加强人才流动并促使人力资源取得最优分配的环境平台.在江苏以自主创新谋求经济发展大突破的今天,研究自主创新同人才支撑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江苏自主创新过程中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支撑体系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突出作用

深刻把握自主创新是指“通过创新主体自身的学习与研发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快速使之商品化的过程”这一内涵,循着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是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获得必须以人才为支撑的逻辑,可以从多维度发现人才支撑体系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突出作用.

(一)人才支撑体系是建设创新型江苏宏伟工程的中坚力量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造就一支宏大的自主创新人才支撑体系是建设创新型江苏的根本.自主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的决定性作用贯穿于建设创新型江苏宏伟工程的始终,体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首先,原始创新需要具有超前科学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挑战现有科技理论,追求具有战略性的突破.当前江苏的原始创新之所以能有较明显的成效,就是由于江苏具有超前科学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较有优势.其次,集成创新需要具有较高转换和应用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整合,促进科学技术尽快物化为“第一生产力”.再次,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具有较高模仿、吸收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在引进先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提高先进技术成果和产品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程度.江苏的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之所以成效不突出,就是因为相应的人才不能满足需要.由此可见,只有以自主创新人才为中坚力量,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建设创新型江苏的宏伟工程.

(二)人才支撑体系是提高江苏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江苏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作为江苏工业的主体,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整体而言,江苏制造业已形成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比翼齐飞的机制优势、以块状经济为代表的区域优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市场优势,江苏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是,江苏的制造业总体上仍存在着产业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利用外资规模小、人才支撑体系弱等问题,尚未真正成为全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而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首先要强化人才的支撑.因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特别突出了“先进性”,而先进性强调的是要在努力提高江苏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获得必须以技术创新和人才为支撑.21世纪属于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提高人才的知识存量和质量,以更好地应对外来的和内在的竞争是江苏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江苏而言,要大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真正体现出“先进性”,就必须从人才的培养和合理布置上下功夫.而要提升智力资源的水平,关键是构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支撑体系,建立起一个人才开发和培育的平台.

比较2004年地区经济总量与江苏省会城市南京处于同层次(GDP在2000~3000亿元之间)的杭州、无锡、青岛、宁波等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发现南京之所以有一定的优势,这与南京在自主创新中的人才投入密不可分:

表中可见,五市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投入人力最多的是南京,从投入人员的素质看,从事自主创新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总量排名依次为南京、无锡、杭州、青岛、宁波.

五城市的比较从一个侧面表明人才支撑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二、江苏自主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的不足

根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人才的要求来解剖目前江苏自主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可以发现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


(一)人才对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尚不到位

江苏虽然有十分明显的人才优势,但有关人才对于江苏自主创新和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却不到位,科技与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从科技实力看,江苏是技术及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技术在全国首屈一指,有着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十五”期间,江苏高校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等各类科研开发项目,鉴定科技成果3038项,承担科技课题77524项,比“九五”增长23.7%;实现技术转让3898项,比“九五”增长25.9%;获科技成果奖励150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315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7项;发表学术论文16万篇,比“九五”期间增长43.8%.全省高校专利申请数5826项,其中发明专利3717项,分别比“九五”增长488.5%和695.9%;授权专利2220项,其中发明专利1033项,分别比“九五”增长149.4%和223.8%.江苏高校在科技工作的各项核心指标上,均名列全国前三位,部分指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尽管江苏高校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实力很强,但却未能有效促进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未能明显带动江苏的自主创新,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明显落后于广东、北京和上海.江苏虽有较多的科技成果,也有无锡尚德、南京中圣这样的企业自主创新亮点,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科技创业尚未成气候,尤其是科技人才创办的企业太少.自主创新、科技创业还是江苏省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一个薄弱环节.

江苏自主的人才支撑体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人才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区域创新人才优势不够

江苏云集着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中也有相当数量具有大学学历层次的人才,这些都是江苏推动科技进步珍贵的资源.但是,相对于自主创新的需要而言,江苏的人才配置却不够合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往往脱离市场需要搞研发,创新活动远离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效果不很突出;企业调动和发挥自身人才的优势和积极性,给科技人才提供技术创新的场所和一定的物质保障条件还不到位;政府在政策上鼓励人才参与科技活动,特别是参与R&D活动的措施还不很得力.江苏高校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86%,但在江苏就地转化的仅有26%,这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与江苏本地企业结合不紧密的突出表现.

(三)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存量和质量不能满足自主创新的需要

尽管江苏是人才大省,云集着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集中度很高,大中型企业中也有相当数量具有大学学历层次的人才,但是,目前江苏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只有30%左右在企业,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又集中在大企业,真正在中小企业从事自主创新的很少.同时,江苏不少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训练,大大制约了企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展开.有些企业虽然也有相当的技术人员队伍,但绝大部分忙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普遍缺乏独立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必要技术力量和技术手段.在江苏民营企业中,由于待遇以及大学生对工作环境的期待等原因,近几年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一些生产企业人才流失率竟达70%,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人才以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最长的也不过5年.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人才、自主创新管理人才和自主创新技能人才三方面的稀缺,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及不能持久.

(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不够

一是对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不够.在对人才的特殊激励方面,国内和江苏省内的一些研究院所、企业实施“二八制”或“三七制”,把80%或70%的奖金提供给20%或30%的技术骨干,此外,还以很大的力度实施股权激励政策,这些都对吸引和留住尖子人才产生了良好效果.但是江苏的企业却大都没能采取很好办法稳定和吸引尖子人才.二是引导人才向本省企业流动的机制还不健全.江苏政府部门未能如同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那样在企业中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挂职到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还做得很不够.江苏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出国外,基本上被留在学校做学问、搞研究,即使出来创业,一般也都往上海、深圳和北京跑;华为、中兴等一些国内顶级科技企业的不少技术负责人,不是由江苏培养的,就是从江苏出去的.三是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不够.江苏有的企业科技人员被外地企业挖走,把核心技术、商业秘密也带走了,给原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对于这一现象,江苏尚未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做到在鼓励人才流动的同时加以规范.

(五)真正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还较缺乏

高水平的企业家和先进的企业家精神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孵化器,甚至是优秀人才、新企业的孵化器.对于自主创新而言,关键在于人才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而人才水平的提升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外部引入高新技术人才,二是提高自身企业的人才水平,不断地孵化出新的高新技术人才.从外部引入人才需要付出昂贵的搜寻成本,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使得引进的人才名不副实,存在很大的风险.而通过企业家在企业内部的孵化获取创新人才,不仅可以极大地节约交易成本,同时在各种激励机制的保障之下,可使孵化出来的人才切实地为企业做出贡献.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过程中若能拥有一大批有着新意识的企业家,就可以有效地推动地区的创新进程,提升地区的创新水平,避免本地的企业之间出现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均衡现象.而江苏目前众多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不少制造业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企业的业主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想法,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企业家精神,不是真正的企业家.真正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还比较缺乏可能是江苏制造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水平的一个严重的瓶颈.

三、构建江苏自主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措施

(一)构建人才的引入支撑体系

1.推进人才市场的社会化

首先,推进人才市场的社会化要转变人才的思想和政府的职能.实现人才思想的大转变,就是要在企业员工中宣传和强化“人力资源是社会资源、人才之间只有技能的高低而没有企业身份的差异、企业和人才的雇佣关系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是平等的商品交换关系”,以提高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管理人才资源市场,提供信息、协调怎么写作上来.

其次,为了尽可能地减小人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必须建立全方位的人才资源信息系统.包括建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系统、规范化的人才资格评价系统、科学的薪酬咨询系统、全方位的人事写作技巧系统、择业指导系统和高层次人才相似度检测配置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可以发挥合理配置功能、能增强人才流动的人才资源市场.

2.重视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引入

吸引留学归国人员进行创业投资是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因为留学归国人员经过国外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掌握了最新的技术、信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他们中间可以诞生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而且思维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家,他们的存在会使江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在引进海归人员这一点上,江苏己经落后于同处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今后江苏要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在相关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取得突破,努力吸引较多的留学归国人才,以尽可能地缩小与上海之间在人才支撑上的差距.

另外,江苏还应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其他地方的优势人才,提升江苏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条件.

3.推动现有人才引入制度的改变

现有的人才制度总体上来说还明显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即许多单位的岗位采用政府部门的统包统配制,而不是竞聘上岗,往往是因人设岗而不是因岗用人,导致人才的配置极不合理,流动性较差.所以,改变现有人才制度已是刻不容缓.要像实施“政企分开”那样把政府同人才分配之间的关系彻底地斩断,把政府的职能转变为向人才市场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以进一步促进人才的流动,让人才市场像商品市场那样在机制的作用下,根据需求和供给来进行交易.

(二)构建人才的培训支撑体系

人才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的质量,而教育投资是人才投资的主要部分.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获得的,即通过家庭与学校接受非正式和正式的教育,通过培训、经历以及人才市场上的流动而开发出来的,但总的来说,主要途径是学校中的教育和企业中的培养.对企业中的员工而言,后续教育和培养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主要渠道.江苏构建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训支撑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培育企业家

经验表明,正是科学发现、风险投资和企业家才能三个关键因素的有机结合才使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因为真正的企业家可以将企业有机融入市场、社会,与市场、社会进行信息、技术、资金、物质的交换,建立企业的创新体系.江苏现在面临着建设一个自主创新省份的艰巨任务,而其中企业家的能力、企业家精神无疑将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但由于江苏目前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主离企业家的标准还很远,体现不出企业家的多元化作用,因此首要的任务是要大力引进具备企业家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与此同时要把一些有发展潜质的优秀人才送到西方发达国家去深造,在那里为塑造出我们所需要的企业家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学企联姻

加强学企联姻,简单的说就是建立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如在高校内成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似度检测机构,向企业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咨询、信息、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怎么写作;鼓励学校进一步开放课堂,允许和鼓励企业的技术人员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或接受网络教育,促进企业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引才写作技巧,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派出联络员,开展定点怎么写作,提前从高校中物色企业中紧缺的人才;组织高新技术企业培养高校在读学生,与在读研究生挂钩,签订毕业后合作、怎么写作、工作的合同等.通过学企双方的合作以加强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的交流,取得“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实现学企双赢.

3.建立企业内部的学习型组织

必须引导企业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而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要建立教育培训与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制度,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依恋感、归属感和忠诚感,坚持通过不断的学习、终身的学习来强化自己的竞争实力.

(三)构建人才的激励支撑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的持续创新潜能.

1.建立人才产权理论

既要承认货币产权,又要承认人力资本产权,后者的比例还要逐步增加.为鼓励人才自主创新,江苏各地都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和措施.比如,南京市出台了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的政策,奖额最高可达50万元;同时,南京的科技功臣还可享受市级劳模待遇;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南京首次购房、写车时还可享受财政专项补助;南京科研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等收入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可在税前扣除个人应交的“三险一金”;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的,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些政策都是落实人才产权理论的具体体现.今后,江苏各地还应推出更多的类似政策,进一步激发高层次人才的持续创新潜能.

2.创新按劳分配理论

劳动创造的价值包括剩余价值即利润,人才除得到工资外,应该参与利润的分配.要在优化科技人员的分配政策、鼓励创新创业上有所突破,从而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冒险、容忍失败、宽容个性、不求全责备、鼓励冒尖、保护创新人才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3.加大对创新岗位和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施期股、期权激励和创新型员工持股计划等.与此同时,企业要更注重对职工精神上的激励.要在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工资收入分配中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对重点项目的基础研究人才、高科技人才和尖端技术研究等特殊人才,要实行待遇优惠政策.对到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在工资政策上要给予适当的倾斜.

(四)构建人才的协同创新体系

江苏拥有的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拥有众多的国家部委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80多人.江苏有关部门的领导应该重视这一特别有利的人才和科技环境,登门求教,分头走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并采取“借梯爬楼”的策略,充分利用江苏的人才资源、科技优势为自主创新怎么写作,使得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要努力探索怎样在全社会形成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协同创新的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促使企业家、高级技术人才和普通员工在自主创新中协同作战的机制.

应充分发挥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多、高层次人才比较密集的优势,大力支持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投入、吸纳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发展形成若干家自主创新能力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水平高、在国内外市场上极具影响和竞争力的大企业.要让这若干家企业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江苏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要聚合多方人才优势,着力解决产学研结合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引导江苏高校的优势人才积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开发企业迫切需要的先进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寻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和突破,形成产学研互通工作网络和互惠互利双赢机制和符合市场规律的科技成果扩散、对接和转移机制,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及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