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管理效能的心理途径

点赞:4260 浏览:129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校管理应把握心理影响效能,注重心理管理,激发管理中的情感力量;注重行为管理,把握管理中的理性原则;注重环境管理,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

关 键 词:高校管理;效能;心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8/09-0176-03

高校管理是一种系统工程,其最核心的方面是对学生的管理.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深刻的了解,必须对管理的心理影响效能更自觉的加以把握,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个性发展和自主精神的培养,提升高校管理工作的层次.

一、注重心理管理,激发管理中的情感力量

心理管理是指在一定时间里,根据多数人的心态所形成的心理指向,通过实施一定的影响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心理意志,发挥精神的作用而进行的管理.这种管理的有效性体现在双方心灵的“互动”和情感的交流上.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感情建立是靠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靠对真理的追求,靠人格的高尚和至诚的精神等这种心灵的互动和情感的交流,连接着彼此的思想,推动二者共同行动.人们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觉到那种理解、感激、鼓舞,它主要采用诸如感情投入、心理沟通、关心体贴、激励尊重、传统舆论等,以潜在的、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深刻持久的影响,从而把管理者的心愿和组织的目标变为他们自觉的行动.这种心理管理具有明显的感彩,大学生对于管理者的意志不仅认可、理解而且容易以自觉行动去将它变为现实,同时,可以使人们主动地自我约束自己,即做到“慎独”,这种结果恰恰是管理的宗旨和目标,是管理者协调能力和管理艺术的集中体现.

心理管理注重个体的特殊性.现实生活中没有一般的人,抽象的人,我们做人的工作,首先必须承认个体的特殊性――他们有不同的志向、爱好和需要,有不同的性格、追求和态度,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和潜力,就是说个体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的一面.管理者若不从这些方面入手去理清个体的复杂性、特殊性,就很可能因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矛盾而导致不该发生的事发生.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全面、客观了解学生.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可以从日常寒暄中知道他们的许多情况,可能在偶发的瞬间就走入对方心灵,有了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个体工作,为塑造一个良好群体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心理管理中重视个体的差异性可以有效地预见矛盾、发现矛盾、化解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化而导致工作被动甚至引发不良后果.

大学生由于处于特殊的年龄段,其心理与生理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心与言、言与行等经常表现出不一致性,使得管理者在把握他们的行为时,容易出现潜显相随、真检测相伴的矛盾.管理工作者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充分肯定其成绩,不仅会给他心理上带来满足,精神上带来安慰,而且使他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并为他继续发扬成绩增加了信心.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易于思考和接受.有效的管理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大学生思想、感情乃至行为.我们强调肯定重于否定同时也承认否定的必要性,否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并因人而异:如对直率的人可直接、热烈;对较弱性格的人应采取柔和式的批评;对心怀不满的人要在认真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点拨;对一些“问题学生”过分地批评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而可用“毛毛雨”的方式.总之,对学生的批评要有诚意,立足于帮助他们认识不足,改正错误,而不是“整人”,更不是为了显示管理者的威风.

二、注重行为管理,把握管理中的理性原则

现代教育科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主体意志将外部知识内化为主体素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名学生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进度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过多的规定与形式化要求,就必然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潜力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行为管理是指提供可供选择的目标,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过程不作过多干涉,使学生对管理目标享有“参与性”与“选择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由度,拓宽了个性发展的空间与时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自我、展现自我,并将此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推动力,推动自己尽最大力量把工作做好.

提高高校管理效能的心理途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环境管理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行为管理的重点应是学生的行为结果是否代表了学生的最大潜力,是否达到了学校规定的最低要求.管理过程与组织的工作目标实现并非绝对的单一因果联系,一定的管理过程可能导致组织工作目标的实现,也可能导致某种程度的背离.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过细过死的管理只可能招致学生的不满和本能的逆反.

我们在实行行为管理时要把握管理中的理性原则,充分考虑到行为管理目标的方向性、可行性、模糊性.行为管理目标的方向性是指人们行动将要达到的结果,是人们为之奋斗的方向,是指向未来的.只有正确的目标才是引导人们前进的航向.反之,目标不明确或目标错误,不仅会使目标效果成为负数,甚至会将人引向歧途.行为管理目标的可行性就是说,目标要从当前工作基础出发,又略高于现有能力,是人们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最佳目标.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的行为管理的目标体系是实现目标的保证条件.高校的管理组织应以总目标为基准,逐级地科学地向下分解,使上下目标明确化、具体化、程序化,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化.通过对各种不同层次的目标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影响程度的分析,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目标的认同感.学生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是建立在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制定行为管理目标时,把组织目标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当学生实现了个人的目标时,也就圆满地实现了总目标.行为管理要适当增加目标的模糊性.高校具有大学作为松散结合的学术组织的一般特点,其产出是人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研究成果,这种无形的资源很难统一到一个具体的目标之下.因此,目标的模糊性是高校作为大学的客观存在,它反映了高校内部活动及组织运作特征.事事用具体的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大学管理的效绩是难以奏效的.同时,模糊又是灵活机动的同义语,尤其在松散结构组织中,正是模糊,才有可能为学生提供自由、自主发挥的空间,营造大学所特有的学术氛围.适当增加行为管理目标的模糊度并不意味着不设定目标,而是在理性原则的指导下使目标成为学生行为的价值取向,为学生活动的开展勾划出基本的框架.

三、注重环境管理,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群体高效率地完成目标.环境管理侧重于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建设.加强对心理环境、制度环境的理论研究,充分运用管理手段,建设良好心理氛围,对于高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管理效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认清心理环境的含义是建设良好心理环境的重要前提.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的各个要素在形成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等方面都起着自己特殊的作用.当这些客观要素被人所共同感知、分析、理会并普遍地以观念的方式形成的一种新“环境”,我们就称之为心理环境.从管理的角度认识高校心理环境,它既不同于客观的物质环境,也不单纯指学生个体对环境的心理感知,其实质是一种能动的氛围环境,这种环境形成于普遍的心理感知,并对学生成才需要、学习动机及行为指向产生广泛的影响.例如,学习动机的激发,当只有个体进行学习时,其动机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对知识本身的兴趣、需要等,而在一种学习气氛很浓的心理环境中,自尊、自强和荣誉的需要等会起到维持和增强这些动机的作用.同时,心理环境会对其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举止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同化,使之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群体思维、高校风范和传统,更高效地完成个人及组织目标.

作为高校管理者应有效掌握作用于高校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通过管理手段,实施科学设计与控制,使之成为普遍影响学生行为动机的良好心理氛围,井通过心理环境的内在影响,提高高校管理效能.心理环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并有一定的继承性,会对学生产生稳定的、无形的感染力、凝聚力和约束力.高校管理者应注意对当前高校心理环境的现状以及形成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心理环境状况实施有效控制,以对状态的控制来影响学生的行为.由于心理环境的产生来自个体对客观物质环境的主观反映,并由此诱发心理需要,引导行为,因此,它的产生有一定的自发性,如:国家教育政策、社会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等外部环境要素都将地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内在影响,并形成心理环境.但是,心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又并不是完全不可控的.特别是一些内部环境要素,如学校发展目标、管理方式、学校传统、校容校貌等则可以实现部分地控制.高校管理者应针对不同性质的环境要素,对其形成心理环境的过程和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对于外部环境要素,应采取教育和引导的方法;对于内部环境因素,则可以通过对要素及其影响过程的控制使心理环境朝着管理者实际要求的方向发展.

同时,高校教师与管理人员的自身形象建设也是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和管理者运用较多的是言教,而效果最好的则是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教.言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作为宣传主张,导之以行,晓之以理的启蒙教育都是必要的,有效的.但这只完成了教育的初始阶段.能否知行统一,高校教育者、管理者的模范作用,率先垂范的身教,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而潜在的心理影响力.因此,高校教育者、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形象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努力培养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构建更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树立起令高校学生信服的形象,这本身也体现了心理环境的潜在价值.相反,诸如具体管理中的决策失当、缺乏稳重、不拘小节;自身为人方面的媚上鄙下、人格低下,志大量小、贪得无厌;学识上的不学无术、空谈虚伪、语言贫乏等等,这些都将是心理环境的不良因素.

创造适应个性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同样是高校环境管理的重要方面.就当前院校制订各种规章制度而言,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的制定缺乏;制定的制度未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既未真正把住关,又缺乏因人而异的弹性,严重妨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在执行管理制度时,依法办事的少,人治现象严重.改变这种现状,要求制度的制定和维护应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宗旨,使制度内部既严谨有序又宽松自如,既有利于高校管理,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管理制度要体现育人精神和人本精神.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人,管理制度的执行也是人,人始终是管理制度的决定性因素.两者的相互作用首先表现为管理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然后表现出人对管理制度的反作用,于是,在现实中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一方面人们口头上肯定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又总是不满意它,找空子违反它,因此,制度的建立应充分体现人本精神,既要着眼于管理,更要着眼于教育.着眼于管理,是要维持环境的稳定和有序,这是基础;着眼于教育,即制度应当体现出院校教育的意图、目标、起好导向作用,这是生存条件.管理制度的严格要严在“格”中,这个“格”就是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为出发点.二是处理好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与管理制度刚性规范之间的关系.制度就是规范,一定的规章和要求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它是院校各项工作有序、稳定的保障,培养学生个性所必需.但是,由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求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增加了教学与管理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此,管理制度不应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必须在某些方面成为导向性纲领,其内部要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在遵守制度时能游刃有余,既能达到制度制定的最终目标,又能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到刚与柔、严与活的统一.三是加强执行制度的严肃性.严格的管理并不体现在条文的严厉上,而是体现在执行制度的严肃性上.制度定了不注重实施,流于形式,其效应是负的而不是零.有章不循,比没有制度更糟,它也是一种“养成”,即养成对任何规章制度都无所谓的消极态度.这既无益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更无益于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扼制.所以,严格制度,依法办事是正规化管理的关键.四是加强制度的教育.学生的“听话”、“服从管理”往往缺乏一定的思想基础,往往表现为行为上服从,心理上的被动,有的甚至把严格管理视为一种沉重的额外负担,产生厌倦、反感情绪.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贯彻上.常言道:使人畏之,不若使人服之;使人服之,不若使人信之;使人信之,不若使人乐从之.要达到“乐从之”的理想境界,就要在提高学生对其认识上下功夫,加强制度教育,使学员领会制度教育,使学员领会制度精神,做到理解制度,变“要我严”为“我要严”.


责任编辑: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