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

点赞:26341 浏览:1204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农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不断融合,农业竞争日趋激烈,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分析“一村一品”促进农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提高主导产品的产业化、品牌化水平,构建发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竞争力.

“一村一品”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生产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 键 词:一村一品;比较优势;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8/09-0175-04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步入新的阶段,农产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断融合,农业竞争日趋激烈,使农业竞争力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国内许多学者从农业比较优势理论出发研究农业的竞争力,分析我国农业竞争力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调整农业结构、改革管理体制等角度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事实上,农业竞争力涉及从产业结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业生产者行为、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科技等多个层面.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以村作为重要载体,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自然、人文优势,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无疑成为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一村一品”的内涵及发展条件

1.“一村一品”的内涵

“一村一品”是指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寻找当地有市场竞争力的、能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通过集聚规模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树立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和商品率,提高当地的资源利用率和资源转化率,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一村一品”最早由日本学者平松守彦于1979年提出,他倡导一个村创一种品牌来发展农村经济.“一村一品”秉承“立地、放眼全球、自立自主、锐意创新、培养人才、面向未来”的原则,旨在扶持欠发达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地区经济,增加农业的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农民的脱贫致富.该模式在日本得以成功实施后,其基本理念逐步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认识、接受,在亚非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当地振兴地方经济、消除贫困及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一村一品”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强调一个村要充分利用本地农业资源,整合历史、文化、风俗等社会元素,至少开发出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使优势不明显的小乡村做大做长产业链,从而提升农业竞争力,应对市场竞争.

2.“一村一品”的发展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其实质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但是,由于农业产业属性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农产品的刚性,决定了农产品单价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增加农产品数量又受耕地面积限制.“一村一品”是市场化条件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所处的重要阶段,也为“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首先是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解决,大宗农产品的供需基本平衡,消费者消费的要求和层次不断提升,这为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提供了可能和动力.其次,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迅速,通过市场的传递信号一方面反映消费者需求意愿、需求强度,另一方面农民知道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上需要,确定本地区的主导产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因此,农村市场体系的完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为农村“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条件.再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的阶段.“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予、少取、放活”是当前政府支持农业的主要政策,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加为“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制度环境.

二、“一村一品”促进农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1.“一村一品”的比较优势是农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农业竞争力是指农业生产部门利用优势资源,通过开发独特产品、采用独特技术或劳务,利用独特营销手段开辟市场,并通过创新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优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竞争力是内生于农业系统内部的产业竞争力,涉及的层面从产业结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业生产者(农业企业)行为、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科技等微观层面到农业制度、体制、政策等宏观层面.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禀赋对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涉及的是各国农业的发展差异或国内不同区域间农业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潜在优势和先天优势.比较优势理论从农业生产力与农业自然优势角度指导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对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域广阔,农村地区千差万别,由于农业生产地域性及农产品生长适应性等特点,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其自然条件的适宜度直接决定了农产品产量的高低及质量的优劣.千篇一律地发展大宗农产品是很难实现现代农业的.“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是指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改革的基础、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以本地的自然资源为基础,按照“一村一品”的构想把当地农村的农特产品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出来,并将之开发成本地特色产品,逐渐形成本地的支柱产业.

“一村一品”的比较优势形成的农业竞争力,充分考虑了本地的实际,尽量照顾到本地的资源环境优势,对这种资源优势进行研究与开发,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与产业,使特色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发展特色产品的种植或养殖,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最终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和造就大型龙头企业,并带动地区整个农业及其它相关产业形成竞争优势.

2.“一村一品”产生的产品异质性是农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在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产品同质现象普遍,通过竞争形成竞争优势收益甚微.为避免竞争带来利润的下降,农户或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向市场提供异质产品如深加工的农产品,依靠差异优势或独特性来获取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实质是在发挥各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利用生产的多样化、优质化来满足消费的多样化、优质化.不同个体的消费者、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偏好,不同区域的村庄、不同类型的生产者因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而具有不同的产品生产成本.“一村一品”经济就是在特定的区域生产特定的产品,从而以最低的生产成本满足消费者的特定产品需求.实现农产品差异优势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扩充农产品的等次、级别、品种,向市场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多样化产品,使农业生产者在某些方面获得类似的垄断地位,形成农业竞争力.

三、“一村一品”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途径

1.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竞争力

发展“一村一品”经济,短期内可以通过竞争优势和产品异质性获得,但―个地区的农业要获得长期的竞争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创新表现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农业竞争力首先来源于农业的技术创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的关键要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由于农业技术的外溢性特点使得农业技术不可能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当竞争对手都模仿生产这种创新产品的时候,优势就不复存在.“一村一品”中的农产品品种可能被竞争对手引用、质量可能退化,只有通过农业科技的创新才能得以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和发明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或新方法的研究开发、试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扩散等一系列前后相继、相互关联的技术发展过程.政府或企业只有不断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研制出新产品或产品的新功能,才能不断满足消费者需要,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利润目标,提升农业竞争力.

2.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提升农业竞争力

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必须加快发育多元化农业组织,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在生产环节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在流通环节增强农民参与流通的能力,让农民分享流通环节的增值,使组织起来的农民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一村一品”经济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组织的力量,可以克服农民个体经营的缺陷,全面提升农户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全面指导农业生产,对生产技术的教育培训、生产计划的安排制定、新品种的改良和更新、种植业结构调整、技术标准应用实行全面控制.二是改变一家一户直接面临市场的风险,代表农民参与市场谈判,反对市场垄断以及歧视性的国际贸易壁垒等.三是扩大农产品销售的市场渠道,通过集中销售既可以防止中间商的压质压价,也能避免各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压价竞争,保护农民的利益.

在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怎么写作体系,把发展农业生产性怎么写作作为重要领域,积极鼓励,突出重点,加大扶持,解决好一家一户的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3.提高主导产品的产业化、品牌化水平提升农业竞争力

“一村一品”经济打造的特色产品要进入市场,扩大市场销售范围,必须打造主导产业、注册产品商标,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在打造主导产业方面,坚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围绕特色、绿色下功夫,发展各具特色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围绕主导产业,按照市场化需求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相关联的产业链.利用市场优势和完善的市场信息,多途径、多角度地挖掘新市场,不断发现潜在的其它市场,通过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功能、开发新的营销策略等来打入其它市场,这样就可以赢得更多的顾客,同时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

品牌培育方面应加强农产品的营销策略创新,通过不同的市场营销手段,如市场定位、营销网络、促销手段、广告策略等占领市场份额;通过品牌战略打造产品形象,拥有产品知名度;通过实施企业形象识别战略(CIS)增加企业的识别性、传播性和美誉度,最终达到提升农产品的销售竞争力和形象竞争力的目的.

4.构建发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升农业竞争力


“一村一品”经济的有效实施能否转化成农户的利润优势,只有通过市场交易得到体现.发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农户面向国内外市场参与竞争的基础.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包括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以批发市场为中心、联结各个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市场体系.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既是农产品形成的依托,也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托.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能及时、准确地向农业生产者和交易者提供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农产品信息网络成为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保持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

5.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

“一村一品”经济中,农户、龙头企业是行为参与主体,政府是怎么写作的主体.行为参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农业竞争力培育的动力.

农业龙头企业内部,通过有效制度安排,通过管理的创新,使得管理能力尽可能发挥,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或劳务的生产成本,在获得产品或劳务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还能获得低成本优势.龙头企业竞争能力的形成还要求企业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管理有机融合的人才队伍.管理创新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高素质的核心人才在企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他们的能力发挥可以创造出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并不断地保持和发展下去,形成企业创新能力和获利能力的基础和不竭源泉.

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同样至关重要.根据国外“一村一品”的经验,必须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领导人才的培养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强农民培训.一方面要对农民进行思想启蒙,帮助其认识当地的资源优势,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优秀人才,发挥领导和示范带头.

“一村一品”经济发展中,政府作为怎么写作主体的作用十分重要.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众多农业生产者所组成的大型集团在对抗政府小集团时一般不会采取行动来强化其共同利益,因为集团行动的收益要大于成本.由于农业特有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政府及其各有关部门作为宏观管理和怎么写作者主体,应创造适应“一村一品”经济发展的条件.如对农业的土地流转制度、农业流通体制、农业税费等各种制度进行改革;改善政策环境,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组与技术改造,重点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创造“一村一品”经济形成的外部环境.引导农民建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专业协会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农业经营主体.

四、简要结论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其产业特性决定了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竞争力的形成和培育更加复杂.“一村一品”经济因其资源优势、产品特色、产品的异质性形成农业竞争力.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特殊性,发展“一村一品”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培植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构建“一村一品”的市场联结机制,并且加快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一村一品”的竞争力.在政策扶持方面应优化“一村一品”的发展环境,构建支持“一村一品”的政策体系和资金投入机制,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

责任编辑:浩宇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