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改反思教学

点赞:4287 浏览:157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实施新课改、使用人教版课标教材的实验中,我们区广大教师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踊跃探索、努力实践,从理念上的更新到教学方式的改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如今再走进我们的课堂,你会感觉到: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一起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教学内容从原来的陈旧、落后变得生动、有趣了;教学方式从原来的灌输式变为引导探究、合作交流.我们使用人教版课标教材的实验是成功的、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振奋的.

但是,在我们为教师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取得优异成绩而喝彩时,也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因为,在教学中的确有一些现象,令我们感到教师们对新课改理念上的理解有些偏颇,领会新教材编写意图上还有些误区,导致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尴尬和遗憾.

一、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主探究才能真正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和方法.所以教师也很重视这一理念,经常创设一些活动、提供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但是有一些教师认为,既然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应该越放越好,不需要指导和点拨,更不需要接受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的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而越来越少讲、越来越不敢讲,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年、月、日》这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家里带来的年历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几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一会儿提到一年有几个月,一会儿又提到节气,甚至还有的问什么是“皇道吉日”等教师任由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堂课很快过去了,可是许多知识点根本没有提到,最后教师说:“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很多,请同学们下课后再去看书.”从表面上看,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开放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在学生没头没脑的无目的的探究中,在教师随意的无序的解释下,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支离破碎,知识没有形成,探究方法也得不到提升.

二、多样化与最优化

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实践中的一个难点.

人教版教材为我们呈现了许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思维多样化、鼓励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内容.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这样的行为.

一种是把多样化理解为越多越好,只注重量的堆积,忽视质的提升.例如,教12-9,老师问:“12-9得多少?该怎样算?”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但老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还有别的算法吗?”结果学生在老师的穷追猛打下,连最低层的12-1-1等都说出来了,老师才如释重负.这种过于追求算法的数量,一定要把能想到的所有算法都展示出来的做法,既浪费宝贵的时间,又影响了其他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走回头路”.因为学生已超越了低层次算法,为了体现多样化,再回过头来寻求低层次的计算,纯属耽误功夫.其实多样化是一种态度、一种过程,不是最终目标,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


三、生活情境和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中从概念教学到计算教学等各方面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实践的机会,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周围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的魅力.所以,教师也常常精心创设各种情境,由色彩鲜艳的画面、形式多样的表演、生动活泼的语言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教材中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得到激发,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情趣.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不得不承认,在“创设情境”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于平庸、过于花哨甚至胡编乱造的情境充斥着我们的数学课堂.

1.主观臆造,脱离生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个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情境:从两个小朋友不平衡(一个25kg、一个50kg)到又来一个小朋友(25kg)达到平衡,从而得到等式25+25等于50;第二天,又来了三个小朋友,一个30kg、一个未知、一个50kg,仍然平衡,得到等式30+x等于50.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一些式子,通过分类得出方程的意义.玩跷跷板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我想这位教师创设这个情境也是意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

2.平移生活,不作加工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和做法.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不作加工、照搬生活场景,情境设计过于生活化,偏离了数学思维.教学五年级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描述如下情境:王老师新写了一套住房,需要装修,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们七嘴八舌:要写水泥、地板砖、油漆、木料、还要请人等说了一大堆.教师再问“你打算怎样请人?”学生又说了一大堆:熟人、手艺好的、讲信用的等有的学生还详细地介绍了他们家装修的情况.虽然教师创设的情境非常具有生活味道,但这样把现实问题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神侃”,甚至沉浸在情境中流连忘返,老半天也没有切入正题,浪费时间,影响了教学进程.

数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应用性的情境要做理性的加工,生活化的问题要做数学化的处理,让有利于学生探究的素材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以防无关因素的干扰,影响教学.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课标所倡导的许多新理念、新方法在实践中被片面化、放大化甚至绝对化,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否定了传统.因此我们老师要学会对新课程理念理性思考、对新的教学方式也要精于取舍,数学课要更多地关注数学、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独特内涵.为此,在教学中应做到:

关注课改反思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课改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新知――重视探究,但不忘告诉;学习方式――重视合作,但不忘独立;

提问――重视互问,但不忘师问;评价――重视鼓励,但不忘裁判;

练习――重视多样,但不忘质量;学科之间――重视融合,但不忘本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在实践中肯定会出现一些误解、偏差和困惑,这并不奇怪.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细心反思”,一定会创设出一个灵动、开放的新型课堂,从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