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来印度比较文学概况

点赞:5044 浏览:177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独立以来印度比较文学发展的概况.印度独立后,比较文学研究在理论建树和实践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印度比较文学研究由分散到集中,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和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还对印度不同语言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即“比较印度文学”和梵语诗学批评做了简介.

近代以来,印度文明在与西方不断碰撞接触的过程中,不但催生了印度民族主义意识,还促使一部分得风气之先的文化精英如泰戈尔与室利奥罗宾多两位被视为印度比较文学先驱的大家,在东西文化大框架下进行自觉的文化比较,比较文学意识随之产生.印度独立以来,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不断向前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比较文学进入全新发展时期,印度学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互动进行得有条不紊,加之印度学者的英语优势,以及海外印度学者如加亚特里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等人的独特声音,他们在当今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声音不可忽视.可以说,印度是目前比较文学研究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印度声音在世界比较文学界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笔者根据在印留学期间的访学和研究,在此就独立以来印度比较文学发展概况做一简介.

一、独立后比较文学发展的一般情况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告独立.从此,印度比较文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49年,加尔各答大学聘请了R.哈克勒主讲比较文学.1956年,与加尔各答大学同处一城的贾达瓦普尔大学设立比较文学系.比较文学正式成为印度大学里的一门独立课程.贾达瓦普尔大学比较文学系由提尔亚德教授主讲比较文学,还聘请了两位美国的比较文学教授.该系1958至1959年共招生25人.该系教学大纲规定,本科生三年内必须学习梵语和法语或德语或孟加拉语,并学习印度文学史与西方文学史.硕士生还需进行专题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同时攻读美学,并研究各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1961年,《贾达瓦普尔比较文学杂志》(JadpurJournalofComparativeLitera―ture)创刊,到2005年为止,共出版年刊42期.该杂志主要涉及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问题,同时也介绍欧美等地比较文学发展的近况.该系还定期举办比较文学专题讲座.不过,该系的设立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印度比较文学界的元老S.K.达斯先生曾回忆道,当比较文学系首次在印度落地生根时,许多人皱起眉头,更多的人则质疑其学术地位的合理性.①但无论如何,贾达瓦普尔大学比较文学系的设立是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桩盛事.(2005年8月19日,笔者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访问该系的学者,同该系退休教授、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阿米亚德夫先生、现任系主任I.钱德教授和该系教师S.C.达斯古普塔女士进行了学术对话.据了解,2005年该系招收45人攻读学士学位,60人攻读硕士学位,25人攻读博士学位.该系目前有12位教师,其中女教师5人.该系主要教学以下课程,如印度文学、欧洲文学、梵语诗学、民间文学、佛教及耆那教文学,还有关于不同国家文学如加拿大文学等的“区域研究”.)

进入70年代,印度比较文学研究稳步发展.1977年,德里大学沙拉万学院英语系组织了一次比较文学专题讨论会.这是印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学术讨论会,与会者初步酝酿成立印度比较文学学会.1979年,印度南方的马德拉斯(今金奈)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院,该院于翌年出版了系列讲座文集《比较文学》.

1980年,德里大学成立了比较印度文学学会(ComparativeIndianLiteratureAssociation).风格独特的“比较印度文学”即印度不同语言文学的比较研究开始进行.比较印度文学学会于1984年举办了首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983年,印度全国比较文学学会(IndianNationalComparativeLiteratureAssociation)正式诞生,同年:在贾达瓦普尔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984年,印度南方喀拉拉邦首府特里凡得琅成立比较文学学会.1985年,泰米尔纳杜邦的马杜赖成立达罗毗荼比较文学协会.1987年,印度北方西姆拉的印度高级研究学院组织召开了为期一周的国际比较文学讨论会.中国学者乐黛云先生向大会提交论文《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两年后出版会议论文集《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1988年,比较印度文学学会与印度全国比较文学学会携手成立印度比较文学学会(ComparativeLiteratureAs-soeiationofIndia,简称CLAI),学会诞生地是海德拉巴.这一历史性事件宣告印度比较文学已走过乍暖还寒的春季和阴晴不定的夏季,来到属于收获的秋季.

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里,印度比较文学界进行了大量的学科理论探讨,出版了一批相关专著,如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阿米亚德夫的《印度比较文学观念》(1984)、N.D.森的《比较文学论文选》(1985)、S.马宗达的《印度视野中的比较文学/(1987)等.一些学者如阿米亚德夫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比较文学印度学派”的口号,以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抗衡:“25年前,艾金伯勒在辩论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文学性时说过:‘比较不是理由’.或许在比较文学印度学派即将诞生之际,我们应该提出一个口号:‘比较正是理由’.因为,我们的主张是,在一个多语种国家,特别是在一个既为多语种又属第三世界的国家,文学研究必然是以比较方式而展开.”①印度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的探讨,某种程度上为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比较文学印度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进入90年代以后,印度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新动向是开始组织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这显示印度比较文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1990年,印度比较文学学会在喀拉拉邦的圣雄甘地大学举行了两个学会合并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术会议.次年,按照1860年印度学会注册法案,印度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注册为全印学术团体,其地位得到法律形式的承认.1993年,印度比较文学学会在德里大学举办了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同年,古吉拉特邦苏拉特市的南古吉拉特大学成立了印度历史上迄今为止第二个比较文学系.该系有三名教员,系主任是阿斯文德赛教授.笔者2005年7月访问该系时了解到,该系的最大特色主要是进行印度不同语言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该系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多与此相关.该系只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1994年,喀拉拉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中心.1996年,在安得拉邦海德拉巴的泰卢固大学举行了第三次全国比较文学会议.此后,印度比较文学会议开始固定为两年召开一次.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分别在德里大学艺术与
商业学院、喀拉那大学、迈索尔印度语言研究学院和南古吉拉特大学比较文学系举办了第四、五、六、七届印度比较文学会议.几乎每届都有国外学者参加,反映了印度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放性,也体现了世界学术界对于印度比较文学研究的高度重视.总体而言,90年代以来的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兴旺景象.据了解,印度现在已有十多个比较文学研究中心,除贾达瓦普尔大学和南古吉拉特大学设立单独的比较文学系外,还有相当一些大学的英语系、印地语系等教学机构也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培养比较文学专业的人才.

下面分别就近年举行的第六届和第七届印度比较文学会议做一简介.2003年在迈索尔举行的第六届印度比较文学会议,实际上也是一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与会者中有欧阳桢和来自西方的D.菲格拉和A.洛佩斯等人.会议主题是:Lin-guisticsHegemonyandIdentity(语言霸权与身份认同),子议题分别是霸权与翻译、英语霸权与印度语言、文化身份与语言、诗学传统与区域身份、全球化、移民、政治与阐释学、风格与性别等等.2005年3月在南古吉拉特大学举行第七届印度比较文学会议.该次会议主题是:PoeticsoftheMargins:ReinventingComparativeLiterature(边缘诗学:重构比较文学).子议题分别是:文化身份与文学,全球化与特殊性,杂糅文学;移居与流亡,流散文学,殖民与后殖民范式,中心与边缘质疑,女性写作与属下研究,翻译,部落文学;霸权的威胁,古吉拉特文化身份,古吉拉特部落文学,等等.从这两届会议来看,除了保持传统的印度自身文学比较研究外,印度比较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紧跟世界比较文学潮流.第七届会议出版的纪念文集《交流》,将1906年泰戈尔发表的关于比较文学的演讲列为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史重大事件的第一项,将室利奥罗宾多1920年发表的系列论文《印度文学》列为第三项.

独立来印度比较文学概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比较文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由于英语的优势,印度学者融入世界比较文学圈是非常得心应手的事情.近年来,热衷比较文学研究的印度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例如,2004年8月,第十七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在香港举行,印度比较文学学会派出9人代表团参加,其中有德里大学的C.莫汉(此次会议上被选为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南古吉拉特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A.德赛、贾达瓦普尔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S.C.达斯古普塔博士等人.


二、“比较印度文学”简介

在印度,单就语言而论,其地位重要且拥有自己文学的至少在20种以上.因此,印度学者认为,印度文学既是单数(一元)也是复数(多元).如S.K.达斯便以“Indianliteratures”和“Indianlitera―ture”两个并列术语来指称“印度文学”.①印度不同语言文学的内部比较研究(印度学者所谓的“ComparativeIndianliterature”即“比较印度文学”)正是在这种单数与复数印度文学并存的基础上产生的.所谓“比较印度文学”,是指印度内部不同语言文学如印地语文学、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古吉拉特语文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从时间上来看,20世纪70年代属于印度不同语言文学比较研究的形成期.

1974.年,印度大学基金委员会接受R.K.达斯古普塔的建议,在德里大学现代语言系开设“比较印度文学”硕士课程,后又变更为级别稍高的哲学硕士课程.1976年,纳根德拉教授在德里大学组织了一场比较印度文学学术讨论会,次年出版论文集.1980年,比较印度文学学会在德里大学宣告成立,它于198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学术会议.1988年,比较印度文学学会并入新成立的印度比较文学学会中,从此它以新的面貌继续着自己的使命.1992年,南古吉拉特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系,该系教师主要擅长印度内部文学比较.2003年印度比较文学学会会议上,A.K.莫哈巴特拉博士在第一场专题讲演中演讲的内容便是有关奥里雅语、印地语和孟加拉语文学中的语言身份认同问题.2005年3月第七届印度比较文学会议上,关于比较印度文学研究的论文有增无减.

就比较印度文学的代表性著作而言,可以略举几例.1984年,由K.M.乔治主编策划的大部头著作《比较印度文学》第一卷出版,次年出版第二卷.1991年和1995年,S.K.达斯先后出版《印度文学史》第一、二卷.1992年,I.N.乔杜里出版《比较印度文学:几种视角》,对印度性等与比较印度文学相关的核心概念做了分析.近年来,比较印度文学研究的专著不断涌现.

比较印度文学研究的大力提倡者阿米亚德夫认为:“正是S.K.达斯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比较印度文学可以提供一种必要的方法,使文学研究以印度视角而展开.”②S.K.达斯在《为何比较印度文学》一文中为比较印度文学寻找学理依据.他认为:“我们的比较文学必须成为比较印度文学,因为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能够成为我们文学研究的基础.”他说,多语言是印度社会和文学的一个事实.印度文学史即为一部多语种文学史.其次,印度属于第三世界,这一事实提醒印度学界,不能轻易取法西方比较文学,因为:“为了使印度文学规避这些心理限制,我们必须从内部考察自己的文学,从而使我们不带偏见地观察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学.”S.K.达斯向印度学界说明:“我们不是从比较文学走向比较印度文学,而是从比较印度文学走向比较文学.”①2005年8月,阿米亚德夫先生在接受笔者访问时说,比较印度文学是真正的比较文学.它对于研究互有关联的印度不同语言文学是一种正确的方式.因为印度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学.他认为:“比较印度文学是比较文学印度学派的重要特征之一.”②S.C.达斯古普塔女士则认为,应以“Com-parativeliteratureinIndia”的名称来取代“Corn―parativeIndianliterature”.因为前者既注重印度区域文学之间的比较,又关注印度与国外文学的比较.这表明了部分印度学者对于比较印度文学内涵的进一步思考.

S.K.达斯为比较印度文学正名的诚心可鉴,但若按照目前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提倡的跨文明研究标准来衡量,它至少要在跨文化和跨国界上栽两个学术跟斗.实际上,多语言和第三世界语境只是印度学者自说自话,比较印度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所谓的“Indianness”(印度性),为多语言、多宗教、多人种、社会问题复杂的印度寻找文化纽带,从而促进全印人民的凝聚.

印度学者认为,印度文学存在一种“泛印度意识”.尽管印度文学是由不同语言创作的,但其间的“泛印度意识”清晰可辨.这种意识暗示了一种
内在的印度性:“这种泛印度意识来自于某些原型观念,这些观念是印度文化、历史和思想的产物.”③还有学者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是印度文学体现的差异性,最难明白的是它的一致性,这是一种内在和观念的东西等我们的问题是十五种或更多的语言怎么能够创造一种文学我们怎么适应语言的复杂性与文学的单一性”该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印度这样一个多语种国家的文学的民族性定位:“印度性体现在这个国家的多种文学中.”④D.S.米什拉先生告诉笔者:“我不认为印度比较文学仅仅比较印度区域文学.因此,马拉提文学和印地语文学的比较不是地道的比较文学,但是这种比较却是眼下发现印度性的一种必要手段.因为这毕竟是印度.”⑤在这种借比较研究寻找印度性的过程中,比较印度文学研究的目的一目了然.

凭心而论,比较印度文学研究对于当今世界程度不同地与印度有同样语言和社会问题的国家而言,不失其借鉴意义.例如,中国文学除了汉族文学外,还存在藏族文学、蒙古族文学等少数民族文学.如果将这些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或者在少数民族文学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将会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使我们更好地书写一部完整的多民族中国文学史.当然,这种借鉴只能是一定的方法论借鉴,不能将之上升到与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同等的水平.毕竟,这种内部文学比较的局限性非常明显.

三、梵语诗学批评简介

独立以来,印度学者在印度诗学与西方诗学比较上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这种深层比较中,印度学者获得了一种文化自信.M.S.库斯瓦哈指出:“如果在亚里士多德的火炬光焰照耀下能够发现印度古典文学的价值的话,为何不可按照《舞论》和《韵光》的标准来阐释斯宾塞、肖伯纳、艾略特、尤金奥尼尔或华莱士斯蒂文森”⑥一些学者认为,古典梵语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一样,皆具现代运用价值,二者可以互补,前者可以解决后者力所不逮的问题.这就涉及当代印度部分学者大力提倡的具有跨文明性质的梵语诗学批评.它是指以梵语诗学原理如味论、韵论、庄严论、曲语论、合适论等分析鉴赏西方与东方文学.

1991年,由印度文学院与迈索尔韵光文学标准中心联合主办了一次历史性的学术讨论会,主题为“EastWestPoeticsatWork”(运作中的东西方诗学),体现了印度学者化古典为实用的清晰思路.I.N.乔杜里在开幕式致词中呼吁印度学界重建文学评论标准,以利西方读者以恰当方式欣赏印度文学.这次会议是梵语诗学批评发展道路上的一件大事.与会者来自印度各地.他们提交的论文多是以梵语诗学为工具分析阐释印度与西方的文学作品.自此,梵语诗学批评在印度学界不断展开.

1997年,印度学者P.帕特纳克出版了新著《美学中的味:味论之于现代西方文学的运用》.该书分别利用梵语诗学味论中的九种味(味、滑稽味、悲悯味、英勇味、暴戾味、奇异味、恐惧味、厌恶味和平静味)批评西方文学,偶尔也涉及中日印文学.作者认为,在一个理论正变得越来越技术化的学术世界里,干巴无味而又错综复杂的辩论正困扰着现代文论家.幸运的是,“味论使人感到神清气爽,明白易解.”运用味论评价当代作品,肯定会遇上一些困难.但理论是活生生的,它会在成长变化中适应时代的需要.作者说:“希望味论这一宝贵理论能被现代论者继续采用,以使古老传统长存于世.”①

2004年,S.K.沙尔马教授出版新作《恭多迦的曲语论在英语诗歌鉴赏中的运用》.沙尔马利用曲语论体系,对英国诗人雪莱、拜伦、济慈、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人的诗歌进行阐释.该书比前述那本运用味论进行梵语诗学批评的著作更见功力,也更具梵语诗学批评的示范价值.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印度梵语诗学批评已成一定气候,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梵语诗学必须进行自身的现代转化.单就味论而言,九种味的处理太过简单化,不能完全包容现代作品.用味论阐释西方作品可能导致削足适履的结局.因此,在运用于评论之前,对味的概念必须进行修正.②

梵语诗学批评在目前印度学术界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它的发展前景怎样,人们将拭目以待.

结束语

就目前印度比较文学研究而言,它的一些方向如印度与西方诗学比较等已经在当今国际比较诗学界占据领先位置.印度学界在后殖民理论探讨、后殖民文本解读、女性主义研究等领域也颇具发言权.客观地看,印度比较文学研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与某些中国学者一样,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印度学者往往将目光对准西方,而对历史上与印度文化联系紧密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地的东方文学关注不够.这使其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一定局限.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注解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