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高等教育开放互补性

点赞:3120 浏览:82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两岸教育交流是两岸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2008年以来在两岸交流取得历史性突破带动下,两岸高等教育的合作在与民间领域积极开展,具有历史性突破的政策是,台湾“立法院”于2010年8月19日通过“陆生三法”的“修正案”(“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专科学校法”),确定大陆学生经许可可以赴台就学.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从以往的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的单向交流开始向双向交流迈进,这对于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两岸高等教育开放的互补性及意义

(一)两岸教育资源的互补性.

1、大陆过剩的生源与台湾“校多生少”形成互补.

据教育部数据,2009年大陆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录取率约62%,即约有387万考生未能获得高等教育入学资格;2009年大陆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约为124万人,录取率约38%,即约有76万考生落榜.大陆名校及高等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下,每年大量有意向接受高等教育的落榜生以及有意接受海外教育的大陆生源数量可观,客观上为台湾高等教育提供了潜在招生对象.

近年来台湾大学生源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台湾的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根据台湾教育部门数据,2009年台湾的高校招生缺额为6802名,2021年高校预计将会出现约7.1万名生源缺口,招生供过于求的状况严重冲击了台湾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台湾社会“少子化”趋势开始逐步影响受教育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台湾每年有不少青年赴岛外留学造成生源流失.2009年台湾留学生的签证数创10年来新高,赴美、加等主要留学国的学生签证申请总数达到32499人.近期台湾立法机构通过法律修正案,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读及部分承认大陆学历的新政策,虽然没置了若干限制,但是放开门槛的新政策为诸多私立大学带来面向大陆招生的契机.

2.台湾高校的区域比较优势与大陆生源形成互补.

相比香港、新加坡等地区高校,台湾地区高校的学费标准更具竞争力.台湾公立大学一年两学期学费大约49000新台币,折合人民币近一万元,私立大学一年约96000新台币,折合人民币近两万.按现有规定,大陆学生入读台湾私立大学的学费标准来收取.而香港高校一年约10-15万人民币,新加坡则约为一年4-6万元人民币,显然台湾高校在教育成本方面更有吸引力.

在入学门槛方面,从历年的招生数据看,港大等几所香港最强的高校,每年在内地招生的分数线较高,考取难度大,且学习周期短、课程压力较大;此外香港或欧美等高校对学生的英文能力要求较高,台湾高校在这方面则未对学生过多要求,相对更适合同语系的大陆学生.台湾私立高校在生源不足的制约下对大陆学生的招生具有很强的动力,尤其近期台湾“教育部”正在研究私立大学注册率和生源不足的退场机制,私立大学在生存压力下对陆生不会设置过多门槛,相对更有竞争优势.由于欧美高校提供的奖学金较有吸引力,台湾许多高校也开始在奖学金等措施上加大力度,如政治大学商学院,除了免除大陆交换生的学费外,还提供每学期1800美元的补助,并提供大陆研究生到业界实习的机会.因此从外部横向对比和内部驱动因素看,台湾高等教育相对门槛低,对大陆有留学意向的生源具有较大吸引力.


(二)形成两岸高等教育的良性竞争.

虽然大陆生源比台湾充足,但是每年留学海外及港澳地区的生源数量多,造成相当数量的优质生源流失.大陆许多高校进一步强化竞争意识,采取提高奖学金、增加交换生和游学机会等措施来挽留生源.教育资源的竞争一方面是通过奖学金等手段吸引生源,但这些措施属于物质资源层面的激励,容易被模仿和替代形成非良性竞争.

良性教育竞争往往需要在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中互相启发,在竞合中形成良性竞争,近年来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不断扩展,从互访、“姐妹校”、交换生、联合学位到开放生源等,为促进教育竞合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和平台.据台湾“教育部”统计,截至2009年8月底,台湾共有124所大专校院与大陆高校签有交流合作协议,内容包含互赴双方学校参访、交换学生、交换教师、学术研究合作、举办研讨会等.

真正不可替代的教育竞争优势的积累应当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沉淀内化到教学的细节中,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教学精神.如在台湾世新大学的大陆学生普遍赞赏台湾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反应,且老师有固定的坐班时间,随时接受学生的问题,这是大陆所缺乏的.此外,台湾图书馆丰富的外文书资源以及图书馆的亲切怎么写作及环保意识也广受大陆学生称道.另外,台湾媒体的多元性及舆论环境的开放性让大陆学生通过接受更多的信息资源从而更能辩证、多元地思考.这些借由学生亲身教育经历的经验交流,更能从实际层面及教育本质层面的改良渠道.大陆高校以两岸教育开放政策为契机,借由两岸教育合作与竞争来取长补短,吸纳赴台学生反馈的台湾经验与建议,有利于在竞合中加速教育水平提升.

(三)创造两岸未来一代增进沟通了解的平台.

 接受高等教育的两岸青年是未来两岸交流的中流砥柱.两岸历史因素交织下形成的矛盾与隔阂一定程度上源自彼此的隔绝与信息不对称.亲身往来与沟通机会缺失导致对彼此的了解仅限于间接渠道,容易被误导、渲染或丑化从而形成对立.两岸青年一代的互相了解和接触也受限于政治及文化因素,而对彼此相知甚少,甚至由于政客和媒体的一些不全面的渲染而形成偏见.近几年随着两岸经贸领域往来在层面的突破,带动民间交往进一步加速,两岸青年往来活动也出现了破冰,在规模和互动频率上都有大幅改善,但总体而言,交流的渠道和平台还比较有限,常见的形式多是青年夏令营、校际辩论赛、青年论坛、青年联欢活动等时间短、交流程度有限的年度性或非常规活动.教育领域的交换生机会仅局限在一些名校,覆盖两岸青年群体的数量规模和地域有限,距离两岸全面而广泛的青年交流尚有较大差距.

两岸青年的沟通与融合以教育为平台和出发点是一项可行而有利于双赢的选择.初期的开放试行政策虽然附加限制,但象征意义非凡.随着争议排解后进一步的开放推动,两岸教育交流的渠道和载体应进一步放开,比如在校园网络、数据库、科研项目、教学评估评比等互相开放,降低沟通障碍和门槛,通过数据库共享、科研项目合作,能极大促进两岸学术互补和进步;在科技、人文社会等层面上促进互相了解、接纳和包容彼此的特质和差异,强化彼此的共性和共通之处.

两岸在高等教育交流领域的开放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却不容小觑,因为这一阶段交流的主体代表了两岸有素质、有智慧的未来一代,他们建立在理性与学识基础上的亲身经历与交流感悟,更有利于为未来两岸进一步融合创造更理性、更坚实的基础.

二、消除两岸高等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壁垒

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实现资源充分流动与交换不但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支付成本,还需要克服市场因素以外的障碍和瓶颈.

减少两岸教育资源流动的产权壁垒.

人力资本产权归属问题是影响其流动的重要因素.若教育资源的产权所有者“垄断”其拥有的人力资本,导致供求关系中“有价无市”,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与增值.

虽然学生尚未就业、还未受职业劳动关系约束,但大陆学生赴台学习生活的诸多权利的取得一样需要解决类似产权的身份问题.两岸高等教育有限制的开放政策为大陆学生赴台学习打开了人才流动的大门,但是开放初期台湾当局对大陆学生克以“不影响岛内招生、不给奖学金、不可打工、不会留台就业、不可报考公职”等限制,大陆学生在学习期间是否被赋予居留行为的合法性、往返是否被加以过多限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便利性、与外国学生的权利是否有差异等许多问题,影响台湾高校吸引大陆学生的主动性.在尊重台湾当局的限制前提下,打破生源流动的产权壁垒障碍应该探讨更灵活而人性化的方式,让大陆学生在当地的学习生活受到充分保护与尊重.

师资流动同样是两岸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一环.根据《天下》杂志于2006年11月发表的《大学教育大调查》报告,有约50%的台湾高校教师愿意来大陆就职.为了避免师资流动

“有价无市”的产权性壁垒问题,两岸教育领域应当避免从政策层面人为施加流动阻力,促进教育资源流动市场化.

减少两岸高等教育资源流动的障碍.
两岸高等教育开放互补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高等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教育资源流动的制度壁垒主要是对人才激励和约束的制度,从内部制度上给资源流动设置人为障碍,增加资源流动的成本,降低了人力资本的流动性.虽然教育资源流动的制度壁垒对保持高校乃至区域的稀缺人力资本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过度的限制会形成对资源的垄断,不利于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促进资本流动从而提升效率.两岸的教育资源流动同样有必要在资源的保护与流动之间取得平衡,尊重人才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通过适当而有活力的人才流动形成两岸教育良性竞争、促进两岸教育均衡发展.

两岸高校在降低制度壁垒方面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不仅是政策层面,还应在高校产权体制和内部制度灵活性等方面大胆突破,在学费自主性、学生人数限制、师资薪酬自主性、学校或新院系新专业设立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限,通过设置适应自身实力和特点的引才政策吸引自身所需人才,在吸引稀缺教育资源更有竞争力,同时也是有利于缓解教育财政压力的双赢选择.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