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面策略

点赞:9717 浏览:423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个体的心理问题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对来访者核心人格的把握必然会对咨询效果产生积极作用,从心理咨询的实践出发,影响来访者心理健康的核心人格维度或与人格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因而是面谈过程中应重点考查的对象.

[关 键 词]心理咨询;面谈策略;人格研究

[作者简介]张华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文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124―03

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认为以每次50分钟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能随意延长咨询时间或者间隔.因此如何在每次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咨询效率,更好地为来访者怎么写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个体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来访者对其经历的重要生活事件的描述来把握他的人格特征将会有益于发掘来访者问题产生的根源和为咨询者调整策略提供方向.人格是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人格的不同维度以及与人格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和预测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通过倾听、解释、反馈以及非语言性技巧了解来访者核心的人格特征,必然会对咨询的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心理咨询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影响来访者心理健康的核心人格维度或与人格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因而是心理咨询面谈过程中应重点考查的对象.

1.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相似度检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个体的应对方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与冲突时内心产生的一种摆脱烦恼、减轻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适应倾向,主要有推诿、压抑、否认、合理化、幻想、退避等方式;心理调节机制,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情境时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调适行为,主要有调整心态、调整情绪、调整认知和总结经验等方式;强化外部疏导机制,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借助于外部力量和外在手段以减轻内心焦虑的行为方式和手段,主要有转移、宣泄、倾诉求助等方式.从应对效果的角度来看,可以分成积极的应对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和中间型的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主要有调整心态、调整情绪、调整认知、总结经验和转移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主要有推诿、压抑、幻想、退避和宣泄等,中间型的应对方式主要有否认、倾诉求助和合理化等.

实证研究表明,个体的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症状自评总分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心理调节机制各维度与心理症状总分有显著负相关.心理防御机制各维度与心理症状总分有显著正相关,在外部疏导机制的维度中,转移与心理症状得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宣泄与心理症状得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虽然应对方式很多时候往往和具体情境有一定的关系,但对个体而言仍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核心的人格特征.咨询面谈中,通过考查来访者对一系列生活事件,尤其是那些对个体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同时了解他们主导的、稳定的应对方式,判断它们是成熟的还是不成熟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到底哪种应对方式占优,可以便于咨询师对来访者核心人格的把握,有利于发掘来访者问题的根源,也有利于咨询师就优化来访者的应对方式作出建议.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意指个体对自己人格的觉知,是个体感受和理解自己各个层面的方式.个体的自我概念可能是正确的、积极的,也可能是偏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影响个体现实的行为方式和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影响个体对未来的期望.

Rogers在对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个体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是诱发神经症的重要原因.Higgins更具体地研究了个体自我概念的不同侧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他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自我差异分别与不同的负性情绪体验相关联.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中,个体由于其愿望、理想未能实现而处于肯定性结果缺失的动机状态,因而易于产生抑郁类型的情绪,导致沮丧、悲伤、失望等体验;在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中,个体认为自己未能履行职责,将受到责备、惩罚,这种否定结果的出现常常导致焦虑类型的情绪.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概念与客观实际不一致往往是个体焦虑、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根源.个体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其偏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密切相关,因此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应当认真地分析考查来访者的自我概念,了解他们的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详细情况,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是否客观,他们主导的自我概念是客观的还是偏倚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有利于了解来访者心理问题形成的人格背景,使咨询变得更有成效.

3.归因方式.归因方式是个体对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木可控的.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则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心理咨询的面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际关系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归因方式是个体在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归因方式的偏差往往是导致个体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要对来访者的归因方式作系统的考查,详细了解来访者归因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动机偏差,并对其进行归因训练,使来访者的归因方式朝着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4.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个体将自己的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它使个体产生新的自我知觉、自身处境知觉及生活质量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不同社会比较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表明,在社会比较方面的总体消极特征较为明显,或者在社会比较的控制感方面的外控程度、易比性上的对社会比较的依赖程度、体验性方面的自我怀疑等负性情绪强度、突出性上的偏执程度较高,属于“消极的社会比较组”的大学生被试,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那些在社会比较方面总体上具有相对积极的特征,或者在社会比较的控制感方面具有适宜程度的内外控特点,在易比性方面对社会比较能够灵活运用,在体验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自信,在突出性上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选择社会比较的对象、事件和看待比较的结果,属于“积极的社会比较组”大学生被试.

个体的人格特征密切地影响着其社会比较方式.高自尊、高度外向的个体更易作向下比较,高宜人性、开放性的个体易作向上比较.高宜人性的个体往往比较谦虚,更多表扬他人;低宜人性的人往往对他人怀疑,认为自己高出大多数人,更多地与他人竞争,而不是合作.在心理咨询面谈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对来访者的社会比较方式进行考查,如来访者社会比较的内外控特点、社会比较的方式是刻板的还是灵活的、对社会比较结果的体验更多的是自信还是自卑等,然后引导来访者形成灵活的社会比较方式.如建议他们进行社会比较时,既要联系自己的过去,同时尽量和自己情况相当的个体进行比较,要避免总是与情况优于自己的个体相比较来对自己作出评价,尤其应当避免将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比.如果发现自己的情况不如他人而产生沮丧感时,可以采用向下的社会比较,即在相同的评价尺度下,与情况比自己更糟的人进行比较.

5.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被支持者)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支持者)通过支持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它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主观支持(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体验密切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对身心健康的增进及维护,通过心理学家20多年的研究和有关理论的发展,目前得到普遍承认的研究结果集中在两个方面: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和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独立作用,不一定在心理应激存在下才发挥作用,社会支持可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益于健康;缓冲器模型普遍认为,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提高个体对现实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达到缓冲生活事件对健康损害的作用.事实上,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都肯定了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区别仅仅在于其作用到底是直接还是间接,很多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果,社会支持良好的个体能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差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

社会支持不是某种人格维度,但与个体的人格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个性外倾的个体较易获得社会支持,并且对支持有着良好的主观体验、较高的满意度和利用度;而具有精神质和情绪不稳定倾向的个体往往社会支持不良.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详细了解来访者获得的客观支持状况,了解他们主观上能够受到的社会支持状况,尤其要重点考查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有利于对来访者问题的把握,也有利于让来访者领悟和提高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6.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个体必然会碰到、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个体无法避免的人际关系会使其产生各种身心症状,终止这种关系,症状则立即消失.就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也会成为持久而顽固的困扰个体日常生活的因素.可见人际关系始终都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个体的人际关系存在不同类型.从效用来看,有些能够促进人际双方的友好相处、积极交往、共同提高,可称为有益的人际关系;有些却妨碍人际双方的和谐相处、健康交往、共同发展,可称为有害的人际关系;有些效用不明显,可能起积极作用,也可能起消极作用,可称为中性的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的形成来看,有些是自动产生、无法避免的,称为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如个体的父母、家人、老师和同学等;有些是个体能够主动选择的,称为自由选择的人际关系,如朋友等.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往往是那些有害的同时又是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如人际关系中出现控制一被控制、胁迫一被胁迫、猜疑一被猜疑而又摆脱不了的情形.

人际关系属于和人格密切相关同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对来访者人际关系的广度和质量的把握非常重要.要考查那些对来访者的身心有重要影响且对他们来说又是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如与父母家人、亲朋好友以及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尤其要着重考查来访者的人际关系模式,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来访者的人格特征,为咨询的方向和效果提供基础.

[责任编辑 白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