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高校教师压力的策略

点赞:10399 浏览:443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引起高校教师压力的外界环境包括文化环境、信息环境、媒介环境、舆论环境、人际环境、制度环境等方面,对这些环境的适当调控是减轻和缓和高校教师压力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环境调节;高校管理

[作者简介]梁颖,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哲学硕士,贵州贵阳550025;蔡承智,贵州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农学博士,贵州贵阳550004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189―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得到提高,薪资待遇不断改善,但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体验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无论是在频率上还是强度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据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积家对广东省20余所高校332名教师心理压力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教师均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在心理学上,压力主要指一种压力感,具体来说,它是指当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某种威胁性的刺激和挑战超过个人现有的承受能力时,所引起的个体紧张、焦虑、害怕、担忧等心理感受.可见,环境对人的压力感受影响极大.本文从分析引起高校教师压力的“环境源”人手,对减轻和缓解教师压力的策略作一些探讨.

一、高校教师压力的“环境源”

1.迅速变迁的社会文化环境使高校教师承受较大的文化压力.人类文化变迁的历程证明,凡是社会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必然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震动,按未来学家托夫勒的说法,这就叫“文化震动”,它是指“人们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承受过多的变化之后感到压力重重,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的现象”.当今中国正处于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交汇、融合的文化大变迁时期,它不仅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日益趋向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进行价值选择时面临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心理压力随之而增加.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教师所承受的压力比从事其他职业的社会成员更重一些.一方面,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他们需要吸收比常人更多的文化并从中辨别真善美与检测丑恶,需要接受更多的文化考验,需要在相互冲突的价值取向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充当文化“过滤器”和价值选择“导师”的角色,要努力寻找科学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将先进的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以满足学生对社会文化的需求,双重的文化压力无形中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2.应对信息环境和媒介环境的挑战而产生的压力.日新月异的信息和媒介环境至少使高校教师产生三个方面的压力:首先,知识信息在以几何级数递增的同时知识老化的速度也不断加快,这不仅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他们为了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而加紧学习,而且也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决策力量相对下降,对工作的控制能力和水平降低,从而导致工作压力的剧增.其次,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很多知识往往是学生“闻道在先”,教师已有的知识体系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从而使教师的威信受到了动摇和影响,由此引发心理压力.最后,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方兴未艾的时代,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也增添了教师的学习压力.

3.社会舆论环境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公众对高校教师的角色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高校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高校教师为了成功扮演这些社会角色,在角色期待与角色整合的过程中,通常会把“完美”当作自己人生追求的奋斗目标.复杂的社会角色定位迫使他们必须将“甘愿吃苦,无私奉献”、“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等作为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理想信念,成为他们职业道德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他们为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而一旦发现“完美”的目标受到个人自身条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的限制不能如愿时,心理上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并因此引发心理压力.教师的自我期望值越高,与现实的冲突越激烈,产生的压力也越大.此外,学校教育一旦出现失误或偏差,教师很可能成为首当其冲被指责和怪罪的对象,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导致教师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4.不和谐的人际环境所导致的压力.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指教师与领导、同事、家庭成员、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使教师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紧张的压力下,会令人心情沮丧、烦恼压抑.高校教师的工作有较大的自由度,更多时候是独自工作,与人交流的机会本来就少,再加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分子又易出现“文人相轻”的心理倾向,这就难免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5.高校制度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压力.现阶段,我国各高校普遍经历着人事分配制度、职称评写作度、绩效考核制度、师资培训制度的改革,这些变化都给高校教师在思想、观念、工作和生活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

我国高校逐步开始实行聘任制,这将使高校教师的终身制被打破,教师队伍能进不能出的现象将不复存在,有的教师可能会转岗甚至被解聘.为了拉开收入差距,打破大锅饭,各高校也在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有的学校把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比扩大到1:8,甚至更大.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对高校教师的工作质量与数量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加之知识分子的“面子”观念较重,出于“说不定哪天会下岗或成为收入最低者而被别人看不起”的这种担心,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职称是衡量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志,因此职称就成为高校教师关心、渴望和追求的重要目标.高校职称评写作度的改革破除了教师职务职称终身制,将评聘“一体化”改为评聘“分离制”,职称的晋升不再论资排辈,教授、副教授的头衔也不再是一朝加冕,荣耀终身.以“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为基本原则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改革使高校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使教师的压力迅速增加.

为了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各高校都在实行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采取了许多绩效考评措施.但有的高校绩效考核制度制订得不够健全和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偏差,使教师既感到不满意又觉得压力很大.如有的高校过于追求绩效评价标准的量化,用简单的几条指标和抽象的分数,去衡量极富创造性和复杂性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些都是不尽合理和不科学的做法.更何况教师绩效评价的结果,往往作为决定某教师是否解聘、降级、待岗或晋级、加薪等的依据,这必然使教师产生焦虑和担忧.又如,高校实行的督导团随机听课制度,它的本意是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管和控制,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但如果这项工作开展得过于频繁,让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随时都被别人监视,随时有可能被批评和指责,就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和心理的紧张.


为了满足学校长远发展和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研究水平的需要,高校教师经常要应付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项目,如普通话培训、职称外语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师德培训、岗前培训等等,这些培训项目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周一至周五在学校操劳,周六周日在进修培训机构奔波,难得有休息日,这种“只作不息”的作息制度使教师疲倦不堪,没有达到培训目的反而使教师感觉压力重重.

减轻高校教师压力的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校教师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减轻高校教师压力的策略

上述环境是引起高校教师压力的主要因素,因此从环境人手采取适当的策略能够有效减轻和缓解教师过重的压力.

1.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环境.公众对教师的职业期望值过高是现实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表明公众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趋于“完美”,高校教师必然要承担由此而形成的舆论压力.教师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籍,这就需要全社会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良好氛围,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以此减轻高校教师过重的心理负荷.

2.倡导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有研究表明,个体能否从容应对压力与其是否与他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一般来说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较强,在社会生活中容易成功.因此,倡导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对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畅通的人际沟通,沟通不畅会引发各种人际矛盾,进而增加教师压力.为此,高校可通过建立全方位的沟通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教师利用检测期观光旅游等诸多方式增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积极促使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的形成.

3.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环境.高校构建什么样的制度环境关键在于领导者持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高校领导在建立学校管理制度和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尽可能把教师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真诚地面对教师,给教师提供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被尊重的需要,而且还能使教师更加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增强对工作的控制力,从而使压力得以减轻.

高校在制定人事分配制度时,应注意人事分配的公平性问题.高校薪酬体系的改革要以尊重和承认每位教师的贡献和付出为前提,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适当拉开员工收入效价的档次.效价差过小,变成平均主义,与公平理念背道而驰;效价差过大,人们会感到不公平并因此加重心理压力.因此,在贡献与所得之间把握好度的问题是高校薪酬体系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高校应遵循教学科研工作的科学规律,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制定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如听课制度是高校考评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但这并不表明课听得越多,就越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相反过于频繁的听课常常会阻碍教师创造性思维或教学能力的正常发挥,导致对教师评价的失真,结果是提升了压力却降低了效率.可见,建立有科学依据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对于减轻压力提高绩效是相当重要的.

高校作为教师工作情景的构造者和工作的直接施压者,必须为教师制定目的明确、计划详细、步骤清楚的培训制度,使教师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得到改进,提高教师适应工作要求和工作变化的能力,从而减少工作压力.如将名目繁多的培训项目安排在不同时间段,特别是安排在时间相对宽松的暑检测与寒检测,就更有利于使教师明确每个阶段的培训重点、任务和目标,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从而使师资培训真正收到实效.

4.创建催人奋进的文化环境.校园是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优化有助于教师保持良好心情.清静优雅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令人肃然起敬的伟人塑像等校园文化景观让置身于其中的教师产生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这对减轻教师压力很有帮助.

大学精神是高校文化环境的内核和精神实质,它是高校广大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是教师工作动力的精神源泉,因此高校更应致力于创建反映时代主旋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精神.21世纪大学精神所提倡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的统一,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这种精神既能引领高校教师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又可激励他们不断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树立真诚敬业、报效祖国的奋斗精神.

5.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高校教师能否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与政府部门和高校领导关注程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要使高校教师获得积极健康的心理离不开政府和高校的关爱和帮助.作为政府,可以通过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来广泛开展健康心理宣传、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活动,并将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作为高校,应着力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定期对教师进行一些心理测验与调查,举办心理讲座和座谈会,开设媒体宣传专栏,编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手册等方式为教师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这种环境能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使教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平和、稳定、健康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学科研之中.

责任编辑:荷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