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脉络\问题与改革

点赞:18488 浏览:826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区域经济学作为新兴学科,在经济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就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作了扼要评述,同时就区域经济学在我国存在的理论体系、学科建设、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学;发展脉络;理论体系;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段瑞君,河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005-04

一、引言

埃德加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中把区域经济学定义为“‘空间’经济学,可以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概括”.胡佛所说的“什么”是指各类经济活动,“哪里”指的是就经济活动而论的区位或区域,“为什么”指的是经济学家的各种解释,“又该怎么办”就是根据经济解释而作的区域决策.可见,根据胡佛的定义,区域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及其区域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最年轻、最有生气的分支学科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就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理论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而且实际应用也日渐广泛,这主要得益于区域经济学具有多学科的协作优势.区域经济学作为交叉学科,融合了经济学、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生态学等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它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学忽视“空间”的缺陷,也摒弃了传统地理学片面研究空间问题,缺乏从人的行为和惯例对空间问题进行解释的弊端,同时还弥补了传统的城市与区域规划从建筑物造型和美学角度研究城市和区域布局的片面性.可见,正是这些“扬弃”使区域经济学成为一门富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兴学科.

20世纪80年代,区域经济学进入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区域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理论与实践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学术层面看,很多权威学术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经常会有关于区域经济方面的学术论文,很多经济学刊物也都开辟了“区域经济学”专栏,很多学者出版了大量的区域经济学著作,每年也都会召开多场关于区域经济学方面的高级研讨会;从实践层面看,很多区域经济学问题,如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差距、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等,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受到的重视,也是普通百姓关心的焦点,自然也成为决策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学科层面看,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经济类本科专业几乎都开设了区域经济学课程,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设置了区域经济学硕士点,近30所高校开设了区域经济学博士点,由于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学科,毕业生适合在政府、高校、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行业等从事区域和城市规划、咨询怎么写作、资本运营、技术支持等高层次经济决策与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就业前景也很广泛.总之,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在我国已经进入良好的发展时期.

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如果追溯区域经济学源头,它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区位研究

区域经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的提出是由于当时城市农产品需求主要是靠城市周围的农村提供,所以在城市周围的农村存在如何种植农作物最经济合理的问题.杜能根据自己多年生产经营的经验,发现距离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有重大影响,提出了围绕城市,根据运输成本的大小,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成圈层分布的思想.19世纪中期后,德国完成了产业革命,随着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工业区位问题突显出来.20世纪初德国学者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论,他认为工业的区位选择着重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影响工厂区位的成本因素主要有运输成本、劳动费用和聚集因素,因此,企业应该选址在三个因素所决定的成本最小的地方.20世纪20年代之后,企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对区位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这一时期,很多学者提出了区位理论,如贸易区位论、一般区位论、竞争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比较典型的是1939年德国学者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中提出的市场区位论,以利润最大化为基础.他认为合理的区位选择应该由产品的需求量的大小决定,企业最佳的区位选择应该在足够的消费需求的地点.二战之后,区位研究从个别企业区位选择扩展到区位体系,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不仅仅是成本最低或利润最高,而是综合因素最显著的区位.20世纪50年代,从区位研究中衍生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区域研究,这时的研究也从微观领域扩展到了宏观领域.

(二)区域研究

20世纪50-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进人了“黄金时期”,西方各国把大量人财物投到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设施好的地方,一方面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产业和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流动,造成了一些地方发展缓慢,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的情况,经济差距拉大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扩散,最终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影响.缪尔达尔(1957)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认为由于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问的不平衡.赫希曼(1958)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进步不会出现在所有地方,一旦增长极出现,经济增长会围绕增长极集中,扩大区域差距.弗里德曼(1966)提出中心一理论,认为当要素在某些地区聚集成累积发展之势,就会获得经济竞争优势,这些地区就会成为经济中心,没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就会变为地区,从而形成空间二元结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强化.其他一些学者,如纳克斯、威廉姆森、布代维尔、卡尔多、弗农等也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理论,这些学者的理论观点成为区域经济学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城市化、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分工与协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政策等等,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前期的研究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不断自我强化的机制问题,1991年,克鲁格曼发表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建立了核心一边缘模型,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随后,经克鲁格曼、鲍德温、藤田、维纳布尔斯、福斯里德、马丁等学者发展,初步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新经济地理学借助规模收益递增、冰山运输成本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核心一边缘模型、自由资本模型、自由企业家模型、资本创造模型、垂直联系模型、知识溢出模型等,把空间因素纳人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从更深的层次分析了企业区位选择、产业分散与集中机制、贸易政策与经济增长、公共产品供给、税收政策与资本流动、国民收入区际分配、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从而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已经处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三、区域经济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区域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20世纪80年代之后,区域经济学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体系问题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学研究还只是局限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观点以及如何应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解决我国的现实区域问题,例如,改革开放之初,根据的“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我国的区域发展开始由过去的“均衡布局”转变为非均衡发展,一些学者根据西方增长极理论,提出了点轴开发理论,强调工业首先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呈点状分布,工业通过交通线、动力线、运河线连接起来,形成轴,通过点轴带动经济发展.另外一些学者提出了梯度理论,关于如何梯度推进,存在较多争议,有的主张梯度推进、循序西移;有的主张跳跃式推进;有的主张立足东部、突破中部、循序西移等.此外,还有关于生产力布局的观点,如字形生产布局、字形生产布局、弓箭形生产布局以及关于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的模式的理论观点等,这些理论观点的提出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些理论观点还只是停留在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的对策性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区域政策的可操作性,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更缺乏微观的理论基础,而且理论观点也较为分散,还没有上升到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学科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点发展迅速,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现实区域“热点”问题的研究促进了区域学科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区域经济学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从学科设置方面看,目前高校区域经济学的学科设置较为杂乱,有些高校把区域经济学学科设在经济学院,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有些设在公共管理学院,如东北财经大学、人民大学等;还有高校设在地理学院,如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科设置的混乱也为某些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障碍,例如,由于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区域经济学设在公共管理学院的那些高校在申报硕士点和博士点就会面临尴尬,作为应用经济学科较难在管理类学院得到审批,因此,也会影响这些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师的积极性.从教材内容方面看,高校区域经济学的教材内容差异较大,各家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偏重于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介绍.有的偏重于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有的偏重于专题性区域研究,等等.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还没有得到公认的较为规范的教材框架.从教师队伍方面看,从事区域经济学的教师队伍较为复杂,有经济学出身的,有学地理学的,也有学区域科学的等,科研和教学队伍呈现多样化.由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不同,也存在区域学者之间学术交流的障碍.

(三)教学问题

目前,高校经济类专业都普遍开设区域经济学课程,这也为推动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但是,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一些教师在讲授区域经济学时,教学内容多是理论知识的教条式灌输,偏重于区域经济理论的解释,较少关注实际的应用,例如,在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时,过多强调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较少关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把区域经济发展指标化和定量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如何与我国现实区域问题相结合.由于过于强调理论而缺乏对区域经济学实际应用的介绍,使学生对区域经济理论难以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较为抽象的理论层面,这就会使学生们误以为区域经济学只是“空中楼阁”式的说教,这也与区域经济学作为“致用之学”的目的相违背.从教学考核方面看,目前区域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通过期末的闭卷笔试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化,会造成学生只关注课本内容,学生靠的是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其他一些考核方式,如专题讨论、野外调研、科研论文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的积极性.

四、区域经济学的改革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学的健康发展,适应解决中国现实区域问题的需要,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学加以改革.

区域经济学的脉络\问题与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首先,区域经济学要有微观理论基础.虽然区域经济学是偏重较为宏观的区域方面的研究,但是,我们知道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微观个体的行为选择基础之上,没有微观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结论更多的可能是一些对策判断,很难提出有价值的东西.当前,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正是基于新古典的研究方法,以个体的行为选择为基础,通过完美的模型推导,得出具有很强解释能力的结论,中国学者在研究现实区域问题时也应该加以借鉴.其次,要有一定的研究范围.一个学科要有涵盖一定的研究领域,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较为混乱,似乎区域经济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面装.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还存在争议,例如,不同学者提出的区域和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就有几十种,这也使即将从事区域研究的人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有必要通过学术讨论,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加以界定,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学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联系中国现实的区域问题.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观点,否则,只能带上教条主义的性质,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当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沃土,只有与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规范学科发展

首先,针对不同高校将区域经济学学科设在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地理学院的情况,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学学科设在经济学院较为合理,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本质上是属于经济学范畴,区域经济学的逻辑路径是与经济学相一致的,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也是以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分支学科,设在经济学院应该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其次,关于区域经济学教科书自成体系,不同教材内容差异也很大的问题,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在内容上应该有所规范,虽然不可能要求不同的教科书在框架结构上相同,但是,对于区域经济学教科书所包含的核心内容应该有所界定.同时,教科书要适应区域经济学定量化发展的趋势,注重实证方法的介绍以及实证方法的经济学含义和现实应用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科书中应该有丰富的实际案例,只有结合具体生动的案例,才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区域经济理论的客观和实用.最后,对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师队伍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不同学科的区域经济学教师的学术交流,通过进修、学术研讨、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注重教学质量

区域经济学教学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果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就根本谈不上实际应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一个区域经济现象的解释会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因此,在对这些理论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不仅要介绍理论内容,也要分析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适用条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对整个理论体系理解的目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定量化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通过调查研究、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区域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此外,教学中应该重视结合当前区域热点问题,紧紧把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区域热点问题往往也是和区域经济理论联系最为密切的领域,通过区域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够使概念化的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能够加深学生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理解,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区域经济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李晓西,郑贵斌.中国区域经济学30年论文精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安虎森,等.新经济地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安虎森,等.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魏厚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 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