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人道”管理哲学的

点赞:2709 浏览:65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老子管理哲学的根本在于“发现大道并依道而行”,这一管理哲学包含着丰富的“人道”思想:大道之道,即为人道;发现大道,即发现人道;依道而行,即不违人道.

关 键 词:人道;老子;管理哲学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065-03

老子管理哲学的核心为“道”.老子认为管理的根本在于“发现大道并依道而行”,这一管理哲学蕴涵着深刻的“人道”思想,即管理者要把人作为管理的根本之道,其首要任务是锻造良好的德行以发现人道,然后在管理活动中依照人道而行,做到不违人道.

老子“人道”管理哲学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管理哲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大道之道,即人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宇宙间一切运动的总规律,“大道”指“道”“天”“地”“人”相和谐统一的大道,“大道”中起决定作用的为“人”.因此,大道之道即为人道.

(一)人道即为大道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老子首次将“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宇宙问一切运动的总规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均由道化生,并依道而行.因此,抓住“道”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25章),老子把人从天地万物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个体与“道”“天”“地”相并列,突出了人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老子所言的“大道”是“道”“天”“地”“人”――这域中四大相和谐统一的大道.“人”之所以“亦大”是因为人能够统摄“道”“天”“地”,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即人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之道,并依其道而行.说到底,大道之道即人道,概指人性及其潜能.

老子管理哲学主张.将“人”作为管理的根本之道.管理者要谙熟人性及其需求,为其潜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人道的具体内涵

老子认为,人性既不善,又不恶.因此,他提倡超越善恶的自然人性论,把“虚静”、“素朴”、“恬淡”等作为人的根本特性.“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老子》第16章),意为万物纷纭竞相成长,最终无不复归本根.复归本根则静,静即复归自然本性.就本体存在而言,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本根是静;于人而言,静是天赐生命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老子》第16章),即人要达到心灵虚无的极点,守住最深的宁静,然后才能观察到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变化.“道常无名,朴”(《老子》第32章),老子认为自然素朴为道的本性,人化生于道,故人性亦为素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19章),老子提醒管理者要秉持道自然素朴的本质,少私心,寡欲求.

二、发现大道.即发现人道

老子认为,德是道的基础,有德即有道.管理者若想发现“人道”并且“依道而行”,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德行.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67章),意思是老子从道中体悟出三件宝物,持守之并用来保全自己.这三件宝物,第一叫慈,第二叫俭,第三叫不敢为天下先.“慈”即慈爱、宽容,是老子管理哲学的基本原则,告诫统治者要“以百姓心为心”,管理者要以员工的利益为重,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予员工之所需.“俭”即节俭、简单,推崇统治者“俭”以富民,管理者要开源节流,注重合理分配,把员工利益放在首位.“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消极退缩、逃脱责任和缺乏开拓精神,而是强调管理者在采取措施之前要充分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要独断专行,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对于组织的价值,挖掘其创造力,调动其积极性.

老子还提倡管理者要锻造如水的品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8章),意为管理者要像水一样处下不争,心胸宽广宁静,待人和善仁慈,说话真诚守信,为政清静无为,处世讲求实效,行动及时恰当,以此“七善”作为管理者道德修养的标准.

三、依道而行,即不违人道

一切管理理论都以一定的人性检测设为前提,建立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老子管理哲学认为,静是人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因此,管理者不能违背人道,即不能违背人好静的本性.在管理活动中,要坚持“自然”的管理原则,采用“无为”的管理方法,达到“自化”的管理效果.

(一)坚持“自然”的管理原则

《老子》寥寥五千言,却多次提及“自然”这一概念.“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17章)、“希而自然”(《老子》第23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51章)等,在此,老子所言“自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界”.也非毫无意志支配的原始存在状态.“自”指自在本身;“然”指当然如此;“自然”指事物自然而然的面貌和状态.从自然意义上讲,自然又指所保有的和谐秩序和发展规律;从人层面而言,指对人的本性尊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老子认为,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简言之,人取法于自然.因此,老子“人道”管理哲学提倡坚持“自然”的管理原则,做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64章),即圣人要做的不是主宰万物,而是辅助万物的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于管理者而言,要尊重和顺应人的本性,作为辅助者要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有利环境,提供发展的机遇,而非直接干涉、控制、强加和压迫.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人格平等,即员工无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在人格尊严上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三六九等之分;其次,待遇公平,即要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建立合理拘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薪酬制度,改进晋升机制,让“能者”“智者等‘老者”各得其所,得到公平的工资和福利,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最后,环境平和,即要创造自由、宽松、温馨的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减轻个人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和谐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二)采用“无为”的管理方法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48章),“无为而治”是老子所提倡的管理方法.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57章),意为治国者无为而治,百姓就会自然顺化;治国者爱好清静,百姓就会自然端正;治国者不造事,百姓就会自然富裕:治国者没有,百姓就会自然淳朴.即管理者要达到“无为而治”,就要“无为”、“好静”、“无欲”.

1.“无为”以达到“无不为”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有选择地逆:行作为.具体而言,是在“有所为”的前提下“有所不为”,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有所为”指在充分尊重人的本性及其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和系统,制定战略性的发展目标,引导正确的前进方向.“有所不为”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管理者应该“知可为,则知难而进;知不可为,则知难而退;进退皆可取,量力而行”.管理者要顺应客观规律,尊重现实条件,懂策略、知进退,有选择地进行作为.另一方面,“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管理者要尊重个人取向,实行人性管理,避免将自身意愿和行为方式强加于人,避免过多打扰和干涉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做到“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止”.即管理者的职责在于给予下属明确的名分,并在名分之下规定相应的职务和责任,这样管理者就可以放手让下属执行具体事项了.这样,管理者就可以以减少自己有为方式达到扩大下属有为空间的目的,从而培养其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2.“好静”符合人的本性及需求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60章),老子用煎小鱼来比喻治理国家,告诫管理者要以清静为原则,不能随意骚扰百姓.老子又言,“清静为天下正(定)”(《老子》第45章),指出清静是治理天下的准则,用以说明清静无为的崇高作用:正人和定国.“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5章),统治者政令法规繁多,行有为之政,必将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行自然无为之政.清静才能无为,这告诫管理者不要好大喜功,要营造轻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及安定宽松的工作环境.给员工足够的发展和创造空间.

3.“无欲”基础上“足欲”

“无欲”并非指统治者不能存有正常的合理,而是指统治者要摒除心中的巧诈私欲.“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第75章).意思是人民之所以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自身享用征收税赋过多,因此,人民陷入饥寒交迫;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有为”之政,因此,人民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死反抗,是因为统治者追求养生之过于丰厚,使人民陷于饥寒交迫的困境.在老子看来,国乱民难的根源在于统治者心中的巧诈私欲,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相反,检测若统治者能够不被贪欲所控制,国家自然会安定,人民自然会朴实,正所谓“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37章).

对于管理者而言,要“制欲足欲”.一方面,管理者要明晰并摒除内心的私欲偏见,克制不合理的私欲,从内心体验超越的感受,从而在纷繁多变的管理事务中.纵览组织发展的需要和人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人的发展促进组织的进步.另一方面,管理者要满足员工的合理欲求.在此,员工是两种身份的叠合:组织中的个人和渴望幸福生活的社会人.管理者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要在满足其生存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其精神生活的需要,处处为员工着想,解除其后顾之忧,全心全意为组织献身.

(三)达到“自化”的管理效果

“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第57章)在此,“自化”表面指人民自然顺化,其更深层的意思在于“自然而然地归化”,这正是老子管理哲学所要达到的效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第37章),道的运作常自然无为,而万物无不因此而自生自长.侯王若能持守道的规律,则人民将无不因之而自我化育.老子认为,人民自化最根本的途径是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另外,“行不言之教”(《老子》第2章)也是“民自化”的途径之一,即以“不言”的方式教化人民.一方面,“不言”不是什么话都不说,而是反对发号施令和空洞说教,身教重于言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第3章),检测设统治者治国不以高官厚禄招引贤才,可使民不为名利而争;统治者不以稀有难得之财货为贵,可使民不去做盗贼;统治者不显示可引起贪欲的事物,可使民心不祸乱.另一方面“不言”类似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不言”,管理者要提升个人魅力,以自身作为典范影响员工,启发员工达到自我教化的目的.

于管理者而言,除了做到“无为而治”,还要提升个人魅力.在管理活动中以身作则,以个人的影响力教化员工,使员工达到自我教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