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评审的

点赞:32859 浏览:1553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与普通本科院校一致性的问题:过分重视科研成果、轻视教学业绩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科学性与公平性缺失等.同时,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与考评机制体制(制度).探讨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业内评价认可,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特点需要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体制与机制”,是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关 键 词]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考核评价体系;体制机制

[作者简介]许乐洋,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主任,讲师,湖南岳阳414000

[中图分类号]G4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00-05

当今中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由前些年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主要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理论知识老化、创新意识与能力差”等问题.近几年通过在教师进修与提高,引进人才与吸收毕业大学生(研究生)等方面的努力,上述现状有了一些改观.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对于调动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稳定起到很大作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一致性的问题:过分重视科研成果、轻视教学业绩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科学性与公平性缺失等,关键是高院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与考评机制体制(制度).探讨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业内评价认可,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特点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体制与机制(制度)”,是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师工作指标的质量评价条件中,高校教师职称申报条件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资格、学历及任职年限、身体状况、外语水平和年度考核情况.评审条件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工作精力能力、科研业绩等.职称评审的专家组评委主要侧重于4大类14项指标的评议.第一类是职业道德,侧重于政治思想、团结协作、师德师风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考察.第二类是基本素质,侧重于学历、外语水平、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方向的稳定性、指导青年教师或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等方面的考察.第三类是科研能力,侧重于论文、课题、著作和奖励的数量和质量的考察.第四类是教学能力,侧重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考察等.毫无疑问,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是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高低的依据,评职称就是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认定,它既关系到每一名高校教师的成长,也关系到高校的进步与发展.

(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评聘不分,职称评审功利化、行政化.在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体制下,教师的职称等级直接与工作待遇挂钩,评上高一级职称,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被聘用,兑现实际利益.教师的工资待遇随着职称等级提高后,没有完善的配套考评措施进行监督,能上不能下.这种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容易助长教师的短期功利行为.即在评职称之前努力钻研,有的一年发表论文数篇,一旦达到目的后,就可以“船到码头车到站”,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几年难以发表一篇论文.有些科学研究项目往往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取得一定进展,这种功利性极强的短期行为容易助长学术腐败,弄虚作检测,不利于教师的长期成长发展.目前教育行政机关和高校在职称评审问题上,既是评定者又是聘用者,由于职称等级直接与工资待遇挂钩,因此,教育行政机关和高校必须同时完成专业水平鉴定和利益分配两项任务.高校在教师职称评聘权力和利益分配上行政化倾向明显也就在所难免.

2.重科研、轻教学.在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职称评审标准中,虽然也有对教师德、能、勤、绩等各方面的要求,但是真正落实的只有业绩考核,而在业绩考核中,由于教学质量很难像科研成果那样具体表现为一定的数据,职称评审实际上就演变成了对科研成果的考核.有些老师为了达到评审的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忽视,很难调动其上课积极性.而一些在教学上取得突出成就的老师,则因未达到科研要求,长期被拒于高级职称之外.

3.重数量、轻质量.如前所述,目前职称评审主要看科研成果,而即使是科研成果的评定也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弊端.由于缺乏专业的评价机构或者是评价力量不足,高校和教育行政机关把对教师科研质量的评定权限交给了学术刊物,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尤其是以在高级别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评定教师科研成果的标准.无庸置疑的一个事实是,近些年有些学术刊物为了自身的生存,以收取所谓“版面费”的方式为发表论文的前提条件,这不可能不降低论文的学术质量水准.这些不合理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各种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有些老师为了达到目的不挥手段,剽窃、花钱请人现象屡见不鲜.

4.科学性和公平性缺失.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科学性缺失,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尚未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审标准.高校早些年职称评审实行的是评委产生结果的方式,这种方式随意性较强,容易产生不公正.后来为了体现公正性原则,实行量化加分的评审方式,而这又容易使评审简单化、庸俗化,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教师职称评审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层面,学校之间竞争机会不均等.教育行政机构分配不同的名额给各个学校,因为名额分配的不平等,有些学校因为名额多,即使水平一般也可能晋级;而有些学校即使老师水平很高,因为名额有限也可能被淘汰.另一个是微观方面,学校内部竞争机会不均等.表现为行政权力对职称评审权力的侵蚀和渗透,优势学科评定团队的本位主义,人际关系优越者的晋升机会大;弄虚作检测者学校往往隐瞒使其得不到应有惩戒等.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的特殊性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高校中的普遍性问题.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和历史原因及教师条件要求等不同,高职院校还存在以下一些更加突出的特殊性问题.

1.“一刀切、一把尺子”的评审机制体制.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置于一个平台上,所有副高以上职称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一视同仁,没有设置单独的高职院校教师评审标准体系.毫无疑问,这不符合高职院校教师标准要求.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能力及其业绩要求,特别是教师的技能型实际操作要求.目前的这种评审机制体制,事实上不利于符合高职院校要求的优秀教师的成长发展.例如体育老师,不但要求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还要求其有良好的运动技术技能,这在其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的一些“示范操作”(实习指导)课老师,更加强调其具备过硬的动手能力和示范操作指导能力.千篇一律地按照“一刀切”、“一个模式”的评价机制和评审体制,毫无疑问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构建不科学.在学校教育管理中,一般都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职称评审中有些项目可以量化,例如教师的教学工作数量、科研成果数量.而有些项目则适合定性评价,例如教学工作质量、科研成果质量、思想道德状况.如果不从评审项目的不同特点出发,一律采取定量(量化打分)评价方式,不但不能准确反映教师工作质量的真实情况,还会使职称评审简单化、庸俗化.将评审项目给予不同权重相加作和,构建一个数学模型.这种做法看似公平,但其科学性却很难经得起推敲和论证.反映教师工作质量的各个项目之间是否是加法关系将不同项目赋予不同权重,分配权重的科学依据又何在一个教师对社会的贡献能不能简单的用数量去表示一个事实是曹雪芹一生只写了半部红楼梦,却名垂千史;有些作家著述等身,仍默默无闻.

3.教学考核存在问题.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报酬通常只考虑到教学工作量,较少考虑到他们课堂的教学水平、效果与质量.教师职称评审中没有充分考虑教学考核的因素,很少将日常的教学检查(试卷评阅与分析检查、备课检查、监考巡视所获得的相关信息、作业批改情况、学校有关人员听课情况等)和教学督导(听、看、查、评等方法)及教学评估(学期总结、年度考核、学生评教等)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考核体系,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一方面学校及时全面掌控教师教学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教师职称评审时作为其原始材料发挥评价作用.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原则

(一)评聘分离原则

所谓评聘分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把教师职称评审作为聘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第二是评审者和聘用者分离,评审工作由专门的评审机构负责,聘用工作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负责.

1.废除职称职务终身制,建立定期审核制度.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是通过学术评价对教师是否获得晋升和任用作出评判的制度,这种评判制度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行为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教师职称评聘过程实质上起着规范、引导、监督、协调教师“教什么”、“研究什么”以及“怎样教”、“怎样研究”的学术活动.为获取制度所供给的各种收益,教师必然会回应制度所传达的期望和价值.为了激励教师健康成长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可以在不断完善现有职称评审制度的基础上,废除职称职务终身制,由“一站式”管理改为“动态管理”,加强职称评审的后续管理.制定各级职务审核标准,对教师履行职务情况进行定期审核,可结合教师的年度考核进行.如果教师晋级以后,工作业绩未达到审核标准,可根据相关标准给予“高职低聘”处理.当然,表现优秀突出者也可“低职高聘”.

高职院校教师职评审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高校教师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实行评聘分离,建立专业化的职称评审体系.实行评聘分离,主要是将教师职称评审权和教师职务聘用权分离.聘用工作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根据评审结果,学校实际需要等具体组织实施.评审工作可仿效西方国家由教育部组成专门的专业评审机构组织实施,建立以专业评审机构为主,以高职院校和教育主管行政机关为辅的评审体系.在具体分工上,可以考虑由专业评审机构负责教师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的考核;高职院校主要负责对教学工作业绩的考核;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评审政策以及对教师思想品行表现的考核.

(二)全面评审和重点评审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全面评审和重点评审相结合,就是在评审内容方面,既要注重教师在德、能、勤、绩等各方面的全面考评,又要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在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同时注意其从事学科、科目的特点,对某个方面要有所侧重.

1.职称评审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全面考评.以往职称评审只注重科研数量是完全错误的.必须将教师的德、能、勤、绩各方面的平时考评与职称评审结合起来,由本人申报,学校根据掌握情况签署推荐意见,由教育主管部门和专业评审机构对不同方面进行考核评审.评审委员会最后组织申报者进行专业(论文)答辩,最大可能避免学术查重.

2.根据高职院校及学科特点和教师职业阶段特点,确定考评重点.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应有所侧重.对强调技能型、操作示范指导型学科要对其专业技能方面有所侧重.从教育学研究成果反映,一个人在专业发展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的特点也不一样.例如,一个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处于学习、探索阶段,应更加强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在晋升中级职称时,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应注重专业能力(技能)考核;而在职业生涯的中后期,该教师理论基础日渐丰厚,学术观点日趋成熟,晋升高级职称时,则应注重对学术成果的考核.

(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适合定性评价的评定项目(例如教师的教学质量),根据工作质量直接进行定性评价;适合定量评价的评定项目(例如教师的教学工作数量),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价;根据竞争的激烈程度,确定评定等级分类的粗细程度.

2.建立科学与公平兼顾的选拔评审方式.在对职称评审教师德、能、勤、绩等各个项目进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建立逐个项目层层选拔,组合优势晋级方式.例如:在某级职称评审中,只要教学、科研在总体样本中有一项居于优秀等级,其他项目达到合格以上即可晋级;而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只要教学、科研、专业素质考核三项中有一项在总体样本中居于优秀等级即可晋级;另外,教师如果在上述三项评审中取得两项次高等级(良好),也可以通过组合优势晋级.在能、绩考评居于同等水平教师中,也可以考虑通过德、勤考评的等级决定晋级的先后顺序.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应遵循以上原则外,还应遵循“科学与公平兼顾原则,经常性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原则,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相结合原则”等.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的主要思路

在我国目前缺失合理的法律保障制度和科学的教师职称评审体制机制现实状况下,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对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进行改革,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业内评价认可,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特点与需要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体制与机制”,是目前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以能力、业绩为导向

目前,我国深化事业单位(包括高职院校)职称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改进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真正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工资收入能高能低.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机制.包括完善教师职务聘任机制,健全相关制度与政策;完善教师职称评审运行机制,规范评审标准与办法;完善教师调节机制,实施聘期内管理和分类分级管理体制.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体系必须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真正体现竞争与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与教师实力和贡献大小挂钩,给教师清晰明确的导向信息.

(二)重在业内评价认可

在我国目前处理经济、社会与政治等公共事务时主要以政策供给为主(政策治国)而不是借助制度供给和法律供给(法律治国)为主要施政手段的现实环境中,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应以法治理念为指引,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与学术三种力量的不同作用,特别是学术性组织的作用,给予教师合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学术规律的科学合理的评价.

学校内部学科组的同行评议(无记名)是教师职称评审的基础.申报教师德、能、勤、绩的各方面情况最了解的莫过于其同事,将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的材料结合起来.同时将申报教师的材料交校外(省内外)同行专家进行评议,由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学术组织承担,发挥学科学术组织的作用.改变目前由临时专家组专家评委短时间集中对职称申报教师进行评议的做法.毫无疑问,每个专家评委不可能短时间内比较全面细致阅读参评对象的材料,只能粗略大概把握.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严谨、不合理的.


(三)符合高职院校特点与需要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具有过硬的教学能力(技能).教师职称评审必须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特点与需要,构建合理科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体制(制度).

1.加大教学环节在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份量(权重).在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不仅应把教学环节看成一个重要条件,包括对课时量的规定,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对开设课程门数的要求等,还应作为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应加强对教学态度、教育思想、教学效果、教书育人、教学研究成果的要求,使教师重视教学、潜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学生.

2.保留副高职称的高级讲师、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的职称序列.要获得这些副高职称的教师不侧重于考察其理论研究成果,而主要侧重于评价其从事相应岗位工作的能力(技能)、业绩,这是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特点与需要的.

3.建立开放式评聘用人制度.高职院校新办专业亟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从社会(企业)临时引进聘用(签订聘用合同),不解决其现在所谓的事业单位编制,但是给予其校内适用的相应职务职称,解决其工资津贴收入档次问题.彻底打破目前事业单位(包括高职院校)用人制度上的“铁饭碗”、“能进不能出”的体制.

[责任编辑: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