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综述

点赞:11467 浏览:466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010年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的论文,从中国期刊网直接搜索到的就有近200篇,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一线教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内容集中在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以及教材建设的建议等诸多方面,这充分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

[关 键 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教材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9―0181―03

一、对教学内容的新认识

随着形势的发展,理论在不断发展,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理论引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不少研究者结合教学实践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如徐奉臻就科学发展观引入“纲要”课堂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科学发展观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既具有应然性,也具有实然性.在“纲要”教学中引入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以教学内容凸显“科学发展观”、以教学理念体现“科学发展观”、以社会实践体验和感悟“科学发展观”,即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纲要”教学的方方面面.杨也就把“六个为什么”引入“纲要”教学作了详细的论证.他认为,“六个为什么”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六个重大问题,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要求,“纲要”也不例外.由此进一步提出,在教学目标上将“六个为什么”与“三个选择”进行有效整合,用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解答“六个为什么”,充实“纲要”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周青山对于“纲要”教学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教育的要求和意义进行分析.他论证了“纲要”教学在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历史知识作为人们必需的文化素质,还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这些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应“端正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纲要’教学”.任晓伟提出将生命价值教育融入“纲要”教育.他指出,“当代大学生中漠视生命、生命责任和生命承担意识不够、生活中抵抗挫折的能力弱等情况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为此,“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和实践已经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作者建议以的生命价值观为范例融入“纲要”课教学,并主张采取渗透式和模块化进行“纲要”教学中生命价值教育的思路.认清则就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纲要”课程作了一定的思考.他认为,“纲要”“应侧重运用历史、现实、学术的逻辑,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对如何贯彻民族团结教育,作者也提出自己的探索,如“着力把我国民族团结的深厚历史渊源讲清楚”、“悉心将我国民族团结的宽广现实基础讲明白”、“完整、准确地阐述重大民族理论问题”.

二、对教学方法的探讨

针对教学方法的思考,首先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在此基础上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联系在一起的.何春生等就提出“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中学时代所受的历史教育差异非常大”的普遍性问题外,又提出作为医学院校的特殊性,“既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又要学习医药学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学业负担重”.因此学生对“纲要”课颇有微词,挑战非常严峻.张华则强调为了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教师应该从学生需要出发,设计内容,教学语言应该生动幽默等――这是对教师素质和态度提出的问题.陈礼军则注意到“纲要”教学中师生交流的不足.“这在相当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步”,“教师和学校应想方设法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长效渠道”.

为了更好地改善教学效果,研究者把相当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探索上.如李丽就提出“多环节实践教学”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科学指导学生阅读、定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整合影音播放资源和开展案例教学等形式”,通过“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互补性,从而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唐英等则突出多媒体技术在“纲要”教学中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指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纲要”教学应该坚持“四个统一”,即“多样性与适用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这就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否定了那种片面的为教学技术改革而运用多媒体、为了教师方便而使用多媒体的错误倾向.

在教学模式探索方面,王久高就北京大学采取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模式的整个过程有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主管教师和学生助教‘四位一体’共同协调完成”,其特点在于“教学风格多样化、教学内容学术化、教学研究一体化”等.江耀琴为切实提高“纲要”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则概括了以上几种实践探索,如“突出重点专题讲授、教学手段多样化”,以及设计新的考核机制等.阎治才对专题教学法的肯定还考虑到实践中“纲要”教学内容和课时不足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专题教学能使重点更突出、目标更集中、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从而在有限课时里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王晓丽从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变两方面思考,提出教学内容方面采取主题式讲授和人物式讲授的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讨论法、主题讲演或辩论法、知识竞赛法、音乐或视频欣赏教学法等,从而“迅速实现将课堂知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真知的飞跃”.孙语圣总结近三年来“纲要”课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方法,就教学主体分类,有教师主体法和学生主体法;从课堂内外来说,有课堂教学法和社会实践法;从社会实践的地域来看,分为课堂实践法和社会实践法.杨凤霞针对目前“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普遍表现淡漠,‘思政课’的教师工作动力不足”等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创新教学模式的问题.她的观点是:以专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人文化教学突出历史教育的思想性特点;以动态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屠静芬和白莉莉就数字技术条件下“纲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方法多样化进行探索.他们认为,“数字化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扩展和再生的特性,这些优势可以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由此,作者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学习”法、研讨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有益探索.亦有第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具体章节的讲授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何薇就“纲要”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的教学阐述自己的思路.作者认为,“本文设计的教学中心思想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围绕此中心进行教学,重点突出政权失人心和中国得人心的对比,分析其原因.

三、对教材建设的思考

为“纲要”教材的建设所作努力之大,首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纲要”编写组.他们在2010年度再次修订教材,除了一些细节外,重点增加反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精神的内容、“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及“进一步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情况”等.这些内容的增加体现了中国人与时俱进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历程.高校教师也有对“纲要”教材建设进行深入思考的学者,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宋进提出“怎样使《纲要》教材建设更臻于完善”的问题.宋进从历史事实、历史认识和表述历史的话语三个方面分析,提出问题引人深思的同时,也作出自己的解答.他援引有关论述认为,把自己“投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的行为中去,去揭示行为者的思想,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是“纲要”教材建设者和教师的工作.而同时,宋进也认为,“推进‘纲要’课建设,主要是围绕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为此,他主张,强化“纲要”课教学的问题意识、强化“纲要”课教学的教育评价、强化“纲要”课教学的若干理念.这样一些建议,无疑也对“纲要”教材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杜艳华也对教材建设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教材建设也是检验教育者智慧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从“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具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新人”出发,对“纲要”教材建设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如“坚持论从史出和以史为鉴的原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智选择”、“通过中外比较容易讲清中国历史,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理论教育”、“充分估计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主动地位”.除此之外,以学校个案为对象,探讨“纲要”课程的内容、教法改革和课程建设诸方面问题的成果有魏贤玲、齐磊的研究文章.他们以所在的兰州商学院为个案,提出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始终遵循史论结合、以史带论、以论证史的原则”,实行“四个结合”,力求“三个以”,等等.

2016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也有学者就“纲要”课程的角色和地位问题展开讨论.王晓荣就认为,“《纲要》处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概论》之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环节”,同时它“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但作者也承认,“纲要”“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其理论阐述是建立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按照历史学的逻辑和方法通过历史教育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综合2010年度“纲要”教学的研究,可以看出,以往的一些问题,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等方面,仍然受到高度关注.但新的问题,诸如一些新的内容的引入、有关教材建设的思考等,反映了“纲要”教学研究的新进展,因而更引人注目.

[责任编辑:何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