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点赞:5965 浏览:205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该文分析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入三螺旋理论,以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为例,介绍“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创新和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特色.

[关 键 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三螺旋理论

1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自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物资学院首个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起,历经多年发展,我国物流类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因沿用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的物流人才质量还远远不能符合市场需求.因此,近年来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受到物流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关注并呼吁国家应加强和完善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得出了一些研究成果.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相继出现了“订单式”、“3+1式”、“工学交替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五位一体式”、“蝴蝶模式”等数十种名称,但总体来看,主要以“校企合作”为中心进行构建,只是命名和具体的做法不同,其办学理念和培养成效也参差不齐.

虽然物流教育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得以不断深化,为整个物流人才培养发挥了主导作用,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诸多问题,体现在:教学体系不成熟,理论与实际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指导性和可行性较差;合理的课程模块体系尚未形成,能力培养主线不突出;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成果未能得到推广应用;师资队伍的规模及质量达不到人才培养要求,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实用的精品教材较为匮乏;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重投入、轻评估,实验室存在重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深度不足、形式不多、教学管理措施不强、合作不持久等.

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物流管理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螺旋理论是美国亨利埃兹科维兹教授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有关大学、企业和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理论[1].它利用生物学中有关三螺旋的原理来解释大学、企业与政府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连接起来,形成三种力量相互依存、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型的新关系,该理论近年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在我国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重视.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涉及到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适应性系统,不仅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且需要适应培养目标群体自我发展的需求,追求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应大力提倡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建立现代物流的开发与教育的新型机制,并形成良性循环[2].

3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八方物流学院是由福州大学与福建省交通运输(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创办的新型一级学院,实行“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学院充分发挥学校理工文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大力加强新兴的、综合的现代物流学科的建设,是福州大学“面向海西建设,提升三大贡献,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大学强校之路”的新实践.

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在福建省同类本科院校中属于一流水平,已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教学科研核心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办学特色:

3.1办学模式新颖

依据国家教育部办学指导思想和部署,围绕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以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为指导,发挥福州大学多学科群体优势,借鉴重点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经验,拓展深化与福建省交通运输(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定期召开由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会议,探讨物流专业的建设方案和实施效果评估,积极探索和建立了“大学―企业―政府”合作培养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不断完善物流专业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系统,形成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3.2学科体系齐全

2001年开辟的物流研究方向,是全省高校第一个开设的培养高层次物流人才的研究生方向;2003年设置“物流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物流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我国首批具有“物流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物流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物流管理博士生.学院目前已拥有物流管理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3个硕士点,福建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福建省本科特色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福建省精品课程“物流管理”,健全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的物流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是福建省政府部门指定的物流人才培训基地,有效满足了培养多样性物流人才的需求.


3.3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拥有专职物流教学研究人员16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5人、硕士学位的有11人.主要骨干来自国内外重点大学,形成了以博士、教授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了一支充满活力、高效精干、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物流师资队伍,并于2007年9月被评为“福州大学校级教学团队”,为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怎么写作社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撑.

3.4科技怎么写作能力增强

学院重视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近5年来教师共承担各类物流课题达50多项,累计经费400多万元.他们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一直与区域政府、企事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和互动,长期以来积极为福建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物流决策咨询,提供政策建议,着力提升科学研究实力和创新竞争力,突显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3.5教学体系革新

重视培养计划的制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梳理课程体系.学院历来重视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先后到国内重点院校学习取经,吸收其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精心制订培养方案,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2003级到2009级本科培养计划逐渐完善,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设置不断更新并形成一定特色.以精品课程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学习”五大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为适应办学的国际化趋势,增强教学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探索了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理新模式.

积极推进研究性、探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学习、共同参与构建一种以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3.6实验实训基地健全

物流专业自2003年开办以来,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和丰富的图书资料,建成了与实践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校内物流实训中心,包括计算机综合实验室和现代物流实验室2间,安装了各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条码、RFID、GPS等相关设备,拥有ERP沙盘模拟系统等,可以给学生提供熟练掌握企业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训,提供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技术平台,提供进行各种系统设计性实验的软件平台.同时以企业实践和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需求点,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聘请政府、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业务骨干为学生授课、讲座和现场教学等.

在努力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建设了10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专业认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基地,还能协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际密切结合,为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和尽快地走向社会创造了条件.

3.7教学成果显著

拥有“物流管理”省级精品课程,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物流概论》、《仓储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产业物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架构与条码技术》、《供应链管理与运筹》等6部系列教材.教学骨干多次获福州大学优秀教师奖、福州大学优秀教学奖、福州大学优秀教材奖,实训基地被评为福州大学优秀实训基地.

3.8人才培养成绩突出

2003级~2005级学生中各有近10名应届本科生考上硕士研究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为100%;在近三年全省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一次性通过率为100%;物流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也达100%.

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省内外著名的物流企业和一些大型的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如新加坡国际贸易公司、超马赫国际运输写作技巧有限公司、马士基物流(中国)有限公司、福建八方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英博雪津啤酒有限公司等.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好评,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100%左右,并得到这些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

从2007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我们的毕业生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在物流企业或者其他行业中与物流有关的部门胜任工作,可以独当一面,体现出很高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