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赏析之《蒹葭》

点赞:20051 浏览:861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蒹葭》以其优美明快的音韵,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诗经翻译的热点,译者的宠儿.本文以《蒹葭》为例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王方路教授所著的《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着重讨论其译文的特点:第一,白话译文,译义通俗易懂;第二,英语译文,贴切流畅.

关 键 词:《诗经》《蒹葭》白话英语双译理雅各流畅贴切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诗歌的主要特征有: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鲜明;韵律和谐,节奏鲜明.《诗经》更是如此.首先,《诗经》采用了优美成熟的四言诗形式;其次,它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加强了抒情效果.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显得难上加难.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以脍炙人口的诗篇,《蒹葭》成为英译者的宠儿,各种译文不断涌现,但始终没有公认的定本,甚至有些译文间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之所以不同,除了因为它们所遵循的翻译理论和所采用的翻译技巧不同之外,还因为《蒹葭》所反映的文化古老而深厚,其意义具有不定性,不同译者受到自己文化、社会意识形态、期待视野等的影响和制约,必然产生不同阐释.有幸的是某个偶然机会得到王方路先生所著的《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其中《秦风蒹葭》是我的最爱,借此机会也有幸谈谈我个人对先生的心血之作的一点点不专业的看法.

一、关于《蒹葭》白话译文

王先生的白话英语双译研究可谓是开天辟地,在国内有此举的更是凤毛麟角.白话也是其中一种汉语书面表达,它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与日常生活使用的口语接近,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诗经》原著采用的是当时中国各地区的民歌,用通俗流畅的白话、英语翻译,可以较为贴切的还其语言风格的原貌,而王先生的《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索》采用的是当代中国的白话文翻译,在这点上做到了与时俱进.

还有平时大家诵读诗经时,总要边读边看注释或翻阅字典,等查到这个字或词的意思却忘了前面所表达的内容,而王先生的白话译文采用的是“加三字重组词”,此方法可以把原诗文的句子融入白话句中,使原诗意义更明确更易懂,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译为“河边芦荻老苍凉,晶莹白露凝成霜”,读起来更朗朗上口,更方便记忆.王芳路先生采用白话译原诗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国人喜爱并继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树立自尊自强的民族自尊心.

此白话译文还尽量与原诗的行文结构保持一致,《蒹葭》原诗共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并且此诗四字一句,每句诗也只是更换了个别词语,这种写法就叫重章叠句.重章叠句的作用:可以使节奏鲜明而短促,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从而有一种余音绕梁的音乐美.王先生的白话译文也做到这一点,如原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分别译为“我所说的意中人,就在河水那一旁”和“我所说的意中人,就在河岸水草边”.这样既做到了保留原诗的结构美,又能体现出原诗的意义.

原诗:白话译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河边芦荻老苍凉,晶莹白露凝成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所说的意中人,就在河水那一旁.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着水流去追她,道路坎坷又很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顺着水流去追她,仿佛她就在水.

蒹葭凄凄,白露未.河边芦荻老湿寒,晶莹白露还未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我所说的意中人,就在河岸水草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逆着水流去追她,道路坎坷如登山.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顺着水流去追她,仿佛她就在沙洲间.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河边芦荻老丛集,晶莹白露有余粒.

所谓伊人,在水之.我所说的意中人,就在河流岸水际.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逆着水流去追她,道路坎坷曲折急.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顺着水流去追她,仿佛她就在沙滩里.(王方路,2010:269)

二、关于《蒹葭》英语译文

理雅各英译本:王方路先生英译本:

Thereedsandrushesaredeeplygreen,

Reedsonriverbankaregreen,

Andthewhitedewisturnedintohoarfrost.

Crystalwhitedewreezefrost.

ThemanofwhomIthink,

She’ybelovedone,

Issomewhereaboutthewater.

Andshe’sjustonotherside.

Igoupthestreaminquestofhim,

UpstreamIrunafterher,

Butthewayisdifficultandlong.

Theroadishardandlong.

Igodownthestreaminquestofhim,

DownstreamIrunafterher,

Andlo!Heisrightinthemidstofthewater.

Sheseemstobeinriver.

Thereedsandrushesareluxuriant,

Reedsonriversidearewet,

Andthewhitedewisnotyetdry.

《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赏析之《蒹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语双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Crystalwhitedewsdon’tdry.

Themanofwhomithink,

She’ybelovedone,

Isonthemarginofthewater.

Andshe’sjustinriverside.

Igoupthestreaminquestofhim,

UpstreamIrunafterher,

Butthewayisdifficultandsteep.

Theroadishardandhigh.

Igodownthestreaminquestofhim,

DownsteamIrunafterher,

Andlo!Heisontheisletinthemidstofthewater.Sheseemstobeinislet.

Thereedsandrushesareabundant,

Reedsinriverbankaredense,

Andthewhitedewisnotyetceased.

Crystalwhitedewsstayfew.

ThemanofwhomIthink,

She’ybelovedone,

Isonthebankoftheriver.

Andshe’sjustatriverbank.

Igoupthestreaminquestofhim,

UpstreamIrunafterher,

Butthewayisdifficultandturnstotheright.

Theroadishardandzigzagging.

Igodownthestreaminquestofhim,

DownstreamIrunafterher,

Andlo!Heisontheisland

Sheseemstobeinsandbeach.(王方路,2010)inthemidstofthewater.(Legge,1871)

以上分别是理雅各和王先生的《蒹葭》英译本(以下分别简称为理本和王本).JamesLegge(理雅各)是近代英国第一位著名汉学家.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对于《诗经》,“我的目标是把《诗经》当作中国经典的一部分来翻译”.“我的目标是翻译出原文的意义,尽量做到不增加意义,也不释义等我本人倾向于尽量做到直译”(李玉良,2005).理雅各之所以采用散文式的直译是为了能不受形式和格律的约束,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意义.形式结构上,理本还是尽量做到与原诗一致,如原诗采用的重章叠句技法,在他的译本也重复保留某些相同的词语,如“Thereedsandrushes”、“Andthewhitedew”和“Igodownthestream”等.译文的风格不同,首先来自对原作意思的不同理解.《蒹葭》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情感.理雅各借鉴历代儒家学者对该诗所作的传统阐释,认为这是一首关于某个神秘人物的诗,读起来犹如一个谜语,“某人在讲述他如何找寻另一个看似很好找却怎么也找不到的人.”因此理雅各将这首诗作为关于友谊的叙事诗来理解.将“伊人”译为“theman”、“he”和“him”.


但大多数评论者和译者都认为这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王本除了在这方面力求与原诗行文保持一致外,更接近中国人对原诗思想的理解,在王先生的译文中将“伊人”理解为“her”和“she”,这正符合中国大众认为这首诗是有关爱情的理解;另外在王本中还特别将表示水流的状语提前,如“upstream”“down”的提前,这样除了使译诗愈显简洁有力外,更能表现出水流的变化以及“伊人”的飘忽不定,更体现主人公的执着追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蒹葭》三种不同英译本各自鲜明的特点,是因为译者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所造成的翻译是用译文表达原文的含义与情感,不论是白话还是外文翻译,只要能做到这点就算是成功.同时“一部译作,只能是对原作的一种理解、一种阐释.任何一个阐释者,不管其修养、学识如何、不管其意愿如何,都不可能穷尽对原作生命和价值的认识.”因此人们对原作的阐释、翻译只能越来越接近原诗的真义,而不可能提供与原作一模一样的“定本”.而一种诗歌译文很难全面再现原诗从神韵到形式诸方面的美感,多个译作可以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原诗风采的机会,在旧译成果之上可以有机会更贴近原作.要使译作更客观地接近原作的精神,帮助读者更充分地了解原作的丰富内涵,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去认识,去发掘.王方路先生的白话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做到了与原诗贴切相近,而其英译本与理本相较之下更贴近原诗的含义与思想;另外,两种译文都通俗易懂,能为大众接受.能将如此之难的儒家经典译得如此妥帖又不失美感,可见需要多深厚的汉语英语功底和中西文化功底.也希望这本书能达成译者的期望,能引领更多的中国学生学习传承中国经典,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建立起民族的自尊自强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