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教材充满活力

点赞:28364 浏览:1314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材是师生间互动、交流、沟通的纽带,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面对新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发生哪些变化,其中最关键的变化是什么?从个人的体会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够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转变,相信新课程对课堂教学要求的其他变化也随之实现了.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材的作用,就必须在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地处理和创造性地加工,使教学教材本土化、生活化、活动化,进而让数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1“三步走”让教材“宽”起来

科学解读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第一步.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编排出来的,是众多专家、学者反复审定通过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认为教材已经给了我们一幅“锦绣作品”,教学时只需要“照本宣科”就行了,从而极少去思考教材呈现的知识是否全面、是否合理.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教学的一个起点,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悉心研究课程标准,找准支点,拓宽教材.

深度研判检测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第二步.课程标准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以课程标准为标准,那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是低效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符合检测评价标准.从逻辑上讲,课程标准既应该是教材撰写的依据和准则,也应该是检测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准则;在撰写教材的过程中,虽然会遵循课程标准,但并不意味着教材会百分之百地体现课程标准,正因为不同的教材会各有千秋地体现课程标准,所以鼓励教师要跳出教材开展教学.教师研读课程标准有利于课堂教学明确方向,但具体的教学重点还有待于教师对检测评价标准的研判.

深入分析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第三步.如果课堂教学以教材为归宿,那么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牺牲自己的教学个性,牺牲自己的学习个性,来满足教材对教学和学习提出的要求.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作为一个工具,课堂教学的目的为如何帮助学生寻求真知,建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深入了解.

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凭借自己的智慧、灵感、经验,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完善或加工,必要时还需作适度补充,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怎么写作,为学生发展怎么写作.

例如,全国青年名师张齐华在执教《认识分数》一课时,对于“想想做做”第3题的处理,真是别出心裁.“想想做做”第3题的要求是先填一填,再读一读.

张老师并没有按照课本的编排,顺次出示题目并要求学生逐一回答,而是稍加改变,依次出示了三张纸条,分别组织学生观察、估计纸条中的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一表示,然后交流估计结果及策略.

在交流过程中,他把纸条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对估计结果进行验证.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拓展:如果继续往下平均分,还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份数将会怎样?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但直观感受了几分之一与“1”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估计,引导学生把涂色部分的大小与平均分的份数多少联系起来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也渗透了极限思想,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分数的意义,直观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这也为下一个环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起到了思维导向的作用.

2整合素材让教材“活”起来

整合,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是“统筹下的融合”,即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是各种能力,各门学科,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深化学科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和资源,而不是教学活动的“圣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对教材中一些内容实现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在这种整合学习的过程中,教材可以更加趋于灵活.

例如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时为使学生了解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初步看懂会用条形统计图,并且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解答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首先组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然后对网上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整理,接着指导学生使用Excel软件制成条形统计图.这节课不但很好地解决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而且解决了数学学科知识的实用性问题,学生在短短一节课中作出了丰富多采的统计图表:①近三年奥运会金牌统计表;②世界前十名高楼高度统计;③中国近五年国民生产总值统计;④第1-4次人口普查人数统计等同时借助网上邻居,学生互相观看统计图表.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材充满活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重组内容让教材“亮”起来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受教材编制的局限,有时内容选择远离儿童的真实世界、缺少活动和探索的层次及空间.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为此,对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选择与重组的研究,无疑对教师的成长、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及数学素养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一课前,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了.而最大的难点在于读到几十九之后读整十数时,存在着一些困难.根据这一情况,他把《认识几十几》《整理100以内的数》和《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三节课的教学内容组合成一节课.这样重组教材,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这样可以把多出的2课时的教学时间用在突破教学难点上,二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几十几后,“顺水推舟”地进入比较数的大小的学习环节.这种“跨越式”的整体性教学思路,既省时又高效.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不仅仅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行为的改进.我们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随意超越教材.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精确地把握教材,才能高效地使用教材.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学生的素养才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