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再审视

点赞:4346 浏览:144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育产业的理念在我国兴起后,人们对其认识就千差万别.近几年出现在我国教育产业中的种种问题让这一方面的争论更为激烈.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产业化肯定论和高等教育产业化怀疑论中的一些代表性观点,从中探索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合理认识.

【关 键 词】高等教育产业化肯定论怀疑论科学审视

高等教育产业化肯定论观点

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利于摆脱教育政治化.自汉武帝创办太学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都以“养士”为办学宗旨,“为统治者怎么写作”是其主要目的.因被涂抹上强烈政治色彩,高等教育没得到普及,而是某些人的特权,成为了另类的政治舞台.

这种政治泛化的教育功能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作用和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人才要么违心地顺应政治要求,异化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要么坚持真理,成为异类,并很可能被“清洗”.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因此,为了摆脱纯政治附庸地位,必须将高等教育产业化作为一个根本定点.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观察,教育产业化要求学校在考虑教育时站在经济的角度上,也就是说,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所提供的教育产品和教育怎么写作,不仅要与社会需求相符合还要与学生发展相符合,而不是一味地考虑政治因素.

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利于摆脱高等教育的沉重负担.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还十分落后,高等教育领域亦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混沌不清的政校界限,二是国有高等院校中冗员数量过大,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办事效率.正是由于较低的待遇和竞争机制的缺乏不仅不能留住一流人才,也无法有效地淘汰不称职人员,导致人才流动性差,不能淘汰冗余人员,加大了财政负担,阻碍了教育经费应用效率的提高.

为了解决教育的诸多窘境,一些专家学者提出高等教育产业化这一措施.例如,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要通过采取转化“国有政办”的单一所有制形式为“国有公办”、“国有民办”、“民有民办”等多种形式,作为政府只需要进行教育市场规则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而并不主要去参与,将参与主体以非政府代替政府,从而使非政府的人才资本投资增加等等.

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作贡献.物质产品需求和精神产品需求是人的两个基本需求,其中精神产品需求的重点在于教育需求.所以,在我国目前教育需求旺盛的环境下,内需的扩大和需求的刺激要以对教育需求的刺激为重.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也就是说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共扩招人数为56.7万,以每年每人6000元的支出费用计算,便会有34.02亿元的有效需求增加.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对于我国内需的拉动和经济增长的促进,高校扩招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等教育产业化怀疑论观点

高等教育产业化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在教育产业化的情况下,高等教育难以避免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从而导致学费过高,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受到限制,导致教育不公现象的加剧,教育大众化势必会遭受阻碍.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毛达如认为,虽然产业存在于大学之中,但是大学不能与产业之间划等号,大学的主要作用、功能和目的是培养人才.公益事业和非盈利机构是学校的本质所在.北京市教委研究员文哲认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比较,教育产业化与现实的偏差太大,难以实行,就算实行了其效果也不为乐观.上世纪70年代世界银行便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思想,然而真正响应这一号召的国家却没有一个.即便是在教育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包括私立大学在内的高等教育都不具有盈利性,其运转的资金来源也以政府或私人赞助为主要渠道.

产业化不是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唯一方式.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因而教育经济的提供者不能仅仅是私人.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来规定私人和政府承担教育经费的比例.据《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5.7%,中等国家的教育经费为4.4%,世界平均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水平为3.6%,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5%.由以上数据可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依然十分不足.

据调查,导致我国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到位,也就是说确保与增加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而不是实行“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才是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所在.

高等教育产业化忽视并高估了中国百姓的承受能力.来自中国新闻网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高达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2004年,四川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在成都、自贡、泸州、绵阳等13个市县,抽取550户有子女上学的家庭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平均每户家庭为子女支付的教育费用占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高达18.7%,而且随着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其中小学比重为11.7%,初中比重为20%,高中比重为25.4%,大学比重为37.6%.调查中,67.6%的家庭表示“勉强可以承受”,还有近20%的家庭表示“承受不了”.这些家庭为了供子女上学,近半数不得不采取削减一些必要开支的办法填补,其他家庭或者选择收费低廉的学校,或者采取贷款、的办法解决.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了教育消费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居民家庭感到负担日益沉重.因而,国家必须认清和重视隐藏在“教育产业化”背后的社会问题.

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科学审视

教育产业而并非产业化教育是国家政策的初衷.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一文已将教育视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并列入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要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明确提出要“发展教育产业”.国家鼓励发展教育产业的原因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国有”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分依赖政府投入办学,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效益低下等问题.借助产业经营和运作的思路,可以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公民接受教育的需求(体现在高等教育上是量的需求、基础教育上是质的需求)与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再审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对立政府责任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并不是真正的产业化.计划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几十年的主要运作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是教育的主要出资人,也就是说教育是“公益性”的.我国的社会体制本来就和西方国家不同,所以在教育改革以前,我国体制把教育当做“公益事业”来做也没有不妥之处.虽然,目前大量的民办高校借鉴“企业”的经营管理措施,发展出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高教模式,我们也不应由此得出高等教育产业理念主要属于微观层面的错觉,误认为强调产业化就是把高校当营利性企业.

至于高校收益,也不应盯着学生学费,而应该走产学研一体化.就是说,高校在开设专业时,一方面要具有一定前瞻性,虽说某些学科永远都不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但确为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学科者,就要把这些专业当公益事业来做,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促进高等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来增进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则要与社会接轨,紧跟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在选定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的时候与社会生产紧密挂钩,这样能够吸引企业的合作.这样的主要目的在于希望高教机构通过自身科研优势创造财富来缓解政府对高教投资不足的困境.

在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同时要注重其公益性.在现阶段,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封闭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不可能的,再加上不断国际化的教育市场,教育的竞争压力也愈来愈大,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加强高等教育的产业性,并且这种加强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通过产业化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吸收,同时,在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的方式中,高等教育产业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式.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高等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不同,在我国,未来数十年产业化实践仍然要以民办高等教育为主体.所以,必须加强对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关注度,这不仅与我国国情相符合,同时还是保护和积累产业化起步阶段所需要的原始资本的重要措施.

总之,高等教育产业化一方面可以促进消费,但是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产业化过程中看似简单或理所当然的问题,努力做到教育要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这才是最佳的路径选择.(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