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点赞:4632 浏览:147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进入21世纪,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方法论的反思阶段.这种反思的本质是要建立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书写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只有在文化哲学的范式内探讨和建立起历史理性,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哲学史有本来的哲学史和书写的哲学史之分.本来的哲学史是历史的东西,书写的哲学史是逻辑的东西.如何看待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的关系,是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只重视历史的东西而忽视了对逻辑的东西的研究,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书写范式一直建立不起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容也无法以哲学史的身份加以叙述.为此,本文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逻辑的东西,以期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书写范式.

逻辑的东西研究之必要性

笔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逻辑的东西之必要性,是由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状况决定的.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在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解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没有经过哲学史方法论的反思,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解读的模式简单地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书写之中,这就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一开始就缺失了研究逻辑的东西一环.由于没有研究逻辑的东西,所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书写始终存在着两个缺陷:

其一,在叙述的主线上,缺乏逻辑的一贯性.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解读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都只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思想.后来,我国学者把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称之为领袖思想史.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开展,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的内容大大丰富起来了,首先是把第二国际的一些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比如拉法格、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写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其次是把思想、理论纳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紧接着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思想家的介绍纳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最后,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下,以国别史的方式叙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各主要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这些都只是在作思想材料的扩充,并没有实现形式上的更新和突破.而没有形式上的更新,思想材料的叙述必然杂乱无章.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著作就是如此.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书写体例不论是在总体的结构上,还是在对个别人物和派别思想的叙述上都极不协调,也不一致.在总体结构上,主要表现在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到、的哲学思想的书写结构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写结构不一致:前者基本上是以人物思想为主线,后者却是以国别或派别为主线;在对个别人物和派别思想的叙述上,时而是人物思想的叙述,时而是重点著作的介绍.造成这种结构上和体例上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逻辑主线.由此可见,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书写的问题主要出在形式上,而不是出在内容上;形式的问题解决了,内容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形式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逻辑的问题.这样一来,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内在逻辑就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书写中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其二,在叙述的方法上,缺乏必要的抽象.从方法论上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中出现体例的不一致和不协调,究其根本,是我们没有对经典作家的原著解读模式作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辨析.根据马克思对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规定,经典作家原著的解读模式恰好是研究方法,而不是叙述方法.这一方法对于我们探讨经典作家的哲学思想是有用的,但是,把它搬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叙述上来却是有问题的.因为研究方法呈现出来的,只是经验的材料、历史的东西,而不是思想的联系、逻辑的东西;如果经验的材料不相同,那么,叙述出来的各个部分之间也必然不一致和不协调.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中出现的体例不一致和不协调恰恰是因为使用了研究方法,而不是叙述方法.因此,要克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叙述的缺陷,就必须反思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叙述方法.

不可否认,叙述方法要以研究方法为前提,它只能在研究工作完成后才能确立,但是,研究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叙述方法就能够建立起来,从研究工作的完成到叙述方法的确立,还有十分艰巨的工作.这个工作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研究工作的结论进行分析、概括和抽象,从中找到叙述的逻辑起点,就像马克思找到“商品”这个概念作为叙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那样;第二,进行理论的和方法论的研究,建立驾驭和叙述材料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这一工作并不是在研究工作完成之后才开始的,而是与研究工作交替展开的.就像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与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关系那样.这两方面的工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书写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是,就我国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状况看,最重要的、也是亟待解决的,还是后一方面的工作.因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点问题,比如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及应该如何评价的问题,等等,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区分开来,缺乏逻辑的抽象,所以,找不到叙述的原则和叙述的起点.从这一方面看,我们同样需要开展对逻辑的东西的研究.

上述两个方面表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逻辑的东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线,这是属于研究方法的内容;二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叙述原则,这是属于叙述方法的内容.这两个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理论建构来说,缺一不可.

文化哲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与历史理性建构

在哲学史上,对哲学史的逻辑的东西的研究并不是统一的,因而也不存在既定不变的逻辑的东西,相反,逻辑的东西从来就是随着哲学史的发展而不断被建构的.在哲学史上,我们不仅有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史,还有文德尔班的文化哲学的哲学史.前者属于近代哲学的哲学史,后者属于现代哲学的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在批判近代哲学中发展起来的,本质上属于现代哲学.不仅如此,它在创立的过程中,曾经受到过浪漫主义思潮、历史学、人类学和文化哲学等现代人文科学的强烈影响,而在20世纪的发展中又吸取了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并且在东西方国家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形态,这些都不是用近代哲学的科学理性能够叙述出来的,必须采用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建立现代哲学的历史理性,才能叙述出来.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逻辑上,历史理性都是在文化哲学的范式中建立起来的.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在哲学史的领域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问题为中心,研究不同时代哲学发展的特点和独特的形态,并通过哲学形态的变革揭示哲学发展的质变.这是哲学史研究的时间向度.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研究不同国家、民族哲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并通过这些不同的哲学传统叙述哲学发展的世界化和多元化.这是哲学史研究的空间向度.这一研究范式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使人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传统和不同形态的历史演变.这两个特点构成了历史理性的内容.但是,有了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有了历史理性的内容的规定,还是不够的,要把历史理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叙述之中,还需要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清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史和外史,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叙述方式.长期以来,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者习惯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殊性为由,拒绝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史和外史的问题.在这些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等其他一切哲学是不同的:其他哲学本质上是知识论的,因而有自己的概念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哲学创造中从来就没有作抽象的概念的研究,而是紧密地结合时代的问题、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由于这一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不能采用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方式.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因其实践性而具有反概念化、反体系化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有自己的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没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主线.马克思在论述《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时,把“抽象力”和“叙述方法”作为他研究资本主义规律和表达自己思想的主要方法.这一点就已经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它从来不拒绝哲学的逻辑,不拒绝哲学的思维方式,不拒绝用概念的、逻辑的方式来叙述自己的思想,相反,它是把哲学的逻辑、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其能够穿透现实,改造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更为具体的学科,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融哲学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一体的学说,就在于它运用了哲学的思维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哲学逻辑.既然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哲学,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逻辑的抽象,发现和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逻辑.这就是清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史和外史的工作.

从文化哲学的观点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史,就是马克思的实践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与多元化的哲学传统和理论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创造的历史.这一历史,就其按照实践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而言,它是理性的,是一般的.但是,就它在不同民族的发展以及所形成的理论形态而言,它是多元的,是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历史理性的叙述原则.概括起来,这一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准确地描述各个哲学家的创造活动.实践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是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方面,但这一精神不是预成的,而是通过个体的哲学家创造出来的,因此,要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及其发展,就必须研究哲学家个体的富有个性的思想创造.这是从整体上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基础;第二,以问题为中心,研究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和独特的形态,通过哲学形态的变革揭示哲学发展的质变,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叙述的时间向度;第三,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研究不同国家、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特别是比较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通过这些不同的哲学传统比较,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世界化和多元化,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叙述的空间向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外史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史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区别着重表现在两点上: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对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分析之上的,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每一个原理、它的发展以及在不同民族的表现,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工业文明的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发展是在融合和改造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实现的,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发展,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史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只有完成了这种内史和外史的清理工作之后,才能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叙述方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成为一门哲学史的科学.

第二,研究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史,我们还必须开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这是由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决定的.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反对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观念中展开的.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19世纪马克思主义者走向改良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根源,就在于他们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没有看到支持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马克思的辩证法.因此,要恢复马克思的革命传统,就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哲学.从这一观点出发,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动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运动.在西方,柯尔施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关系的讨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哲学,是革命的辩证法,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这一观点经过葛兰西、卢卡奇、柯尔施、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的发展,创造了以文化本体论为核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在东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反对当时流行的以新康德主义或马赫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创造了以自然本体论为核心的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通过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这些创造,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就呈现出来了:一方面是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作了充分的阐释,使马克思哲学中在19世纪没有充分发展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了;另一方面是创造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和哲学形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有了传统的分化和哲学形态的变革,从而构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发展的格局.在这双重的价值中,前者给了我们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和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更广阔的视野,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多元形成和哲学形态的变革,使我们能够从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表明,研究逻辑的东西,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门学科来说,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因为,逻辑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写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根据.如果绕过了对逻辑的东西的批判性反思而直接进到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那么,情景将会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书写满足了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但它却不符合哲学史所要求的逻辑的原则.这就意味着,我们书写出来的可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而是国际共运史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解读史.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逻辑又不能是科学理性的,而只能是历史理性的;只有遵循历史理性,我们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发展的内在机制,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当代风貌.(作者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