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教育的特色呈现

点赞:12787 浏览:567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华中科技大学自2001年设立新闻评论团以来,其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已走过10年历程,取得了一批显著成果.今年4月,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媒体的专家们汇聚一堂,就该校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成绩、经验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就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 键 词]新闻评论特色教育人才培养

到今年,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已走过十年历程.自2001年成立新闻评论团,2005年开办新闻评论班,2006年成立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该校在新闻评论教育上都创下全国高校之首.十年来,该校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已取得了一批成果,包括一套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一个多学科的教学团队,一本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门新闻评论的省级精品课,和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新闻评论》的首席专家.新闻评论特色教育还为媒体和高校培养了一批优秀评论员和评论老师,评论中心与媒体合作实施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受到了国家、中国记协及众多媒体、高校人士的肯定和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保持特色,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于2011年4月29日,在该校举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十年会”,“新世纪第四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和“马工程”专家组会议也同时举行.

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全国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新闻评论》课题组8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暨南大学曾建雄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周建明教授、苏州大学杨新敏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田大宪教授、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王传宝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李舒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殷俊教授;武汉地区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青年报、深圳特区报、贵阳日报、广州日报、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楚天都市报等媒体,参加了会议.

十年之成绩:创新评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模式


历经十年,华中科技大学评论特色教育已取得了不俗成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认为,新闻学专业自设立起,就一直注重“应用为主、交叉见长”.华中科技大学从评论团、评论班到评论研究中心,跳,一级比一级高,在特色教育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优势,而且作为一个专业来办,确实是一种创新和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赵欣介绍,十年来,该校新闻学院在新闻特色教育上迈出了三大步,主动适应业界融合发展的现实,在培养目标、教材、课程、人才队伍、师资建设、学术研究方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在学科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果,新闻学专业也成了湖北省的品牌专业以及国家级的特色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说,新闻学院在新闻传播人才特别是评论特色人才的培养上创出了自己的特色,是把评论作为一个特色的专业方向来办,并围绕评论能力与评论思维进行深入挖掘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华科大毕业的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曹林说,刚开始建立评论团时,社会上有不少质疑,怀疑能否用工业化的模式来培养评论员.但十年的努力成果可以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从最北的内蒙古到最南的海南,报纸的评论版中,20%的评论员或编辑为华科大评论班毕业,或与评论班有关联.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评价,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开展十年来,不仅为电视台、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输送了多名优秀新闻评论员,还为地方高校输送了多位新闻评论教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办学特色.

十年之经验:打造学科带头人,强化对外引智引资

张昆教授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的评论专业方向之所以能起步并走得这么好,和几个因素有关:第一,“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办学精神.学院从块头或总体实力上也许无法与其他兄弟院校抗衡,但学院找到了自己的特色方向,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第二,有一个非常好、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学院有6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教评论,其中赵振宇教授来自业界,是整个教师团队的核心,这个教学团队是在业界与学界融合的平台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提供了很多支持,为评论特色教育的起步设立了专项的课题,推出了好几次课题论证和结题.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处处长刘洁曾在新闻学院工作十几年,她认为,作为学科带头人,评论研究中心的赵振宇教授不仅坐而论,而且起而行,一行就是十年.在他身上凝聚的创新能力,是一种聚集多重资源放到教学上的能力,无论是校内、业界、政府机关的资源还是友校的资源,赵老师几乎都全部用上,十年中完成了教学从教室到社会的过程,这是一般老师很难跨越的.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前院长吴廷俊也认为,一个特色学科必须有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当时学院费尽心力将赵振宇教授从长江日报请过来,由此评论班才能办成.同时学校各级领导也很开明,在评论班的创立过程中给予了许多帮助,包括学生给后勤、教务处、老师及领导提意见,学校都很宽容.

新闻评论班的指导老师,“马工程”首席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说,该校的新闻评论研究中心是全国首家,从打报告到学校发文件、刻公章,一周之内就全部办好,这就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效率和支持.

十年之困惑:评论创新机制如何延续,今后如何教评论

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未来成长,张昆教授客观分析后认为,目前这一特色教育还有它的不足.十年对于个人不算短,但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间.一个新的特色方向的创新到底是否成功,成功到什么程度,还要放到一个更长的历史阶段中去考察.

赵振宇教授表示,十年来华科大的新闻评论发展更多在形式上,在内容上还做得不够.如何真正地由形式转向内容,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他提出几点建议,包括生源的问题,如能否在招生时打出“新闻评论班”,能否开办本硕连读的评论方向班,能否在专业硕士内开设新闻评论专业班,以及能否联合全国高校和媒体的力量,创办一所“中国新闻评论学院”.

吴廷俊教授认为,新闻评论没有专业之分,特别希望文科生和工科生都参与,特别希望学科丰富、视野宽泛的人加入.如果能够发展本硕连读的评论专业,就须多吸收其他专业、视野开阔的学生来读,那样可能更好.同时希望该校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不会因为学科带头人赵振宇教授的退休等原因而丢失,而是能够传承下来.刘洁也提出了“后赵振宇时代怎么样办”的问题.她同时认为,华中科大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是否可以复制,能否在其他院校推广,有没有价值,都值得进一步讨论.

有几位评论学教师代表提出了评论学教学面临困惑与问题.长沙理工大学张强老师认为,评论需要大量实践才能有成果,但教师也不能面面俱到,课题也不能面面俱到,这是评论教育遇到的一个特别大的门槛.暨南大学曾建雄教授也提出,在全媒体时代,评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现在看来全才不可能出现,如何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使教学方式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提供更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值得思考.

十年之对策: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思考习惯

谈及如何教学,曹林认为,师资方面不仅可以请武汉的,还可以请其他地方的著名评论员.老师要继续写评论,如果老师不写,就无法在学生面前树立一种权威,也不能把学生引入这种写作的氛围.

湖北中烟集团陈栋认为,评论教育里,老师给学生创造一种好的舆论氛围、表达氛围至关重要.学生说真话、写评论,天塌不下来,尤其在校园内,这个氛围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评论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实践,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素质,评论的本质是一种表达,不管一个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用思想来赢得尊重.同时评论是一种现实更是一种理想.评论者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把自己的心态摆得更平和一点,做一个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现实主义者.

新闻评教育的特色呈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贵阳日报副总编辑戴建伟说,我们经常困惑没有好稿件没有好记者,原因其实不在学生、记者操作技能上的欠缺,而在于思想上的匮乏.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一定非要当评论员,还是可以从事与新闻评论相关的多种方向的人才;新闻评论教育重要的不是培养操作技能,而是让思想成为一种习惯.

曾建雄教授由此提出,能否对毕业生进行追踪和调查,将他们在各媒体工作的情况进行调查和量化分析,由此了解这个专业在成才方面有无规律性的东西,哪些人有这个潜质,如何培养,了解了这些办学方式可能更灵活一些.另外,时评高手之间会有一些沙龙活动,他们之间的碰撞对学生的作用也许更直接.老师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思考怎么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做到因材施教.

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认为,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未来新闻评论的教育应该考虑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培养新闻评论的专门人才.第二,所有参与到新闻评论学习里的人都应该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有意见表达和能力的合格的社会公民.第三,新闻评论教育应该让教育者、实践者、学习者都对新闻评论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同时培养一批有社会责任感、有表达能力、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的存在将是建设公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