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学类生教学模式的体会和

点赞:3729 浏览:95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是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体,教育质量已成为全社会乃至国际关注的焦点.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部分,研究生教学改革为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针对农学类研究生的特点,结果自身体教学中的体会,从4个方面探讨了农学类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关 键 词:农学类研究生;教学模式;选课模式;授课方式;课题选择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加大投入和支持,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日益凸显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迫切需要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综合改革.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是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体,教育质量已成为全社会乃至国际关注的焦点,国际上正兴起将企业质量管理的理论引入到高等教育中来,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1].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能力等仍然制约教育质量的提升.现从几个方面探讨在研究生教学的体会和思考.

一、提高导师培养人才社会责任感和研究的学术思想意识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年30%快速增长;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缺乏富有创新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硕士生培养问题日显尖锐、突出[2].探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生本身读研只是为了获得学位,将来找个体面的工作;二是导师指导的学生多,经受多层社会竞争压力而忙于自己的事情,指导学生的时间少.因此,解除导师的思想压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精心教育和培养研究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思想,才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高导师培养人才社会责任感,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养,不随波逐流,不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欲教人先正己;中国缺的是创新精神,缺少原创成果,这和教育体制有极大关系,以论文数量、获奖成果、SCI影响因子等确定业绩,这种评价体系本身有诸多弊端,实践中业已证实,因此,在制度上要为创新体系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为导师和研究生学习研究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导师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科研工作,不能好功贪大,不能将研究生仅作为廉价劳动力,主动限制自己的招生数量,按照国际同行标准,一般每年只能招收1-2名研究生,让导师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指导学生.

二、多元化的选课模式

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的科学合理与否,是否突出了科研能力培养的主题,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3].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均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块.在现有情况下,学生的选课只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没有办法想继续学习深造大学期间感兴趣的课程,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考虑到这种情况,留出1~2门自由选择的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例1:植物病理专业的某同学,在做某种病害的流行学研究,流行学研究需要有深厚的计算机基础,如果大学期间没有好的计算机基础,很难完成这个科研课题;例2:生物技术专业某同学,他很喜欢机械制造的一些课程,但苦于没有机会去学习,如果给他机会学习,将其感兴趣的东西与专业结合起来将会极至地发挥出他们的创新.

关于农学类生教学模式的体会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学类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研究生课程改革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不是改个名称就可以,如农学专业,本科生是作物栽培学,硕士研究生是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而博士研究生是作物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它不仅仅是名称上一两个字的差异,而是内容上极大更新与提升,如果内容上仍有太多重复,上课越多就越是浪费时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下降,好奇及探索心理受到冲击,再加上原有教育体系的诸多弊端,花费几年做出的研究结果,了无新意,极少创新.课程教育是很关键的一环,研究生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个性,又要突出专业特色,要让学生学有所选,选有所获.

三、多动式多形式的授课方式

高校大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步伐多快,但国内对研究生的课程改革不多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成研究生获猎更多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老师的引导还是必要的,农学类课程多数较枯燥,尤其现在许多学生对农作物缺乏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病害的症状等等,关注研究生教学中的“对话”与“启发”[4],让研究生的眼睛、头脑、嘴巴、手都动起来,探究式教学[5]、调动研究钻研科学和自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利用课余的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学习自已感兴趣的东西.案例教学是研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向研究生介绍一个或多个生产上的实际案例,根据案例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积累的理论和经验,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回答,总结出通过该案例所能获得的知识点及其在生产中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实际上,案例分析是对理论知识讲解的巩固和补充,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农学类的课程案例有两类,一是发生在生产实践经验中一些实际例子;二是可以通过在实验室的实际动手操作来证明的实验案例.

另外,由于农学研究生教育的科研特性,研究生学习过程的时间短,课题研究有时会受农作物生长时间的制约,在授课的同时必须将科学研究基本素质培养渗入到课程教学环节中,以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研能力.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是按分类培养的,专业型硕士要更多地与实践接触,到实践中学习和解决问题,而这一点,需要老师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更多专著基础性研究,同时了解实践中产生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发表论文,甚至对论文的种类、级别也作出规定,显然不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查重、伪造数据、抄袭论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自主式选择科研课题,促进研究生兴趣创新

目前,各高校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均为指导老师的某个项目的一部分,很少有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深入的进行研究,因此,研究生课题均为导师写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善于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关键,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文献查阅,对前人研究结果提出新的、有价值的深入探究的问题,或者在学术观点上产生的分歧等,均是创新的源泉.要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科技创新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国目前主要状况是:研究生是帮助老师完成课题、做项目的廉价劳动力,多数老师给学生的补助很少,学生需要从家里获得赞助才能完成学业.老师确定了课题的大体方向,甚至具体内容也安排好了,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做.创新的土壤早已腐蚀殆尽,学生成了打工仔,导师成了不给学生工资的吝啬老板;如此一来,研究生数量多了,质量降了.因此,在制度建设上要强制性发给学生补助,并逐步提高标准,不能让学生已经大学毕业了,还要父母拿钱赞助读书.学校和导师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必要的科研硬件,更要提供一个很好的软环境,激发学生敢想敢做的创新思维,毕业论文不是从100页增加到200页的数量问题,而是把原始创新放在首位,不以论文论英雄,遵循自然科学内在规律,我想,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