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需要多少公务员?

点赞:5642 浏览:205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已经被冠以“国考”的大名,并且已经大大超过一直以来最受关注的“高考”,这种关注度的变化着实耐人寻味.

近年来,公热潮一直一浪高过一浪,可见,公不愧为“国考”.综观近几年公浪潮,时下的“国考”,比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更趋激烈.范进当年中举,喜极而泣,以头抢地尔.慌得他丈人胡屠夫前倨后恭,拍马连连.如今的众生报考,虽心态不必如此夸巧,可吊诡味道依然故存.如此千军万马纷纷再过独木桥,不仅是现实就业形势使然,也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精兵简政下的4723比1

随着公热度的不断升温,报考公的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据数据显示,2009年国家公务员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创纪录地超过了105万人,同时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也大幅增长,2008年该比例为60:1,今年则为78:1,同比之下有大幅度增长.同时,2009年“国考”比去年报考人数增加20余万人,为历年公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

其中,中残联组联部“基层组织建设岗”一职以4723比1的供需比稳居榜首,成为本次考试第一抢手职位.

4723比1,如此惊人的比例成就了,2009年国家公史上最“惨烈”的一次竞争,同时,也一举刷新了去年和前年农业部某职的3600比1和4200比1的纪录;去年仅有一个职位竞争比例超过3000比1,今年则有五个职位超过3000比1,愈发显出“国考”之热.

公如今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然而,在国家压缩编制、精兵简政的背后我们国家究竟需要多少公务员?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亚洲部的指导下最新完成的《中国居民评价政府及政府公共怎么写作报告》显示,近七成的民众认为目前政府公务员的总量应该减少.据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健介绍,按照公务员与GDP的比例指标来看,中国公务员数量大大超出发达国家.中国公务员“超标”近20倍.

目前我国的公务员总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加上其他各类吃财政饭的人员,已经超过了6000万.按这个数字,我国现在的官、民比是22比1,即22个人要养活1个财政人员.就其比例来讲,是世界所有国家最高的.足见中国百姓的负担之重,中国财政的负担之重.

早在延安时期同志就提出过精兵简政的问题,并卓有成效.解放后很长时间里我们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一天天增多,机构一天天扩大,人员不断增加.对此,自上世纪90年始,我们也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和调整,目的就是一个,精兵简政,缩减政府工作人员.但是,每次的改革和压缩似乎都陷入了压缩――膨胀,再压缩――再膨胀的怪圈,难道真的就要如此循环下去,使本来就吃紧的财政因人员不断增加而更加吃紧.

一个国家究竟要多少公务员,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编制.今天这里少人,就增加人员,明天那里缺手,就拉来个帮手.这样扩张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呢?只能是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人浮于事,坐在办公室里“斗地主”.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多.有人说,现在的政府机关很多人无事可做,吃请应酬,消闲娱乐,干活的都是干事和临时工作人员.

就以广东省这次扩招公务员来说,一个省直属部门就要招2500多人,多么可怕啊!这里有没有一个科学的依据,有没有一个合理的编制问题?也许有人说现在就业难,其目的就是增加就业.此说法是绝对站不住脚的,也是不能服人的.

缘何出现“国考”井喷

公之所以越来越热,有“历史遗传”的原因.今年的国家公,是一次情况特殊的“过热”延续.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这么多人非要往一条独木桥上挤?

“国考”报考人数屡创新高,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在这背后,有着源远流长的“官本位”意识以及公务员福利待遇较好等现实利益驱动因素.就算今年没遭遇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国考”火爆,国家机关某些热门职位出现1比4723的白热化竞争,也是意料中事.

有人说,公务员现在已经不是铁饭碗了,是金饭碗.公务员,我们说它是“为人民怎么写作”的职业,按道理应该不轻松的.在国外,有人直说这是一个“得罪人又招惹麻烦”的职业,在经济景气时一般乏人问津.“公”高烧不退,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不免有些“异常”,是什么导致“公”的温度计持续升高,高烧不退,又是什么“病症”的表征呢?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出现这样的国考现象,不能不说这种官本位、铁饭碗的思想在人们心目中的根深蒂固,也说明了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一些国家的制度、政策、思想文化的滞后,更说明这种官本位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对“公务员热”如是说:“大学生都去考公务员,都吃财政,这意味着社会的倒退.”

“公务员热”也说明国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在国家社会等很多层面上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一方面是因为公务员铁饭碗和收入稳定的保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脆弱,正因为缺乏这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使得国人在通往相对稳定和旱涝保丰收的独木桥上惨烈竞争.这种社会保障方面的滞后已经影响到人们对个人追求的关注,在生存权和发展权上,生存的压力目前还没有根本的解决,因此在左右个人发展的问题上,很多人首先选择的是生存的保障.

据国家人事部门统计,从1996年实行辞职辞退制度到2003年,我国公务员辞退率约0.05%.这是一个远低于其他行业的数字.同时,和其他群体比起来,公务员的养老、医保和住房等福利,都有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以此观之,难怪“公务员热”会“高温不降”.

“国考”也说明社会提供个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说到底,这也是一个经济发展还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个表现,或者利用的话说,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经济发展了这种问题当然会逐渐的解决,但目前这种显然有些夸张的现象也说明了社会上在一些政策措施方面对思想解放方面的一种保守和谨慎.试想,如果公务员的收入没有企业白领收入丰厚,如果公务员不存在那种呼风唤雨带来的“灰色收入”,如果企业白领的社会福利和饭碗比公务员还要优越,还会有这么多的人参加“国考”吗?这种职业上的青睐恰恰说明这种职业在社会上受重视和受尊重的程度,同时也说明这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就是说,这种地位上的优越性使人选择公务员成为必然.

这种地位上的优越一方面的职业权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跟当前这种官本位的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在软件建设方面什么时候能够改变这种“官本位”的历史传统观念,而是真正倾斜到经济建设的中心上来,中国人才和智慧的发动机转动的就会更加强劲.中国也就更加能够成为无与伦比的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到那时候,大都是不可能的.

公务员“热”的背后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在公中并非鲜见.

那么,在愈演愈烈的热潮背后究竟是什么?“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景象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它对中国这个人力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众多媒体有着见仁见智的看法:

《中国证券报》报道称,随着这几年中国高校的大扩招,大学生,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很快就不得不为就业而发愁.教育部部长周济透露,“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因此,对于他们中很多人而言,“与其说是喜欢公务员工作,还不如说是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结果.”

《中国青年报》报道称,某项调查显示,73.6%的人愿意当公务员,其中83.3%的人最看重公务员的稳定医疗、养老都有保障.在医疗费用节节攀升居高不下、社会保障覆盖面仍较低的今天,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正如一位参与调查者所说,“生老病死都有国家管着,你还担心什么?”

《东方早报》某文章指出,公的相对公平和公正,在“关系”还是一种很重要资源的今天,对人们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公被称为“玻璃房里的考试”,招考政策、招考计划、招考职位、资格条件、报名人数等都公开,一改过去“暗箱”和“关系”操作的选拔方法.这种公平性、透明性,对于所有求职者来说,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也就很自然.

《法制日报》报道称,对于公务员未来灰色收入的期待,也是众多报考公务员者比较隐讳的心理.虽然风暴愈吹愈烈,但人们对于权力的渴望,对于通过权力寻租来改善生活质量的向往仍然难以按捺.从报名情况看,今年大学生们对于一些执掌行政实权的执法部门仍是一路追捧,除了法定待遇外,灰色的小金库、不菲的体制外奖金仍然具有本能的诱惑.这种诱惑,尤其是权力寻租给社会带来的不良示范效应,折射了我国依法行政之路仍然漫长.

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上海证券报》刊载文章指出,尽管政府在批评高学历至上用人观时,一向旗帜鲜明,但在自己选人时,动辄打出高学历的标签.就连一些技术要求很低的岗位,也往往要求硕士甚至博士学历,这种情况实际上已经造成了人才浪费.在科技兴国的大战略之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事关一个民族的未来,最浪费不起的是人才,当专业性人才也纷纷往国家公务员位置上挤,还有什么比这种人才浪费更令人痛心的呢?

我们究竟需要多少公务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经济观察报》刊载文章认为,在一个自由的或者说追求自由的社会,集体性地对某个行业过于推崇,对其他行业心存惰性,显然不太正常.惰性,意味着害怕,想要躲避.怕什么?怕贫穷、怕没有体面和尊严的生活、怕没有安全,总的来看,就是害怕被社会边缘化和忽略.这种心理,可以叫作“弱势感”.

对症下药退烧退热:《北京青年报》发表文章指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肯定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对此,国家应该有一定的调控措施.首先,应着力提升公务员以外的劳动者的收入和地位,而一些风险性比较高的行业,更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者应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即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也应有一个“救生圈”漂过来.还有尤其重要的一点,应为公务员以外的职业创造更大的上升空间.

《京华时报》发表文章指出,我们现在的政府职能转变远远没有达到市场经济的应有要求,解决政府权力过多过大过滥的问题还有很长的、关键性的步骤没有跨越过去.这就导致创业空间的狭小,迫使社会中不少人转而加入了政府“管制者”的行列,从而又有可能进一步窒息民间创业空间.只有彻底改革政府职能,“公务员热”和非公务员“居大不易”的状况才有可能得到改观.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刊载文章认为,对于国家机关来说,如何安排、使用好这些经过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的优秀青年,确实是个更值得认真面对的问题.如果“新鲜血液”进入公务员队伍后,没有人尽其才而是很快也感染上“机关病”,在里面患得患失,得过且过,就失去了公开招考的意义,也辜负了青年的信任和热情.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