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传承和

点赞:32478 浏览:1545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民间文学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口头创作的艺术,它从民间来,真实地反映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研究民间文学,可以使我们更准确了解各时期的社会状态,学术界应重视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关 键 词:民间文学;特征;特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103-02


一、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产生、传承、延续,都和社会风俗、民族习性、宗教信仰等密不可分,它并不是某些人脱离社会现实凭空想象出来的故事,它是人民群众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理想和愿望的文学.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上,与书面作家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也恰恰构成了其独特的特征:

(一)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

民间文学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与作家独力创作的书面文学作品本质上截然不同,这就构成了它富于集体意识的集体性特征.而它的“集体性”也决定了它的“匿名性”:即作品没有明确的创作者.民间文学是活在人民的口头上,这便决定了作者的难以署名;再者则作品乃由众人集体完成(删改、补充),自然更不可能注明作者名字.从某一意义上说,匿名性的存在,足以显示民间文学的著作权非一人独有,而是集体所共有共享.

(二)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

所谓口头性,包括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以及词汇的口语化;它不仅指民间文学是以口头作为创作的工具与形式,也指其运用口头进行流传.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里,劳动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在田间地头对唱民歌或者村头檐下讲述故事的,大多是不识字的穷苦大众,贫苦使他们丧失了上学的机会,使他们失去了用文字来创作的可能,但这并没有使他们丧失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他们不断地进行口头创作,用鲜活、精炼、通俗易懂的语言,创作出一个个美好动人的爱情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阿诗玛》等等,虽然长期以来,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不登大雅之堂之作,但是在人民群众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口口相传,有极强的生命力,感动着一代代的人.

(三)民间文学具有传承性

虽然民间文学有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特点,但它同时也有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它稳定的传承性,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的阶级性决定的.在这个劳动阶层里,他们有着共同的欣赏习惯和认知心理,在创作的故事里强烈地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恩怨情仇,他们歌颂或者鞭挞的人物,也是他们现实生活中喜欢或者厌恶的人物,这使得故事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在所有的民间故事中,往往都是心肠狠毒的坏人得到报应,善良勤劳的好人得到幸福,哪怕是在悲剧故事里,人们也往往给其一个美丽的幻想做结局,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的化蝶、《孔雀东南飞》中夫妻化为鸳鸯等等,都体现了劳动人民歌颂真善美、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

(四)民间文学的具有变异性

民间文学是由口头创作和流传,在流传过程当中,每一个民间故事有其不确定性,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中,有着较明显的动态性特征.一方面,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人们口传心诵,代代相传,没有文字书写形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由于讲唱传述者为联系当时当地的生活环境、民情风尚甚至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悟,遂对内容进行改动,因而往往会产生同一个民间故事有不同的蓝本的情形,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加体现出民间文学作品的多彩多姿.我们所熟知的叙事性抒情长诗《阿诗玛》就有二十多个异文,而“灰姑娘”故事在世界上就有五百多种异文.

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间文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

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文学,其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在民间文学里,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美好的愿望注入在故事的人物和情节中.民间文学故事的主人公不论碰到多大的困难,多险恶的环境,大都可以化险为夷,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理想愿望,也可以凭借想象,借助于神灵的帮助达成,田螺、金鱼、花木可以化身成美丽的姑娘,天上的仙女可以下凡,和人间勤劳善良的小伙子相恋,成就美满婚姻;小鸟、石头、大树也可以变成如意郎君,与人间姑娘相伴.这种种美妙的幻想,充分表现了民间文学中浪漫主义的特征.

(二)强烈的对比手法

在形象描写、人物性格等方面,民间文学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在民间传说的故事中,人物善恶分明,美丑相对,好人都是勤劳善良,美貌英俊的,而坏人一定是好吃懒做,贼眉鼠眼的;通过这样的描绘,很直观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善恶美丑观念,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结构简洁明了,线索清晰

民间文学的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但结构多为单线,情节紧凑,描写也以行动、对话为主,较少景物和心理描写.这一特点与民间文学故事多为口头讲述有关.如果故事线索过多,涉及的人物必然也就众多,听众就会听得吃力,也许会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情节,也容易把人物关系搞乱,因此,只有线索脉络清晰,人物关系简单明了,才能引人入胜,引起共鸣.如根据广西侗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刘三姐》中,主要人物只有三个:刘三姐、阿牛哥、以及反面人物财主莫怀仁.故事讲述了刘三姐被地主老财暗害跌入江中,刘三姐以藤条为筏沿江漂流,所到之处,传遍美妙的歌声,给人们带来反抗压迫的勇气和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希望,最后她收获了甜蜜的爱情和赢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故事简单,线索分明.

(四)采用各种修辞手法

民间文学常采用比喻、夸张、对偶、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法,讲起来或者唱起来,流畅优美,节奏感强.如各民族的歌圩、歌会里的民歌,清新婉转,讲究斟词酌字,歌词灵动优美.比如:山盟海誓(广西宜山):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刀切莲藕丝不断,斧砍江水水不分.再如《刘三姐》里著名的――“世上哪有树缠藤”: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收你不收,荀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

这些民歌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顺口押韵,通俗易懂,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五)语言朴素自然,富有感染力

民间文学的语言生动、幽默,朴素自然,经常寥寥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人物的形象,鲁迅先生也指出:民间文学“未染旧文的痼疾,所以它刚健、清新”(《门外文谈》《鲁迅文集》(6)第81页).

三、民间文学在现实中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文学里的一枝奇葩,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它以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无数人加入其中的创作,使其不断丰富和完善;它来自民间,是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直接创造的,它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可以让我们了解各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今天,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间文学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的宝贵原材料

民间文学直接抒写劳动生活情景,抒写劳动人民内心的渴望和追求,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文字记录,千百年来,依靠人们口口相传,没有经过统治阶级的篡改加工,所以,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形态、历史发展,研究民俗、宗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珍贵的资料宝库.

(二)民间文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和传统观念

在民间故事传说中,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赞美,对尊老爱幼者的歌颂,热情讴歌了真挚专一、至死不渝的爱情,这一点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相吻合的.它让人们在这些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三)挖掘民间文学的优点,丰富我们的创作题材

作为经过岁月洗炼的民间文学,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而丰富我们的创作题材.我们的许多民间故事经过改编,成为人们喜爱的、经久不衰、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比如根据广西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刘三姐》;根据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改编的《阿诗玛》;根据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改编成的电影、舞蹈剧《梁祝》、芭蕾舞剧、音乐《化蝶》等等,都获得巨大的成功,它们享誉海内外,广为传播,特别是《梁祝》,被外国人誉为“蝴蝶的爱情”.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