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招生高考化之忧

点赞:2310 浏览:60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日益成为一种“学位教育”,计划拿一个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自己的起点,但将来并不打算从事高教或科研的报考者越来越多.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第二次高考,且竞争激烈程度远大于高考.

过去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用来形容研究生考试也不为过.考研热、考研经济、考研村等字眼不断地出现在媒体上,考研人数在不断地刷新.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日益成为一种“学位教育”,计划拿一个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自己的起点,但将来并不打算从事高教或科研的报考者越来越多.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第二次高考,且竞争激烈程度远大于高考.

然而,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毕竟不同,它本来是为了培养专业研究和应用性人才,如今却像高考一样,承担了额外的非学术性使命.研究生招生“高考化”的趋势引发了众多教授以及关心高等教育人士的忧虑,他们强烈呼吁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

第二次高考

2003年以后,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三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17.2万人;2007年,不少知名高校研究生毕业人数开始超过本科生.

考研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对考生来说,考研的理由有很多种,或缓冲就业压力,或再次选择专业,当然也有部分是为了自己的学术理想,但不争的事实是考研承载了太多人的希望,考研成了时间、精力、财力的综合竞争.有人戏称,考研已经成了人生当中的“第二次高考”.这使得很多考研者的大学生活不过是“高三”生活的继续,尤其是在内地一些非名校中尤为严重,这些本科院校往往成为考研培训基地.

可以说,考试的规范化、标准化、流于形式化的程度,与考生数量造成的社会压力成正相关.高考即是如此.如今,研究生考试也日益“高考化”:专业考题重死记硬背,应试教育思想表现得厉害;考研很大一部分是考政治和英语,专业课形同虚设;限制单科分数,调剂程序存在重大缺陷等这使得研究生招生成为获得学历资格的门槛而不是学术研究的钥匙.2006年教育部出台通知,规定在教育学、历史学、医学三个学科的2007年研究生入学的专业课初试中实行统一命题.改革后的方案将基础、专业基础两科合并为专业基础综合.初试科目调整为三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其中专业基础综合科目考试为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课的综合考试,考试内容为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相应能力.因为考试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一旦“统考”,就将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很难在标准化考试中表现出来,大学生的学习将围着“统考”转,将如高考一样死记硬背,“大四”将变成“高七”,大学生的创造性将就此被扼杀.


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最大弊端还在于往往不能通过考试,特别是初试的卷面考试检验出学生的实际思考和研究能力.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以考察记忆为主,应试性强,缺乏对考生能力的全面考察.不能有效地选拔合格和优秀人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使得研究生导师可能招不到合适的学生.清华大学陈丹青教授的愤然辞职,清华大学法学专家贺卫方教授、浙江大学历史系包伟民教授先后发表罢招研究生的声明,便是对这种制度的最直接.

程序正义与社会公平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环节的重要一环,它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所招研究生素质的高低,更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成败.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其中的潜规则,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和严厉批评,使得公众对高校怀有相当的不公正感;社会学家的研究也显示,中国社会分层日益固定化,社会流动有减少的趋势,甚至对大学生入学和就业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上层居优、权势者居优.在这种压力下,要如何选择招生方式,是一种更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方式,还是一种更能保障社会公正与社会流动的方式?当这二者不完全一致时,选择何种招生模式是非常困难的.

北大校长许智宏曾对“取消研究生考试”发出接二连三的呼吁,他在公开的演讲中,指出:从培养人才角度考虑,应该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

站在高校学术建设的立场上看待研究生入学考试,现行研究生选拔机制过于僵化,把许多有研究才能的人拒之门外,导致研究生质量下降厉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要取消现行的研究生考试,就必须考虑一个更广阔也更重要的公平问题.

研究生招生考试纵有千般不是,但却“程序正义”――研究生笔试的分数线一旦确定,就成为无法通融的硬性标准;在这道门槛前,人人平等.这一程序,无疑极大地增加了暗箱操作者的难度与成本,从而保障了普通考生的公平竞争权.而一旦取消入学考试,这道程序也将随之消失,到时候,又用什么来维护普通考生的权益?

生招生高考化之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对接大部分人来说,受教育是改变个人地位的惟一途径.现今中国的社会已经日益变成了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不成功的人或在底层生活的人正在丧失最起码的做人的尊严,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想办法挤进上层.于是,底层社会的莘莘学子们,纷纷踏上考研这条路.虽然现行研究生考试选拔出来的考生,可能不是最优秀的研究人才,但恐怕谁也无法否认这个社会事实:没有什么背景的广大平民子弟,就是通过研究生考试这个公开竞争的平台,获取改变命运的机会.考试的社会功能不仅仅是选拔优秀学生,还在于维系社会公正和社会流动.

取消入学考试,也不意味着任何想读研究生的人都可以读研究生.先前考试是一个门槛,这个门槛一旦取消,新的门槛自然马上会涌现出来.区别只在于,考试的门槛尚有国家教育部门的监管,而新的门槛可能完全在高校自身的掌控之中.那么,高校会选择什么样的门槛作为选择学生的标准呢?能否做到考试制度一样的公平?在考试制度下,招生丑闻尚且不断;考试一旦取消,高校马上就能“洁身自好”?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不现实的,唯有在现行的基础上改革,以期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和正义.

优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合适的选择

“取消”过于刺激,社会比较倾向于“改革”.改革研究生招考制度,使大学招生和研究生招生更科学,关键是能够选拔出有创造力的人才,更能体现实质的正义.

要减少这种僵化的全国统考的弊端,首先高校必须拥有自主权.与本科阶段通才教育目的不一样,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和研究所为了学术科研梯队建设而选拔一批优秀的本科生继续深造,因此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应该是由研究单位根据自身需要确立招生人数和招生标准的.

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其院系有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其吸引力也源自于此.自主命题的入学考试是高校借以保持和发展自身学术优势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教师有兴趣通过自主命题的考试为他所擅长的领域延揽人才,另一方面,有志于从事某学科或专业研究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选择报考学校、专业和导师来实现自己的志向.

其次,研究生招生的考试内容必须改进.作为选拔高级人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重点理应放在考生专业知识的考察上,应当调整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可以减少一门基础课,增加一门专业课.目前的考试形势下,由于学科基础知识和记忆能力已有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来衡量,专业课命题应该取消那些死记硬背的所谓客观题型,并废除让阅卷教师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答案评分的做法.在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的标准化和论述题答案的标准化,不但影响了学术人才的选拔,还严重地威胁着本科教学,事实上已经把本科教育变成了“高中后”教育.而且对于统考科目试题的难易程度,也应当有一个恰当的调整.要改变目前考研很大一部分是考政治和英语,专业课形同虚设的局面,必须降低统考科目的试题难度,与专业课试题难易程度保持一致,达到真正测验考生基础科目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

再者,减少对考试分数线的限制,增加导师的灵活性,也是选拔人才的需要.

对于招生单位来说,能否录取到真正具有培养潜力的考生一方面在于是否有足够的上线生源进行挑选,另一方面在于那些专业素质好、具有创新潜力和培养前途的考生能否上线.这就需要大幅降低每年的全国最低录取控制线,增加上线考生的相对比例,让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考生,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足够的专业知识深度,但公共课成绩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斜的学生,拥有更多机会.

而公共课的分数线更应该根据不同专业来划分,例如国际私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外国历史、外国哲学、外国文学等涉外科目和计算机等发展速度快的理工农医专业规定一个较高的外语分数线,数理类专业规定一个较高的逻辑分数线,艺术、体育、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规定一个较低的外语分数线,艺术、文学、体育规定一个较低的逻辑分数线.让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能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来学习外语,真正达到学术应用水平.

最后,要预防复试中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必须加强监督机制,提高导师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