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基督信仰调查

点赞:5121 浏览:194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每周四的晚六点半,在海淀区的一个基督教堂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面孔,他们大多是这个大学生团契的成员,来自北京各个高校不同专业,有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博士生.

还不到正式开始时间,唱诗班的六个同学,已在练习将要领唱的赞美诗,悦耳的旋律渐渐在教堂回荡.先到的成员会小声交谈,其中团契中带领大家学习的“老师”,―直都有学生上前请教问题.

这些大学生宗教信仰群体正在受到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课题调查组针对北京地区高校学生的基督教信仰状况展开调查,这项调查也受到国家统战部的高度重视.调查项目的负责人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基督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慧林教授,调查涉及北京37所高校.在12404份有效问卷中有437份问卷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即有3.52%的基督信仰者.

这一结果,比1998年的调查结果有明显的下降,但与2001年相比出入不大.该课题组总结:大学生基督徒的人数近十年来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增长,这与中国基督徒人数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恢复性增长之后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相一致.

“功利”的信仰

大学生基督信仰调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很多熟悉的面孔因为新学期的到来,开始多起来,教堂内早已聚满了北京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这只是我们一个团契,人还不算多,周日做札拜时,学生占很大一部分”,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吕丽娟说.

对于一些第一次参加的成员,老成员显得很友好,只要你不拒绝,他们会主动和你交流.周立是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专业的大四学生,大一时曾在校园遇到传教的基督徒,“那时不信,太虚了,后来遇到了一些事,就逐渐改变了想法,通过耶稣基督可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大三上学期,周立便有了创业的想法,“我做过BtoC(电子商务模式的一种,以网络零售业为主)、做过通信搜索引擎,反正很多,结果输得很惨.”除了几年的积蓄都付之东流外,周立最伤心的是“还拖了朋友下水”.

周立不否认自己的信仰带有某种需要,“我并不认为自己虔诚,至今还没经受洗礼.”说起大三最难的那门专业课,周立把没有挂科的理由归结为向上帝祷告的缘故.

在大学生信仰基督原因中,调查结果显示有9.7%的大学生基督徒选择“希望上帝实现自己的愿望”.参与调查的学生孙鹤龄说,在书面调查中,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追求精神价值去信仰基督”,而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带有功利性需求.课题组的指导老师陈奇佳也指出.一些在生活、学习及其他问题中遇到困难的大学生,为了某种需求而信仰基督的情况不少.

在信仰基督前,周立曾把“逃课”看作家常便饭,“我也不想逃,可是逃习惯了,很难改.”对他来说,从江西的一个偏远县城考到北京也算不易,“但现在不逃了,那样会有罪恶感.偶尔逃了,就赶紧做祷告.”

周立用“茫然的羊羔”形容自己毕业后的打算,今年暑检测接到华为公司招聘实习生的邀请函,“我想学完法学再去,但不知那时希望如何.”周立学的是通信和法学双学位,他一直不愿面对毕业后找工作的残酷.但随后他又面露笑意“其实也没什么,现在年轻,还有奋斗的机会,又有主在为自己祈祷.”

“他一开始信基督,我们甚至都鄙视他,大家都是无神论者.”周立的室友吕文杰说,“大三时,他每天起来很早读《圣经》,我们都以为他走火入魔了.”祁小天说,那段时间周立因创业失败压力确实很大.

祁小天说周立现在人开朗了,话也多了,“就是不敢问他关于《圣缈、基督的这类东西,哎呀,太能说了.”

对很多大学生基督徒来说,信仰后会给自身带来很大改变,时常会忍不住和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收获”,而非信徒对此却很排斥.“我觉得他们像传教,太能说了,一个问题说上好半天,”一位第一次参加团契的女孩说.

“一听到他们讲那些神啊、主啊的东西,我就烦,加上再说点他自己信基督后这好那好,跟传教有啥区别,”祁小天有些激动.

很多新成员都是由同学带来的,祁小天也不例外:“我可不相信,太玄乎了,不过周立的变化让我多少有点触动.”他一直坐在教堂的最后,默默看着这些同龄人.

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途径,通过“亲戚、同学、朋友或其他人的介绍”的比例为25.3%,居最高.

“我是在一个星期前才决定信仰耶稣基督的,因为它让我找到了真爱.”王斌拉起女友的手.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学同学带他来参加这个团契,认识了现在的女友.

“对基督,我还没有太多的思考,也没有特别的想法和理解.”王斌说.信仰基督对王斌而言,或许只是爱情的桥梁.

“有好几对情侣,都是在这里从相识到相恋,哎,怎么我就没遇到.”周立开玩笑道.

家庭影响

教堂的最后,一位牵着六岁左右小女孩的中年妇女格外引人注意,从活动正式开始前的半小时,她一直面容焦急,不停地向门口张望.

“我在等女儿呢,她还没来.哎.”她边说边看表,女儿今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前天才到学校报到,这位老家是河南、在北京经商多年的母亲,听说这里有个大学生团契后,迫切想让女儿过来参加.“从我奶奶那代起,整个家族都信,现在到我女儿,我很希望她们也信.”

李珊珊出生在浙江温州一个基督教家庭,她是传媒大学的大三学生.李珊珊说,除她这代之外,家族四代以上都是基督信仰者.记忆里,从小母亲就经常带她去教堂.“上大学前,都是母亲逼着去教堂,并且通常是礼拜快结束了才匆匆赶到”,虽然去了无数次教堂,“我还是不愿去信,觉得不真实.”


直到大一,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改变了李珊珊的生活:姑父突然脑血管破裂去世.“这之前,我没有经历过任何亲人的离世,我知道死亡每天在发生,但从没想到死亡离我那么近.”姑父的离去让李珊珊“感觉自己缺失了安全感”.

这样的担心一直持续了近半年时间,李珊珊开始想一些有关人生、信仰的问题.为此,她看了很多有关基督教的书籍.她开始不停地追问,“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有这些事,人为什么存在,世界为什么按这样的规律运行,灵魂跟肉体是怎样的,人的思维是怎样的,人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物质能产生思维或是精神的东西.”

各种问题每天困扰着李珊珊,她无法专注于学业,“我又开始看更多哲学的书籍,去找寻答案,但找不到.”

李珊珊为此还去心理咨询过,医生的答案是一种思维上的强迫症,就是爱钻牛角尖,主要是缺乏安全感和过于追求完美造成的.“那样的状态真的非常痛苦.”

就在深感无望的时候,她作了一次祷告,祈求上帝.“我也觉得很神奇,祷告做完后,一些心底的压抑开始慢慢缓解.”

“我开始意识到骄傲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甚至觉得很可笑,现在我有一颗谦卑和感恩的心.”李珊珊认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开始发生变化.

“珊珊很善良,我们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都很乐意和她说,她很爱帮助人.”同学杜明娟说,李珊珊和其他信仰基督的同学不太一样,她经常会从很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信仰,“我们是党员,不信这个,但还是喜欢听她讲一些《圣经》的故事.”

在这个群体里,有不少家庭信教背景的年轻人,冯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大四学生,父母都是牧师.“我从小就信,”冯莹认为自己的信仰选择是理所当然的事.

余小雅也是从小就信基督,“我:喜欢教堂,它给人的感觉很神圣,从小母亲就带着我去教堂.”

课题组调查显示有16.8%的大学生基督徒选择“家庭影响,从小就信仰基督教”.而在问及“您的家庭的信仰背景是什么”时,44.7%的大学生基督徒回答“信教家庭”.

团契的活动结束了,而那位母亲却是一副愁容,大女儿没来,她只好牵着小女儿的手向教堂门口走去.

精神探求

每周日的礼拜,在海淀区一个可以容纳千人的礼堂聚集着北京各个高校的学生.教会是一位朝鲜族牧师创办,一开始主要针对朝鲜族大学生和韩国留学生,后来这些学生经常会把自己的汉族同学带过来,时间长了,汉族学生越来越多,李牧师就又建立了一个汉族团契.

在小组交流时,一位戴黑框眼镜的男孩在这个群体里略显另类,他一直紧闭双眼、低着头,时不时发出轻微的笑声.他叫曾雨田,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

“他每次唱歌,最有,很大的嗓门,很兴奋,”坐在他身旁的一位女孩小声说.

“我以前信佛,现在改信基督,”曾雨田说,这个过程花了四年时间.他说自己不爱听这些所谓的交流,“每个人的信仰方式和理由都不同,你说出来别人未必能接受.”

一年前父亲的离逝,对曾雨田来说恍如晴天霹雳,“他是胃癌晚期,这是谁都掌控不了的.”

父亲的离开让曾雨田除了难过,就是迷范“我想不明白父亲的生命在这个现实世界意味着什么,他辛辛苦苦把我养大,让我上大学,而自己等”曾雨田不愿再说下去,但“活着是为了什么”的追问却让他最后信了基督.

而裴丽把信仰基督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裴丽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大四学生,现在是专门负责接待新人的干部之一.

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令人难忘:“那段时间的报纸、电视,网络,天天都是地震新闻,一看到这些,就忍不住落泪.真的无法控制情绪.”

“除了捐钱也无能为力”,裴丽说那段时间的心情一直都不好.很压抑,但又找不到排解的出口,“室友就希望我同她一起去教堂”,以前裴丽都会拒绝,而那天没有.

“他们在做祷告时,都泪流满面.小时候就听说教堂里的歌声是最美最动听的,而我第一次听到时,却哭得一塌糊涂.所有的一切无不与地震有关.”

“当大家都在为地震中的受难者祷告时,是一种震撼.”装丽说就在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人的力量如此渺小,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也在为自己寻求依托.”

如裴丽一样,一些大学生基督徒认为,基督“为个人提供得救的福音和生命的意义”,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因索在精神层面占主要.其中受到大学生基督徒普遍认同的前四项是:“受到启示”占13.2%“深受基督精神的感动”占13.1%,“希望灵魂获得救赎”占12.5%“追求真理或探索宇宙人生真相”占10.0%.

望教者:一些问题没有想通

有一个徘徊在信与不信边缘的特殊群体被称为望教者.在调查中,一类被称作“知识型望教者”的群体,在大学生中占据很高比例.调查结果中,分别有24.6%和23.6%选择了对《圣经》文本、与基督教相关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学艺术作品感兴趣.

陈奇佳认为,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信仰时更加理性了,而“知识型望教者”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正常也很普遍.

“我喜欢看西方哲学史,从中了解到很多关于基督的文化,后来也去看《圣经》,”王鹏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物理专业的研二学生,现在参加的这个校园团契,是通过大学好友的介绍.

王鹏手中拿着一本中英文翻译的大版本《圣经》,他习惯用同样的语言和新来的同学交流:“来这个团契已5个多月了,目前我还没有正式信它,因为还有很多问题没想明白.”

“整天待在物理实验室搞研究,和其他人、事接触的机会太少了,通过这个集体能接触到不同专业的朋友,大家在一起都能互相学习.”王鹏性格内向,来到这个群体后变得愿意主动和人交流了.

五个月来,让王鹏一直想不明白的,除了信仰者每天祷告时所崇尚的“主”之外,更多的是造物者与被造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生死.王鹏说最近一直在看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他希望自己理性地认识基督.“在一些问题没有想通之前,自己还是无神论、无信仰者.”

对王鹏来说,接触基督让他对西方哲学以及文化史能了解更多,“看这么多书,再去思考一些问题,令自己在枯燥的研究之外找到了更为有趣的知识.”

五个月的相处,王鹏和这个团契的所有成员都不再陌生,不时会有一些

活泼的女孩子过来和他打招呼,“大帅哥,好久不见,”一阵爽朗的笑声从一角传来,王鹏有些脸红.

“除了每周四晚的大学生团契活动之外,还经常组织出游、交流会等活动,说实话,挺开心的,每天面对枯燥的实验室生活,通过这种交流让自己更充实.”但王鹏不停重复自己还是非信徒,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用眼睛去看、大脑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