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竞考工勤岗位“大材小用”?

点赞:3911 浏览:109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据《东南早报》2005年3月9日报道,在厦门市工商局招考15名劳动合同制工人的考试现场,除846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报考者外,还有3名硕士研究生手持准考证走进了考场,从而成为了厦门市有史以来竞争考试当工人的最高学历者.如何看待这一即使在全国也实属罕见的就业现象?是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所致,还是求职者择业观念的转变使然?是我国人才高消费的又一例证,还是人才市场未来发展的必然现象?值得引起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思考.

生竞考工勤岗位“大材小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环境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就表象层次看,上述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从报道中获知,三位研究生的报考动机各不相同,环境科学专业的女研究生,是因为所学专业的择业空间狭窄而“珍惜这次机会”;法学专业的研究生的报考动机是“先就业、后择业”;而第三位研究生的报考理由则是“喜欢工商局的工作岗位”.无论三位研究生表达的报考动机是否真实可信,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包括三位研究生在内的849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报考者,都是由于招考单位是“厦门市工商局”这一特定对象而作出的选择.尽管竞考的职位是不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机关工勤岗位”,但与该岗位所在单位(工商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工资待遇相比,以放弃国家干部身份为代价而获取现实的特定利益是值得的,何况在“先就业、后择业”的预期效应驱动下,还有机会通过报考公务员而重新获取国家干部身份.试想,如果招考单位不是“厦门市工商局”这一高含金量的“好单位”,而是档案局、气象局之类的“清水衙门”,会出现849名大专以上学历者竞争考试当工人的火爆场面吗?


就深层次原因而言,研究生竞考工勤岗位现象的产生又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导致高层次求职者屈就低层次工作岗位的首要原因.统计数字显示,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26.9%的速度递增,1998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为7.2万人,而去年仅硕士研究生招生就达27万多人.研究生扩招缓解了本科生就业压力,也导致研究生就业竞争加剧,今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将超过20万,创历史最高点.其次,择业观念的转变是上述现象产生的又一动因.据中国人才2005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整体来说,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务实,30%的求职者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在有前途的行业里谋职.这表明近年来研究生、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更看重岗位和单位,对是工人还是干部这种“身份”的概念已趋向淡化.再次,求职意向单一与岗位需求多元化的矛盾,正在成为近年来研究生就业遭遇“寒流”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求职意向看,毕业研究生以东南沿海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及教学科研等“吃皇粮”单位为主,就业选择取向单一.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加之多年来“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就业心理,使研究生就业培训、信息提供及就业指导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业市场上出现研究生竞争不过本科生甚至专科生的现象,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含研究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含研究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就本案例而言,出现包括三位研究生在内的849名大专以上学历者竞考工勤岗位现象,正是这种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的一种典型体现.虽然我们不否认研究生放弃国家干部身份,竞考工勤岗位,反映了就业观念更新的积极意义,也不否认“随着形势的发展要求,机关工勤岗位需要更高技能的勤务保障人才”的说法,但在高等教育远未普及的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毕业争当工人的现象是难以令人鼓舞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不可能构成我国人才市场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和各项改革措施的到位,这一眼下颇具新闻价值的现象必将成为历史.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研究生竞考工勤岗位确实是“大材小用”.(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