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云南大旱灾

点赞:7401 浏览:316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861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造成全球无夏之年,云南因此大旱.全球性气候危机是周期性的吗

嘉庆二十年一二十二年(1815~1817年)云南地区发生大面积灾荒,当时云南县级行政区划约88个,1816年有灾情记录的有28个,到1817年有灾情记录的达29个,考虑到前现代时期,灾荒记载文献的不充分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罕有文字记载等原因,可以说,嘉庆大灾荒是云南近代有记载的规模最大、最严重的一次饥荒.

如今重新回顾这次近200年前的饥荒除了今天令人揪心的西南干旱问题所引发的联想之外,还因为这次饥荒是在全球性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与西方所说的“无夏之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学术界的基本共识,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太阳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发生偏移,太阳磁场活动不活跃等因素,造成了全球气候突变和各种灾难性气候,比如夏季气温骤降,持续性降雨或者连续干旱、春夏降雪降霜等罕见气象,直接导致北半球粮荒.

据保守估计1816年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4~0.7℃,也有人估计是1~2.5℃.在我国,坦博拉火山爆发造成了嘉道年间成了600年来最寒冷的一段时间,并且持续了60年.从政治和经济情况来看,清朝正是在嘉道之间开始步入衰落,这段时间也是灾荒的多发期,灾荒必然导致民变,因为气候波动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而资源短缺则导致人类冲突.也许气候变迁与王朝强弱之间确实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云南三年饥荒

根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系杨煜达教授等人的研究,嘉庆二十年(1815年)就出现了饥荒的迹象.据方志记载,在滇中的昆阳、楚雄、镇南(今楚雄州南华县)、大姚等地,滇西的大理、云州(今临沧市云县)、腾越、龙陵等地,滇东的露益州(今属曲靖市麒麟区)受灾并出现了饥荒.根据昆明诗人刘大绅、李于阳等人的记载,昆明亦有受灾情况.

据道光《大姚县志》卷4《祥异》记载,1815年大姚:“大饥,斗米三两,饥者食草根树皮土粉.”对于受何种灾,方志多语焉不详,仅有楚雄、昆阳记为雨雹.昆明据刘大绅《久雨》诗:“春风不遣湿云散,淫雨连绵及夏半.大麦小麦芽潜生,戎豆连萁作泥烂.”,说明受灾原因是春夏雨多.李于阳《淫雨》诗自注:“本年七月连旬苦雨”则说秋雨亦多.

1816年,出现了大范围的饥荒.滇中的昆明、宜良、安宁、昆阳、嵩明、禄劝、易门、楚雄、姚州(今姚安)、大姚、定远(今牟定)等地;滇西的大理、浪穹(今洱源)、邓川州(今属洱源)、云南(今祥云)、蒙化(今巍山)、云龙、云州(今云县)、龙陵等地;滇西北的丽江、鹤庆、剑川、永北厅(今永胜)等地;滇东的曲靖、露益州、寻甸等地同时出现饥荒,滇南的弥勒、他郎厅(今墨江)也粮食匮乏.

各地都发生了云南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吃“观音土”的现象.据嘉庆《楚雄县志》卷1《祥异》记载,1816年楚雄“斗米一千八百文,民有食堇土者,多由之死”.光绪《姚州志志余补录》记载,姚州“州西观音箐有黄土,细腻如豆面,民称观音面,争取食之.土性重滞不化,有胀死者”.

饥荒造成民不聊生的社会悲剧,邓川“是岁大饥,路死枕籍”.定远“斗米银三两,穷民求食不得,有毙与路者,甚有以草根泥土充饥而死”.有些饥民被迫卖儿卖女以求活命,如李于阳《卖儿叹》:“三百钱写一升粟,一升粟饱三日腹.穷民赤手钱何来,携男提女街头卖.明知卖儿难救饥,忍被鬼伯同时录.得钱聊缓须臾饿.到口饔飨即儿肉.”甚至有弃婴于野和者,昆明的刘大绅《和占亭苦饥吟》:“儿饥知有母,母饥知有水,负儿如负石,一夕沉沉向湖底.”

嘉庆云南大旱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饥荒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817年春天,随着小春蚕豆等作物的成熟,饥荒在部分地区一度缓解.如昆明据刘大绅《蚕豆哥》:“麦不熟,饥民哭.南北山头土可粥,争先锄取倾筐归.下咽死生未敢卜,皇天不忍民无辜.青青豆实珍于珠,养蚕时候再三摘,使汝中餍兼外腴.”

滇西的蒙化:“二十二年丁丑春,大饥.民食豆叶皆尽.清明后天雨,豆复花,一树实百余,民赖以活.”但到秋天发生饥荒的地区仍有昆明、宜良、嵩明、楚雄、大姚、禄劝、琅井、广通等地;滇西的大理、浪穹、邓川、顺宁、永昌、腾越、龙陵、云龙、宾川等地;滇西北的维西、鹤庆、丽江、剑川、永北和滇东的曲靖、落益、马龙等地.另外,滇南的弥勒、他郎还有灾情.不过1817年的灾情较上一年有所减轻,到1818年,除了个别地区以外,不再见到饥荒的记录,持续三年的大饥荒至此基本结束.

夏季低温

云南具有“水灾一线,旱灾一片”的特点,过去多将嘉庆大饥荒归为大旱灾.旱灾对云南影响最大,如果雨季不下雨,无法插秧,就没有收成.但是在云南巡抚的奏章中各月的降雨都很正常.

既然水旱都不是此次大饥荒的主要原因,那是什么造成了饥荒,楚雄的镇南州方志中记载:“嘉庆二十年秋八月,北风伤稻,岁大饥.”腾越:“嘉庆二十年,田禾风瘪.”龙陵:“嘉庆二十年,禾苗风瘪.”所谓的“禾苗风瘪”是低温冷害造成的稻谷空秕的通常说法.

到1816年,对夏秋低温风害的记载更多.滇西北的剑川;“七月雨雪,秋不熟.”滇西的蒙化:“二十一年丙子秋,连月雨,大雾三日有冰,田禾尽坏.冬大饥.”滇中的姚州:“风秕无收,斗米数千钱,民饿死者甚众.”盐丰:“风秕无收,米升千钱,死者甚众.”1817年方志中继续有夏秋低温的记载:剑川州:饥,疫,六月落霜.弥勒县:八月飞霜,五谷不熟浪穹:“二十二年丁丑夏,雨雪.”据云南巡抚李尧栋奏:“九月中旬曲靖府属之马龙州北风忽起,天气阴寒.又丽江府属之鹤庆州及维西厅寒雨连朝,严霜叠降.”可见“夏雨雪”和“六月飞霜”对气温造成很大的影响,夏秋确实是异常的低温.

昆明诗人李于阳在1817年的诗《米贵行》中写道;“瑟瑟酸风冷逼体,携筐入市籴升米.升米价增三十钱,今日迥非昨日比.去岁八月看年丰,忽然天气寒如冬.多稼连云尽枯槁,家家蹙额忧飨饔.自春人夏米大贵,一人腹饱三人费.长官施粥还开仓,百姓犹倾卖儿泪.插秧祷雨尤欢声,方道今岁民聊生.岂识寒威复栗冽,谷精蚀尽余空茎.去岁无收今岁补,今岁十成不获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连年的低温害稻的情景.

云南由于处于低纬高原,形成了夏不热冬不冷的气候,稻谷(水稻和陆稻)是云南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而稻谷在生长期所需要的高温就和这种气候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如果云南的夏季和初秋低温即所谓的“八月低温”,就会造成仅次于旱灾的第二大农业灾害.昆明农业气象试验站对水稻冷害的研究表明,在昆明地区,水稻正常的空秕率在20%左右,而空秕率的变化,与8月气温有密切的负相关.嘉庆时云南山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荞麦.荞麦对温度也有相当的要求.据杨煜达等人的研究,在1816年,昆明8月的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气温低2.5~3℃,水稻的收成可能不到平时的3成,某些地方的可能降温幅度还将超过昆明.

无夏之年

1816年的低温不仅限于云南,美国东北部、加拿大的海滨诸省、纽芬兰和西欧都有影响.在西方,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在民间的记忆里被称为“冻死人的1816年”.

一般来说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的晚春和夏季相对平稳,平均气温在20~25℃之间,夏季下雪极其罕见.1816年5月,忽然天降霜冻,多数庄稼都冻死了.到了6月,加拿大东部和新英格兰下了两场大雪.在6月的魁北克,大雪覆盖.大多数夏季生长的庄稼的细胞壁非常薄弱,轻微的霜冻就会致使其破裂而死.夏季如冬季般的气候造成北美洲大部分地区的人们营养不良、饥饿、瘟疫和死亡率上升.

到了7月和8月,即使是非常靠南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湖泊和河流里也结了冰.快速的戏剧性气候变化经常出现,从正常的夏季气温35℃常常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变成接近零度.即使天气如此恶劣,新英格兰州南部的农民还是设法挽救了一些庄稼,但是玉米和谷物的急速上涨.以燕麦为例,1815年每蒲式耳是12美元,1816年上涨到92美元,涨幅达8倍.对于主要依赖马车交通的经济模式来说,燕麦是必需品.这些地区农业歉收之后,在19世纪交通不便的形势下,根本不可能大规模进口粮食.在随之而来的冬季,温度下降到零下32℃,上纽约港结了厚厚的冰层,马拉雪橇可以轻松地穿越巴特米尔克海峡从布鲁克林直达附近的总督岛.

当时的欧洲正值拿破仑战争刚刚结束,军队大量复员,人们饱受失业与食物短缺之苦.恶劣的气候令形势雪上加霜.暴风雨、罕见的降水导致欧洲许多河流泛滥成灾,英国也深受洪涝灾害所苦.爱尔兰在1816~1819年爆发了斑疹伤寒传染病,导致大约10万人死亡.英国的BBC在其节目中利用瑞士的档案资料推测,1816年的死亡率是之前平均年份的一倍,也就是说整个欧洲因此死了20万人.

在亚洲的印度,1816年季风延迟,夏季阴雨连绵,加重了霍乱的传播,瘟疫从恒河流域的班加罗尔一直蔓延到莫斯科.

在美国,饥荒促使农民们往西迁徙,成千上万的家庭被迫离开家园去西北部寻找更加适合的气候,寻找更肥沃的土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改变了美国的农业结构,产粮区从东部转移到了西部.西进运动促进了纽约州西部、中部和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


从1816年开始,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在英国和法国发生了,谷仓被抢劫.最严重的发生在瑞士,极度的饥荒令国家进入角机状态.欧洲的历史学家叙述说,“蜂群一般的乞丐”堵塞了道路,向过路人哀求.1817年,一位经过勃艮第的旅行者的叙述很有代表性:“乞丐本来已经很多,现在数量猛增;每到一站都有成群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聚集在马车周围.”另一位从不列颠群岛来到勃艮第的旅行者补充说,这里的乞丐数量虽大,“但绝对没有在爱尔兰包围旅行者的人数那么多”.在瑞士,目击者说,大批乞丐挤满了道路,像一支军队一样.他们的目光充满绝望.用一位编年史学家的话说:“他们的面颊上泛着死者的苍白.”

坦博拉火山与太阳活动

1816年被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称为“无夏之年”,这段自然生态崩溃的一年很难被人类忘记.但是北半球的极端低温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当时的人们觉得非常神秘,即使到了今天,科学家也没有彻底揭开谜底.

一般学者认为1816年,太阳磁场活动不活跃,用科学术语说就是处于道尔顿极小期.这段磁场不活跃期从1795年一直持续到1820年,这段时期,寒冷的天气在北欧蔓延.在此之前的蒙德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续70年的连续低温.所谓的蒙德极小期是指1645年到1715年,太阳黑子显著减少的这一段时期.这一结论是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发现并提出的.在蒙德极小期时,欧洲的天气比平常冷得多,伦敦人可以在冬天结冰的泰晤士河上举办各种活动.

蒙德极小期夹在更加寒冷的时期,被成为小冰期的中间,从1450年连续到1850年的寒冷期被称为小冰期.在这段时期内,欧洲许多地区的冰川扩大,温暖的夏天消失了,河流、港口和运河都冻结了.第二个因素是在道尔顿极小期,太阳偏离了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这种情况每178~180年就出现一次.但是造成1816年寒冷现象的更直接原因是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

1815年4月5日,沉睡了5000年的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岩浆喷薄而出,气势汹汹.5天之后,也就是1815年4月10日晚7时左右,坦博拉火山再次瀑发,随后断断续续持续百余天.有史料称,这是坦博拉火山近两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喷发,也是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伤亡程度最为惨重的一次火山灾难,遇难人数总计11.7万.

坦博拉火山喷发时,三根火柱直冲云霄.气流卷起的石块和灰尘,瞬间遮住骄阳.烟雾消散之后,坦博拉火山山顶好似被割除了头颅,高度从4100米降至2850米.火山喷发引发的巨大响声,在2500公里以外的印尼人都能听到.熔岩和石块向山麓低平处蔓延,很快将整个松巴哇岛吞噬.

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火山喷发,达到了7级,最著名的1883年的喀拉喀托喷发只不过是6级.有资料显示,坦博拉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气圈中形成一个层面,它“一手遮天”,将太阳释放给整个地球的光和热给挡在了外面.在此之前还有两次火山爆发,分别发生在1812年的海地区和1814年的菲律宾.

随后的很长时间内,天气极度潮湿,降雪中夹杂着红、蓝和棕色的尘土.火山爆发后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巨量硫酸气体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层气流推动下,悬浮颗粒、火山灰、尘土开始弥漫到全球各地,遮天蔽日长达几个月之久,全球性气候出现异常.坦博拉火山爆发后匈牙利下起了褐色雪,意大利的天空中也飘起了淡红色的雪花,这都是火山灰进入大气层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层火山灰遮蔽了太阳光,导致了北半球夏季低温.

道光萧条

1816年粮食歉收后,从不列颠群岛到欧洲大陆,从美国到加拿大,到处满目疮痍,社会秩序几乎崩溃.历史学家称这是“西方世界最糟糕的一次生存危机”.在中国“无夏之年”的影响也不仅仅是云南大饥荒.

据嘉庆二十一(1816年)年九月二十日的上谕,朝廷对吉林将军富俊等奏报双城堡(今黑龙江双城市)屯田因被霜灾而致屯丁逃跑的事件进行了批示,批示中虽未明确说明霜灾发生的具体日期,但肯定对农作物影响极大才导致屯丁无法生活而逃亡.在十一月十一日的上谕中,提到了金州(今辽宁金县)的旗人风灾歉收.后来的上谕中又提到了嘉庆二十一年晋北的岚县、静乐等地被霜,秋禾欠薄.

在我国东部的广大地区,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极端低温事件,如在台湾,嘉庆二十年,新竹、苗栗皆“十二月雨雪,冰坚寸余.”嘉庆二十一年彰化“冬十二月有冰”.嘉庆二十二年在江西彭泽县:“六月下旬北风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见雪,木棉多冻伤.”湖口县;“六月低,天暴寒人”星子县:“七月初旬大风雨,寒甚,有衣裘附火者”.在安徽东流,“七月二日雨雪,平地寸许”.看来1816年夏季低温并不仅仅局限在云南一隅,而是影响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只不过在东部地区未造成大范围的灾害,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已.

当代著名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与分析专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Maddison),经过研究发现,1700年时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相等,而在1700~1820年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4倍于欧洲.然后,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一直在下降,并成为世界六大经济体中唯一出现人均GDP下降的地区.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吴承明把19世纪上叶的市场衰退,称“道光萧条”,这次萧条是在清国势已衰,农业生产不景气,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发生的.由此而言,1820年确实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生大转折的起点.而其标志性的起点也许就是气候灾难造成的云南大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