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

点赞:10034 浏览:436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摇滚之所以能在青年一代中迅速传播开来除了摇滚乐中所要表达和追求的东西符合当时时代的心理脉搏外,还于与青少年特殊心理特征有关.青少年的这些特征都为摇滚乐的传播留下了心理空间.

关 键 词摇滚乐传播青少年心理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PsychologicalAnalysisontheSpreadofRockandRoll

CuiQian

(DezhouCollege,Dezhou253023)

AbstractFromapsychologicalpointofview,thereasonswhytherockintheyoungergenerationispopulararethepursuitofthingstherockandrollexpressesbeinginlinewiththepsychologicalpulseofthetimes,andthe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youngpeople.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youngpeopleofrockleftapsychologicalspaceforthespread.

Keywordsrockdisseminationofadolescentmental

摇滚乐发源于美国,以黑人音乐、蓝调为基础.开始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富有的音乐节奏,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如果说50年代的摇滚乐还是把眼光停驻在小汽车、姑娘、爱情、逃学之类反映青春骚动的主题之上,那么60年代则使摇滚开始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意识.等(摇滚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一宣泄青春期过剩精力的方法,而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思考和表达的途径.①当这种以“思考和表达”著称的音乐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后,不仅出现了象崔健、郑均等这样摇滚乐手,还出现了“黑豹”、“超载”等摇滚乐队.连主流人士也给于了很高的评价,如美学家高尔泰就曾形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判断: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惟一可以启蒙的文化形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摇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来吸引那些为它痴狂的青少年呢?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它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宏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时代的心理脉搏

1986年5月9日、10日夜,北京工体“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挽着一高一低的裤脚登上舞台,吼出了那首标志着中国摇滚诞生的《一无所有》.从此,摇滚乐开始在中国落地、发芽.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人民刚从浩劫的政治阴影之中摆脱出来,经历着一个文化复兴与反思的过程.这时引入的摇滚乐也和其他新兴的文艺类型一样成为解放被压抑的人性、唤醒人们生活热情的有力助手.而摇滚乐的反叛精神恰恰切合了当时的青年一代反思历史、批判腐朽传统的心理需要.②可谓是当时中国的气候为摇滚的进入和传播提供了土壤,而摇滚自身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符合了当时中国一代青年人的心理脉搏.

二、微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

1.青春期偶像崇拜心理的必然选择

偶像崇拜也许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渡性行为,它是青少年在自我否定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助于青少年投射自我及自我价值以及重新建构自我.③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人们之所以崇拜偶像,是因为人们相信偶像的真实性.④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行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象偶像这类较远的人.⑤而摇滚所表达的那种和伟大、叛逆和反抗正好表达了青少年的心声,青年人也在那些摇滚斗士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所追随的自由和叛逆.摇滚满足了青年的心理需求,摇滚歌手成了青年心理表达的代言人.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追逐和模仿的榜样,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偶像,摇滚乐也就自然而然在青年人中传播开来.

2.摇滚乐满足了青少年追求自由、渴望真实的内心表达

青少年在走入一个由成人构成并掌握话语权的社会以后,他们的言行往往会显得另类,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管教和制约.这时的青少年就会在内心产生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儿的观点:青春期(12―20岁)的发展,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等男女青年共同的一点是要和父母逐渐疏离,并尝试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⑥而“对多数人来说,摇滚乐出现在阶级、时代、文化斗争的一个特殊交点上,这个事实已然使它在大众文化产品中成为一个重要角色,成为一种受压迫者求解放的工具.”⑦从这点上说,青年难怪在表现出愤怒、反抗父母和社会时,选择一种宣泄型的摇滚乐.另一方面,作为刚刚走入社会的青少年,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和同龄人的“拟态环境”中,对社会复杂程度的认知还不够深刻.他们长期养成的眼见为实的习惯,在步入社会那一刻受到挑战,对周围事物的真检测辨别能力较弱,当遇到挫折时感觉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虚幻和难以相信.因此,有一种渴望简单、真实的生活环境愿望.这些都在摇滚中找到了表达.正如摇滚了二十多年的崔建所说:“摇滚这种音乐形式很宽容,各种情绪都能表达,它需要的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创作”.二者心有灵犀,自然也就为摇滚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找到了默契.

3.摇滚乐满足了青少年寻找刺激、宣泄积郁的心理需求

多数青少年长期生活在一种父母的“保护伞”之下,他们的生活很少受到来自社会和外界的刺激.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少量感觉输入的单调环境,会使人感到厌烦和痛苦,甚至导致人的活动的严重失调.国外心理学界就曾对人的这种需要――追求刺激的需要进行过实验.他们给大学生以相当可观的报酬,要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具体说,就是要求他们持续躺在帆布床上,除进餐和上厕所外,不做任何事,房间的灯是开着的,但他们被戴着半透明的护目镜,不能看到东西,室内还有装置,防止他们去触摸物体,或听到任何有规律的声音.起初,被试者尝试大睡特睡,但是这种无刺激的环境最终使他们难以忍受,仅两三天后,他们就决意逃脱这个单调的实验环境.⑧虽然这个实验有些极端,但还是反映了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精力旺盛、渴望新鲜和刺激.而单调的学校、家庭环境往往忽视了他们这方面的需要,认为只要给他们吃穿,满足他们的学习环境就是对他们好了.所以,青年们就会去自己寻找刺激,这时候,以刺耳、尖叫和身体扭曲为特点的摇滚表演方式自然就成为他们得到刺激和宣泄的最好方式.另外,来自学校的学习压力和父母过高的期待有时也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神经无限紧张,感到自己的能力和梦想之间有太多的差距,引起心里上的不平衡.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美好的心理平衡要靠工作、家庭、娱乐三者的和谐统一.但青年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还没有进入社会工作,在家庭中也属于“听命”状态.所以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娱乐活动之中.而在娱乐活动中,由于摇滚是一种审美观效应最强的审美方式,加上摇滚又是一种集体的狂欢,容易诱发郁积心头、含混莫名的感情冲动,因此便很自然地成为青年们的最为理想的宣泄方式.⑨

4.摇滚乐为行走着的青年寻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多数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种摆脱家庭牢笼,独创一片天地的理想.他们反抗来自父母的说教,叛逆传统的社会规范.但是,多数青少年的这种理想只是一种心理冲动,他们毕竟还缺乏社会经验,缺乏生活技巧以及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有就注定了当他们跨出家门的那一刻,多数会遭遇失败.当他们的叛逆行为遭到来自成人社会的排斥后,他们的反抗会显得无力.在这时,他们多数会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出走、逃避,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反抗.而摇滚中的“行走者”无疑成了他们的出走路上的知音和陪伴者.比如崔健的《苦行僧》,窦唯的《艳阳天》等,他们有的是坚定而充满力量的走,有的却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其实,当青少年在外面遭遇挫折,感到无助的时候他们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家,是想回到自己温暖的家里,享受父母的爱.因此,摇滚作为对孤独、迷茫的流浪青年的回应,“回家”也就成了一个逃避的目的地.在歌中,他们尽情抒发着对家、对故乡的想念.张楚高喊着:“姐姐,我要回家,牵着我的手,我有些困啦”.这时,摇滚乐中所表达出的由叛逆到出走,由出走到挫折,再由挫折到回家,最后为处于青春期行走并试图逃避的年轻人找到了一个心灵上的归宿,于是多数青少年也就带着摇滚流浪、流浪,他们在撒播摇滚的种子的同时最终也在摇滚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5.摇滚乐唱出了青少年对爱情和性的心理渴望

青春期少年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和性意识的蒙胧.从生理角度上讲,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生理上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开始产生爱与被爱的期待,对之间也开始好奇起来.而中国传统的道德又使他们羞于直接表达和诉说.而摇滚乐,如郑均的《》在这方面却表现大胆而直白,满足了青少年的表达欲和好奇欲.其实,摇滚乐就其整体精神来说,一开始就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产物.但这种浪漫和并非一般流行歌曲中表现的那么呢喃和缠绵,而是更为简洁明快和,像火一样的热情号叫和呐喊,正是这些富有青春期式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富有的青少年的参与.这种心理需求上的满足,为摇滚在青少年当中的传播提供基础.

6.摇滚乐呐喊出了青少年渴望参与社会的心理意识

作为逐渐完成的社会人,青少年除了反叛、逃避以为,其实更多的是想早日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如1990年崔健为北京亚运会捐款100万的巡回义演,所到之处无不引起青年的轰动和狂热.摇滚歌手们并不乏自觉意识,许多摇滚歌手都共同认定政治是摇滚乐的起点.这种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政治热情来自青年人的本性,有其社会心理依据.青年问题专家指出:“青年阶段等从政治上看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在生命周期的这一阶段,青年人努力向成年过渡,不断增加对政治问题的了解,并逐步形成自己基本的社会和政治观念,其中有些观念终身不变.”⑩当这种青年时期的观念与实际生活进程相结合,便获得了非常具体的内涵.就象有的学者所说的“摇滚文化中最核心的叛逆精神在此则成为摇滚青年们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他们用摇滚的音乐形式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深刻的揭露与大胆的批判.”当青年们无法通过实际的参与来表达对社会改变时,他们便找到了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摇滚.

摇滚乐是一种青年人的音乐,它节奏简单、表现力强,特别是他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式,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紧密相关.由此看出,摇滚本身已经具有了青年人的特点,而传播心理学认为:“受传者的心理系统对传送来的信息要进行选择有它的生理原因,那就是,受传者对传送来的信息具有先天的选择机制.”所以,摇滚乐自身的演奏方式和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正好符合了青年人的在这一时期的心理选择机制,自然也就为青年人所接受,在青年人中传播开来了.

注释

1刘小山:《认识摇滚(下篇)》,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3年第3期.

2周宗伟:《中国摇滚乐与城市青少年文化》,载《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4姚计海、申继亮、张彩云:《中学生偶像崇拜与学业自我概念、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应用心理学》,2003年第1期,第22页.

5转引自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第1页.

6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32页.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7转引自:陆扬、王毅编选:《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10页.

8参见克雷奇等著:《心理学纲要》(下册),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80页.

9潘知常:《邂逅摇滚:当代文化工业的美学阐释之一》,载《益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10姚文放:《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1周宗伟:《中国摇滚乐与城市青少年文化》,载《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2林之达著:《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