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质教育理的

点赞:32529 浏览:1547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孙连清(1948-),男,湖南华容人,长江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 要:“成功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既是一项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一项素质教育理念的创新.“成功素质教育”对素质概念作了全新的界说,对成功的概念作了规律性的论述,并提出了“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新概念.

关 键 词:成功;素质;素质教育;成功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十余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整体说依然步履维艰任重道远”.在大学阶段,如何推行以及推行什么样的素质教育问题尚未形成共识,而新型的应试教育的干扰却已抬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素质教育理论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可行的全新素质教育模式,它受到了高教界的广泛重视,已有数十家大专院校、教科机构支持这一模式,有的学校还直接采用了提出者的许多提法.当然,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模式和理念,它只针对大学教育阶段而提出的,而且还是正在积极的实验之中.深入考察这个模式的理论构成、实践绩效及其社会反映,如果这一教育模式能取得预期的成功,同样会对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倾向进行理论创新和机制变革都会有参考价值.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模式,在理论上有以下创新:

第一,这个教育模式提出以“成功”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突破了我国素质教育没有形成严格的理论体系作指导的问题.“素质教育”作为概念,在我国教育辞书中是没有这个条目的,是一个典型的本土化的概念,在我国它是以应对“应试教育倾向”而作为一项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提出来的,主要是为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地发展.然而它并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比如在什么是素质、素质包含哪些内容的问题上,有的提法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列.在这里与知识、能力并列的素质,实际上指的是思想政治品质,或者是指人的品德;有的就把素质教育中的素质理解为是人文素质或者科技素质,甚至是才艺素质(诸为跳舞、唱歌、美工等等);有的则把素质的性质理解为“人的本质”,“人的特性”如“理性”,“创新”等等.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导致在实践中各个教育主体(学校或教师以及政府官员)可以根据自己对素质教育的不同理解而各行其是,其结果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素质教育的“成果”变成了可以“量化比较”的高考上“重点大学”的“上线率”的高低,可见没有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只凭某种政治号召的“素质教育”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有鉴于此,所以赵作斌教授在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概念时就首先提出“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这一专章,其中包括:素质和素质教育理论;成功和成功素质理论;成功素质教育观;成功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等4个子题从而构造成为一个完整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并以此作为办学实践的指导.

第二,这个教育模式有非常明确的确定性和目的性.所谓“确定性”就是说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不是“包医百病”的“万金油”可以对任何阶段和任何领域的教育活动都适用.它有特指的“定位”,主要是定位于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以“就业”为主要“出口导向”的大学阶段的教育.因此它当然有别于以“升学”为导向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当然这个模式的理论体系中许多内容诸如“因材施教”,“学生至上,教师为本”等教育理念以及某些教育实践的方式方法对基础教育仍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至于所谓“明确的目的性”,则指这一教育模式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成功人才”并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规律之一”,既然明确大学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成功人才”,那么大学阶段强调的素质的内含必然就是某种综合性的素质,推动毕业学生将来的事业能够走向成功的“成功素质”,就是说大学毕业生不仅要一般的“成才”而且要成为有用的“成功人才”.

第三,这个教育模式将其基本概念中的几个关 键 词(字)如素质、成功、素质教育,成功素质等的内涵都作为新的界说从而构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论概念――成功素质教育,并根据这个新概念的内涵设计了实现培养成功素质目标的系列方式方法的“实践体系”.从而构建成一个理论上逻辑严密和实践中方法有效的,使理论创新和创造性的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

这里再对“成功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理念的理论创新试作如下评析:

第一,对素质概念作了全新的界说.素质是研究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起点,也是人们从理论上和教育政策上区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素质”一词源出于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引入教育学领域后常为此词之定义颇多争议,对此赵教授运用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素质是影响并决定人的言行的内在因素,言行是素质的外在表现”,还认为素质是先天性和后天性的统一,是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是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统一.人的素质以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但人的素质的提高,后天起决定性作用.除先天素质外,素质不能“传递”,只能通过“潜移默化”和“训练内化”而养成.“内化”是素质养成的基本途径,是素质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论述表明,他对素质作了定义并予以分类.先天素质可以遗传,但不是主要的,而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关键在于后天的获得,而后天获得的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客观环境的影响,从而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培训即“训练内化”而生成.正因为如此,为了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既需要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更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对“素质”作了全新的科学的定义,就为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提出了制定原则和评价方法.

大学素质教育理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素质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第二,对成功的概念作出深入的规律性的论述.赵教授认为;成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成功是指实现既定目标,而狭义的成功是指作出了突出成就和贡献,为社会所认可,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既然成功要为社会所认可,成功的价值就具有相对性,也是可以比较的,而且是动态的,历史的,同时也是有规律性的.基于此赵教授进一步提出了要达到成功必须具备的三要素:首先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人的行为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行为主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的程度;其次是发展“机遇”.其实“机遇”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它又是相对的,问题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发现、寻找、抓住,甚至开发和创造出机遇来.以上两要素大体上是客观存在的,问题首先在于人们如何去认识和发现,这就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的难度了.第三要素是主观要素即“主体的成功素质”,成功素质是指成功者共有的素质,“在同一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下,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是成功素质的高低.”对于上述三要素赵教授称之为“成功要素定律”,而对于三要素间的关系则称之谓“成功素质决定律”.由于这三要素中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一般人们适应就不容易,更难对其改变.而“发展机遇”通常是短暂的,即使能够发现但也不易抓住,更不容易充分利用.而对于“环境”、“机遇”的认识和利用及其程度就是主体成功素质高低的表现.但是正因为主体的成功素质是主观的东西,而且除先天素质外又不能遗传,要想获得和优化这种素质,那就只有通过潜移默化和训练内化而生成,训练内化就是依靠人们的教育活动来实现,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形成“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模式.但是由于成功也有程度的差别,这就是“成功值”的问题.赵教授认为成功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主体成功的贡献大小可以通过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来衡量,“在取得一定成功后,成功素质越高,成功值就越大,反之成功值越小,甚至趋近于零”,这就是“成功值定律”.这样从成功的要素,过程,结果构成了一个关于成功概念的规律体系.成功要素是人人都有的,但都是有很大差别的.行为的结果是否成功要视其“值”的大小,在实践中不仅有零值,还有负值(即失败).人们为取得成功而作为是有成本和风险的,只有当取得预期的收益、且收益大于成本时,才能证明主体行为的理性,因此可以认为教育活动是人们的最重要的理性行为,这种行为的预期在于追求可能大的“成功值”.培育大学生具有可能产生最大成功值的素质就是成功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第三,赵教授提出了“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大类的成功素质的内涵,并强调了非专业素质的作用.这也正是指出了我国现行大学教育中只重视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非专业素质培育的偏向之所在.他认为“专业素质是指人们实现成功目标必备的具有专业特点的素质”,“非专业素质则是指不具有专业特点但同样是人们实现成功目标必备的素质”;在指出了两者间的辨证关系后强调了“在某些领域和某些阶段,实现成功目标,非专业素质往往起决定作用”,从这段论述从字面上看,只是强调在“某些”“领域”和“阶段”起决定作用而不泛指所有,问题就在于这个“某些”,正是在“关键”时刻和地点.例如两个具有同样专业素质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应聘求职,甲同学成功,乙同学失败,用人方测评两人的专业水平“差不多”,但认为甲同学言辞表达能力较强,所以就用甲而不用乙.又如甲同学毕业于某工科专业,乙同学毕业于某医学专业,都求职于某医疗器械公司.就专业素质而言,两同学都在所学的专业中是优秀者,但在面对求职的工作都只可能有些相关的专业素质而都需要转行,但用人单位选乙而不用甲,其理由是认为乙的“有些研究和分析能力,进公司后能很快适应转行的需要”.以上两例表明,在市场经济下的平等竞争中在“关键”的时刻和地点,非专业素质的强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人的一生能够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这种机会虽然是“某些”时段和领域,但却是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把握,这就是非专业素质的体现.可见在大学的素质教育中强调重视非专业素质的培育不仅是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需要,也几乎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切身体会.赵教授将“非专业素质与专业素质”作为概念纳入成功素质的内涵,其理论价值相当于在心理学中提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见解一样具有学术创新的意义.

综上所述,赵作斌教授的“成功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无论作为教育理念还是办学模式确有新的突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