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点赞:15098 浏览:686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供求总量失衡,而求职决策、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也客观加剧了就业压力.本文从影响劳动力供求因素出发,提出必须调整产业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来缓解就业压力.

关 键 词:就业分析;供求关系;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的利益,而且也成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一、大学生就业难点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求总量失衡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劳动人口(25岁-64岁)的5.2%,但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与相应年龄段即18岁-22岁的人口的比例)已达到23%[1].按照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三个阶段论(精英型高等教育,即毛入学率在15%以下;大众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至50%之间;普及型高等教育,指毛入学率在50%以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在很短的时期内,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转变为大众化阶段,随之产生的一个现象是,高校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在市场经济中,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受供求规律影响的.从大学生供给总量来看,应届毕业生数量的急速增加无疑是促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图1、图2是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和就业情况,反映出供给总量的急速增加导致的就业困难.

检测如其他情形不变,供给增加,则劳动力的需求方就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最早成为人们关注重点的时候是2003年,正好是1999年大规模扩招大学生毕业的时候.而在1999年之前,高校招生规模尽管也在逐年增加,但总体而言相对平稳,其就业形势也相对平缓.在供给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就可以相应地提高用人要求和降低待遇标准,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如果不降低,就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从需求的总量来看,尽管这些年我国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相对于连年迅速增加的供给而言,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已经出现减少的趋势.例如,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22%.而根据人事部有关调查数据,当年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约为166.5万人,比上年实际就业减少22%[2].所以,供求总量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索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日趋市场化,由过去的“统招统配”过渡到现在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从此大学生就开始在人才市场上为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东奔西走.经济学的基本检测设认为,每一个求职者都是理性的,由于不同工作的工资和工作条件不同,人们为了找到满意合适的工作而自愿选择暂时失业.因此,最佳的求职策略是不急于接受出现的第一份工作,而是继续发现更好的工作.如果继续寻找工作的边际收益大于为之付出的边际成本,则职业搜索过程就会继续下去,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才达到最佳搜索状态,此时停止搜寻.所以,求职者应当比较一个马上能够得到的工作的好处与等待以后找到更好工作的好处,并减去为此付出的等待成本.见图3.

在图3中,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A点,所对应的搜寻企业数量为N2,即当一个求职者在走访了N2个企业后,此时MC等于MR(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便应该停止搜寻过程.

当然,也许会有人在走访了N1个企业后,便中止了搜寻过程而接受某一工作.但事实上,大学生的求职过程总是遵循MC等于MR这一规律的.因为,当走访的企业数为N1时,继续搜寻的边际收益等于B,继续寻找的边际成本等于C,此时B>C,说明继续寻找工作可以提高潜在的收益水平,因而是有利可图的.例如,某大学生马上就业的工资是1000元,但若再继续寻找工作如2个月后可以找到工资为1200元的工作,那么,一年内接受的第一份工作的收入是1000×12等于12000元,第二份工作的年收入是1200×12等于14400元,多出的14400-12000等于2400元就是等待第二份工作的风险溢价.事实上,行业收入的差异、地区发展的快慢、个人发展空间不同等都成为当今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寻寻觅觅不断搜寻乃至不惜支付违约金毁约的动因.实事求是的说,大学生的这种搜寻行为是理性的,但这同时也客观影响了大学生的及时就业,从而降低了整体就业率.

(三)大学生自愿失业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随着供求状况不断调整的实际工资会使劳动力市场自动“出清”,即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3].但若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诸如法律、制度、文化习俗等各种障碍因素,可能就会阻碍真实工资移动到充分就业时的水平.如果工资停留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方,就会产生失业现象.例如,当某一求职者的最低工资低于所在城市规定的失业低保金时,这位求职者会宁可自愿失业也不去选择这份工作.还有,某些制度和习俗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和价值取向,不愿从事低层次的劳动,“宁愿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现象都是此类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上的体现.所以,自愿失业也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之一.

(四)摩擦性失业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相等,也会有人处于求职状态,这是因为在劳动力市场运转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存在转业等原因造成的短期性、局部性的失业,这种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其原因有二,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有人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有人为了个人发展或收入提高等因素,辞去原有的工作重新寻找新职位,进行着工作或职业的不断变换;二是存在着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求职者和企业未能找到接触、沟通并达成雇佣协议的机会.摩擦性失业被认为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对于每个求职的大学生来说,它也只是过渡性的,但摩擦性失业同样也加剧了目前日益紧张的就业状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以上的分析说明供求关系失衡是目前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同时个人求职决策、自愿失业与摩擦性失业也是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因此,下面主要从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和供求两方面并考虑存在的客观因素,提出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需求

从劳动需求方面来看,如果能采取措施使需求量增加,则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数量.而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工资水平、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等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劳动需求量与工资水平负相关,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与产业结构升级进程正相关.因此,若要增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首先,要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虽然近年来我国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许多不利于经济活力释放的因素,比如行业、地区的垄断,国有企业需要继续改革等;其次,应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相比较于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传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仍旧过大,而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的第三产业仍然很薄弱,因此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后,国家还应加大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鼓励投资,保障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也应鼓励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提高整体的就业率.


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

从劳动的供给方面看,劳动的供给量取决于当年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因而供给量是一个确定的值.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源源不断地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因此,不能通过直接减少大学生的数量来减小供给,只能通过改变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疏通供给渠道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

首先,调整供给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办学模式的限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很大的刚性,有些已经不符合时怎么发表展要求,市场没有需求的专业仍然在继续招生,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部分所谓热门专业,有些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严重的供过于求.

其次,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质量.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但高校的管理体制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导致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缺乏足够的动力与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陈旧,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比较差.所以,高校生产出的产品(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也降低了大学生的可信度,以致于大学生就业困难.

最后,高校和政府应疏通学生在求职中面临的种种障碍,缓解就业压力.高校应设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及时搜集就业信息,减少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效率损失.此外,学校还应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帮助毕业生确立个人的薪酬预期,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同时,政府方面还应继续推动人事制度、档案制度、社保制度等的改革,尤其是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并建立完善的就业检测预测系统,从整体上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的调控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