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弹性素质学分制,推进成功素质教育

点赞:13967 浏览:581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探讨了学分制的产生、发展及其现状、特点,对我校推进成功素质教育,实施弹性素质学分制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学分制;成功素质教育;素质学分制;弹性素质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0-012

文献标识码:A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将课程折算为学分,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因其先进性和注重因材施教,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实行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探讨学分制的产生、发展及其现状、特点,对我校实施弹性素质学分制,推进成功素质教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学分制与素质学分制概述

(一)学分制的起源

学分制产生的前提是18世纪德国大学的课程开设冲破中世纪的束缚,建立选课制度所获得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和教学自由,这种进步为18世纪独立建国不久的美国所接受并在19世纪发展为专业选择的自由,从而产生了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书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的尺度――“学分”.19世纪末,几乎所有的美国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学分制.

(二)学分制在中国的引进

提到中国引进学分制,不得不追溯到中国的近代高教史.正式推行学分制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之后,1921年6月在南京成立的东南大学的首任校长郭秉文锐意改革,在国内率先采用学分制.它以美国大学为蓝本,从学制体系到系科设置,从办学形式到教学制度,几乎都仿效美国大学的模式.修业年限是本科4年,预科1年.在国内首创主辅修制,学生在校除主学本系全部课程外,还必须选一辅系,修其一半课程,另外,还得选修其他科的若干课程.各系科教师所开课程须含四部分本系必修学程,供辅系学生自学学程,供它科学生自选课程,研究课题.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选科制,是与其关于“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主张分不开的.同样,东南大学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知识广博、能成大器的学生,与采用学分制也是分不开的.学分制的确立与实行,打破了旧的课程和学制体系,扩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视野,从教学制度上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优点使得其它大学相继仿行,旧的学年制逐渐为学分制所代替.选科制和学分制的引进和应用,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近代高校学制和课程的改革.

(三)学分制在中国的发展

然而,到了建国初期,政府根据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借鉴原苏联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而选择了学年制.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所列课程都是必修的,基本上没有选修科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种过于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专业分得过细、过窄,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国各高等院校兴起了学分制改革热潮.在我国高校所采用的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选择课程充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成才的目的.学校可以直观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并自动实现教学资源调配和权利规刚调节.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学分制的主要类型有:完全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复合学分制、特区学分制、弹性学分制等.

(四)素质学分制

素质学分制是学分制的一种,是在国家教育部推行素质教育之后的产物.首先见诸报端的是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1997年提出的素质学分制,其基本内容是:围绕一个中心――人的发展;建立两大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设立多种学分――分年、分块、分科、分等、分级学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于1997年开始实施素质学分制.它在保证完成国家新课程计划基本要求前提下,根据学生层次特长及发展特点设置多样化的学校补充课程,形成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两类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种课型(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多门课目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华师一附中安排的素质教育课程实验情况来看,起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良好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自建校10多年来,在校长赵作斌教授的领导下,经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率先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在近5年办学实践的探索与砥砺中,不断推陈出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成功人才.成功素质教育也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测评模式.中南分校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每年由赵校长主持开展大范围的研讨,取得了显著成果:于2004年提出素质学分制这一概念,于2006年全面调整人才培养计划,2008年进一步完善了成功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在2006、2008两版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本科三至六年的弹性学制;确立了各种素质学分及最低素质学分;设置了四组课程,即理论与实践课、基础与专业课、主修与辅修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

中南分校提出的素质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全面衡量学生在专业与非专业上的观念、品质、知识、能力和方法等五个方面的显性成功素质的一项教育管理制度,旨在建立涵盖专业与非专业内容的课程体系和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成功素质的评价体系.素质学分包括显性素质学分和隐性素质学分.显性素质学分又分为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两个大的部分,既包括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各门课程的学分,又包括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素质理论课、拓展课、实训课、以及核心观念及基本品质表现的测评学分.应该说我校已经具有了实施素质学分制的蓝图和理论依据,同时学校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优化,但是,由于学校在具体制度设计、资源准备和技术支持等维度上缺乏硬件保障,未能建立起素质学分制管理运行系统,使得素质学分制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成功素质教育要求实施弹性素质学分制

(一)实施弹性素质学分制的必然性分析

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多元化的,这是由于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越来越多元化.作为独立学院同样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任务,必须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结合本地区教育经济的发展,认真研究适合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方法,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弹性素质学分制是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也是一种崇尚学术自由、弘扬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际上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有利于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允许自主选择授课教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允许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有利于个性化学习过程的构建,以至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成才.它同时是一种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符合社会、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期待和认可.此外,它还有利于因材施教,这种因材施教具体表现在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层面、课程管理和课程教学过程中和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因此,弹性素质学分制以其独有的先进性和因材施教性,与我校实施的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目标相契合.实施弹性素质学分制,既是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实施素质学分制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实行学分制的最基本条件.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和市场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它需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合理地设置专业、开设课程、规划学科发展,既保证教师和学者的学术自由,也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同时形成高校本身的办学特色.而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生事物,有着相当强的办学自主权,同时,新的办学模式和灵活的办学机制最适宜推行素质学分制这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二,素质学分制作为一种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它承认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发展的需要,这与独立学院生源个体素质差异大的特点以及我校定位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致.

第三,我校是一所多科型或综合性的大学,学科门类较多,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都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实施弹性素质学分制具备一定的基础.

(三)实施弹性素质学分制所面临的困难

1、从学分制实施的理论要求和实践表现来看

我国多科性的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或条件较好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学科门类较多,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都具有良好的基础,有组织跨学科教学的条件,可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施弹性学分制具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教学型大学或学院(包括职业技术学院)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主力军,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数量,都具有很大的数量优势,更应该推行弹性学分制.但比较起来,教学型大学的教育资源相对更紧缺,实施学分制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学分制以其先进性和应用性赢得了许多高校的青睐,但在实践中各校所采用的学分制类型、特点和收效都不完全一样.实践证明,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生源质量好、设施条件(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教室校园场地等)较好、教学经费比较充裕、管理水平较高的普通高等院校,直接推行弹性学分制能够迅速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对来说,条件较差的高校应更多做些前期准备工作,等条件成熟以后才可全面铺开弹性学分制管理.

2、从我校的办学条件及素质学分制实施现状来看

第一,我校现有的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完善,是设计了一种较为完整的弹性素质学分制,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缺乏与该模式配套的教学、评价与管理体系,实施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或者根本没有发挥效益.

第二,弹性素质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学校具备硬件和软件上的良好条件和基础.而我校是独立学院,办学完全由资方投入和收取学生学费,办学时间也不长,教学基础建设底子薄,教学设施、教学管理设备跟不上,教务管理人手少且经验缺乏,师资不足等,因此在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远远比不上老牌的高校.

实施弹性素质学分制,推进成功素质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第三,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无法满足.学分制要求有足够的教师,能开出大量的课程,且课程不是按年开设,而是按期或每期多时间段的开设.选课制度有名无实,真正开出的全校性选修课不多,专业选修课基本能开出的都成了必修课.

第四,学校教务管理系统虽然在成绩登录与学籍管理上实行了网上操作,但在课程计划、课表、教师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仍未上网,要想承担弹性学分制下的管理任务,必须进行教学管理网络系统的更新换代和人员增加与培训等.

第五,大学本科三至六年的弹性学制已写入我校的近两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是很难实施.同样,放眼全国高校亦是如此.由于发放书的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对于提前或延期毕业要提前申报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繁琐,且涉及户籍与档案等系列问题.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规定,但国家的教育管理政策没有发生整体变化,因此,实施起来太过复杂,名为弹性学制,实质几近学年制.

三、构建具有成功素质教育特色的弹性素质学分制之基本设想

综观世界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其学分制的模式和具体规定大多结合国情和校情而定,没有一个完美的模式可以运用于一切高校.而是各自在其所在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下,显现出各自的优越性.构建和实施具有成功素质教育特色的弹性素质学分制亦成为我们当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其基本设想如下:

(一)实行真正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专业的自由,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学习兴趣,在实施弹性素质学分制时,学校采用按大类招生,同一大类的专业开设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即按大类招生、院系管理,实行模块教学.

专业分类一般是按专业所属学科门类进行分类,综合性大学可按教育部规定的11大学科门类分类招生;多科性大学按一级学科分类法招生.个别学校则根据学校专业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类型相近的专业划分为一个类别.例如,只按文、理招生,或按学科大类招生.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均是采用这一方法.新生入校后通常在一年内不分专业、不分院系,进行大类培养.由学校统一制定第一学年各大类的教学计划,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程,确定基本学分.同时提倡和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进行文理交叉选课,制定最低的跨类选修学分,旨在拓宽基础,消除专业偏执,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第一年公共基础课学习结束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和发展意向,申请选择专业和院系.

(二)制定弹性素质学分制的具体实施方案

有了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素质学分的概念及内容构成,并不代表就能实施素质学分制,必须要制定《中南分校实施弹性素质学分制实施方案》或《试行办法》,对素质学分制进行界定,对弹性素质学分制的实施目标、导师指导及选课制度、弹性学制、素质学分的内容、计算范围、计算办法及奖励等等进行具体规定,并进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等相关的制度设计.

(三)优化课程体系,坚持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模式

采取“1+3”的大类培养方案,第1年进行通识教育,第2-4年选专业,开始专业教育.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第一学年的大类培养课程模块和后三年的专业课程模块.大类课程模块由学校统一制定所有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和两门跨学科门类的选修课.学校所开课程应涵盖各学科领域: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等,确保学生在第一学年有很宽泛的选课范围,至少涉猎其中几大学科.只有这样,学生通过第一年公共基础平台学习后,才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鼓励有学习潜能的学生通过选择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等成为复合型人才.鼓励基础扎实的学生考研等.这样,不同知识水平、智力、能力的学生都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唯此,我校定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特色教育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院系则制定大学二至四年级的教学计划,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出发,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式(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方向课)的课程设置.

(四)建立健全素质导师制和选课制

由于学生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各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的了解有限,一二年级学生不可能按学分制要求独立地设计出实现自我目标模式的学习方案,学生在选课时有较大的盲目性.建立素质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兴趣、个人特点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有利于素质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素质导师制是实行学分制的保障.我校有一批素质导师,但他们只能进行非专业素质指导与教育,我校曾经实行了一年多的专业导师,但由于相关的政策和待遇不到位,使其无疾而终.因此,应将两者充分地有机结合,继续实施和健全素质导师制,在素质导师的权利和义务上进行合理的规范.学生选课在大一时涉及到跨学科类的选课及确定专业后的选课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导师提供专业指导,由学生在网上选课,随机打印出每一个学生的课表.

(五)建立弹性素质学分制下的教学运行系统与过程控制

弹性学分制下的教学运行,是在传统学年制的背景下,打破院系、班级、学科专业界限,以课程为单位,由开课单位面向全校选课学生开课,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因此,有必要建立网络管理系统,由学校统一制定课程目录、每一个学生的课表、考试安排表以及教学信息发布等系统.

为实现培养目标,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与控制是其基本途径.基于弹性学分制的这种运作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运行控制,可以从全学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过程等三个层面来体现,既要做到总体控制,又要兼顾个体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六)加强非专业素质学分的全程松散控制与测评

非专业素质学分是我校的独创.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素质学分才能毕业.其中非专业素质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学生最低要修满80个非专业素质学分方能毕业,其中非专业素质理论课程的学分必须达到40个学分,否则都不符合毕业条件,必须补修或重修.如何对其实施教学与素质测评,是实施素质学分制成功与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加强研究,出台具体可行的全程松散性的控制和测评方案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