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心理困扰

点赞:17533 浏览:803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代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交际、情感等方面心理问题突出,其根源在于他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诸多心理困扰.心理困扰已成为制约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隐患”.本文探讨了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困扰及其产生原因,列举了常见心理困扰的几种主要类型,建议采取多种策略和措施帮助青少年排解心理困扰,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关 键 词:青少年;心理困扰;常见类型;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一、青少年心理困扰及其成因

心理困扰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因内、外部原因的影响而引起的在某一时期出现的焦虑与烦恼、迷茫与疑惑、低沉与沮丧等不良反应的心理状态.心理困扰本身不是病态反应,它是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一时段出现的一种认知冲突、心境烦燥、体验不爽的心理反应.它可以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人际关系上的,或者是学业、工作、处事等等诸多方面的不适感受.

青少年常见心理困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相比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言,个体心理困扰往往表现得轻微些,是一种偏离正常心理状态的轻度心理问题,没有构成可辨认的临床综合症,一般可通过主动自我调适或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摆脱困扰,得到解决.[1]但是,任何重度心理问题都有由“简单”起因经“频繁”而累积的演进过程,心理困扰是引发一切更严重心理问题的最根本的起因.心理困扰往往使个体自我感觉痛苦、深深体验到紧张、消极、无所适从、不愉快、内心矛盾等等心理感受.经常性的心理困扰必然导致个体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心态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至心理危机就会相伴滋生.因此,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困扰及解决对策的探讨和研究,是从源头上解决青少年中日益严重和普遍的心理问题的务本之举.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遇到了新的考验.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恶化,心理矛盾不断突出,心理困扰“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以上的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我国大、中学生中的心理困扰问题更有日趋严重和普遍的趋势,据《中国青年报》披露:“如今,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不罕见,心理学界近年来的诸多研究结果表明,16%~25.4%的大、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以烦躁、焦虑、自卑、不安、孤独、寂寞、嫉妒、恐惧、懒散、懈怠等为表现方式的心理困扰在青少年中频发不断、尤为普遍.”[2]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困扰频发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是:(1)心理困扰来源于人的社会性要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首先具有本我的,如食欲、性欲、求生欲、成就欲等,但人又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当两者矛盾和冲突时,必然产生心理困扰.青少年时期,欲求很多,且多有不合理的成分,家庭、学校和社会往往难以全面满足,久而久之,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滋生.(2)心理困扰来源于对社会剧烈变化的不适应.当今青少年经常面对的是社会竞争激烈、环境变化快速、价值多元冲突、人际关系紧张等变化.当青少年的心理与外部环境不协调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引发不安、焦虑和困扰.(3)心理困扰来源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青少年处于青春期,面临着艰巨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要在社会适应、异往、自我成长等方面不断发展,他们渴望摆脱对外界的依赖,渴望形成独特的自我,但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认知易片面,情绪易偏激,这种渴望独立而实质难以独立的现状,使得他们产生心理困扰就在所难免.

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青少年的诸多心理困扰严重威胁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分析和研究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并制定策略帮助青少年排解心理困扰,应成为当前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困扰的主要类型

(一)学业类心理困扰

学生以学业为主,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方式,故学业类心理困扰,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类型之一.据一项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调查表明,80.4%的中学生在学业方面存在困扰.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鼓励追求“高分”,加上父母的严厉管教,使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常导致其睡眠不足,精神恍惚,厌恶学习,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学校恐惧症”,经常表现出迷茫、烦躁、疲惫、压抑、内疚等等困扰反应.

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被动地应付学习,是引发学业类心理困扰的原因之一.许多青少年整日把自己置身在上课、做作业、考试的漩涡中,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枯燥无味,从而消极应对;加之学校的教育方式陈旧、呆板,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了厌烦情绪,自我评价降低,总觉得自己不行,自卑、自否心理连连滋生.同时,部分有学习困难的青少年常产生严重的受挫感,心情抑郁,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与希望.

考试焦虑也是青少年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忧和紧张为特点的心理困扰状态,据统计,高中生平时考试时存在焦虑困扰的占35%左右,而升学考试时存在焦虑困扰的高达50%左右.[3]考试焦虑影响学生的认知,分散注意力,常使其产生紧张的情绪体验,使考生陷入思维混乱,从而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过度的考试焦虑还会危及考生的身体健康,使他们处于高度紧张中,如果长期处于考试焦虑状态,还会引起神经衰弱、失眠、不思食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出现痉挛、昏厥等生理性不良反应.考试一旦失利、心理困扰就会长时期地笼罩着青少年的心头,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生活类心理困扰

青少年与成人一样,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必然引发青少年的心理应对,他们一样也经受着与社会变革相关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产生一系列相关心理困扰现象.比如,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贫富差距扩大,致使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生活在贫困之中.贫困生一般表现出高敏感、低自尊、敌对、逆反等心理.贫困生由于被经济拮据困扰,逐步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担心同伴看不起自己,事事小心,害怕被人耻笑,因而引起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相伴滋生社会不公心理,对社会抱着仇恨态度.自卑的消极心理暗示贫困生“我不能”、“我不行”,长期被自卑困扰会形成对自身能力、人格等过低评价.贫困生往往存在交往障碍,他们自我设限,不愿和同学沟通,使他们有意无意地走向孤独和困苦.再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工流”、“打工潮”、“淘金热”盛行,一些青少年跟随父母去外地生活和学习,其环境适应障碍表现明显.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感到自卑、退缩,有时甚至感到孤独无助;部分学生来到新班级时,面对同学中高手林立,由“鸡头”变“牛后”,因而垂头丧气,心理落差大,如此等等.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抑郁,必然引发他们心理上的诸多冲突与困扰.

(三)情绪类心理困扰

情绪类心理困扰,主要是指由于内、外原因的作用,引起青少年情感体验发生冲突而出现苦闷、低落、消沉、激怒、绝望、脆弱等反常的情绪困扰现象.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多情的季节”,是人生中荡漾、热情奔放的时期,但由于青少年没有形成完整的同一性,自我中心表现突出,自我失控表现明显,因而常表现出诸多负性情绪困扰反应.比如,抑郁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消极情绪困扰.受抑郁困扰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漠视一切,思维迟钝,自我评价低,对前途持冷漠、悲观的态度.浮躁也是青少年中一种较普遍的情绪困扰,受浮躁困扰的学生,轻浮急躁,不安心做事,喜见异思迁,学习上缺乏韧性,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焦虑也是一种紧张、害怕,并与焦急相伴的复杂情绪困扰,受焦虑困扰的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害怕被父母和老师批评,失去同伴的支持,心情易烦躁,容易导致学业和考试失败.自卑是指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起自我否定的情绪困扰,引起自卑困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因攀比觉得自己学业、才艺不如同伴,自身出身卑微,家庭生活贫困等.嫉妒是一种因羡慕与敌视相复合而构成的情绪困扰,一些青少年对其同伴取得的成绩,具有的才能或拥有的财物,不是“见贤思齐”,而是“因嫉生妒”,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困扰心理.以上种种,都是当代青少年中最普遍、最经常出现的情绪困扰现象.

(四)交际类心理困扰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最主要的情感依恋,渴望友谊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际期待,为此,许多青少年把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列为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任务之一.但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缺乏了解,加之他们本身认知、情感素养发展不成熟,极易认知偏颇、情感失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常引发诸多交际类心理困扰.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31.56%的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存在困难,20.9%的中学生与老师的交往存在困难,28.03%的中学生与同伴的交往存在困难,19.52%的中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存在困难.[4]

父母与子女的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父母给予子女的自由度太小,缺乏平等对话的机会,管教太多太细,不愿听子女诉其心声,加之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迫切要求独立和自主,从而隔阂加剧,引发子女产生厌恶、逆反和对抗等交际类困扰;师生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缺乏换位意识,教学中不考虑青少年特点,批评多,鼓励少,使得青少年失去自尊和自信,有的教师不公平待人,追捧学习成绩好的,鄙视学习成绩差的,久而久之,师生间隔阂加剧,交际性困扰就会油然滋生.青少年同伴间的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由于性格孤僻,缺乏必备的交际技巧,很容易导致孤单、自卑、抑郁、寂寞,表现出对同伴的漠视、敌对和攻击心理,整日忧心忡忡,自我封闭.孤独和寂寞会使人变得封闭和保守,一些青少年在交往中还存在着担忧、恐惧,害怕被人不接纳等心理,如此等等也会引发许多交际类心理困扰.

(五)恋爱和性意识类心理困扰

青春期是“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情感和性意识渐渐成熟的时期.此时的青少年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爱慕,随之就会产生诸多情感和性意识类的心理困扰.许多青少年对青春期的到来感到莫名的困惑和烦恼,女同学对月经感到羞涩,对胸部、臀部的发育感到害怕;学对遗精感到恐惧;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异性的情感问题;部分同学在内心深处暗恋着异性同伴,既感到一种无名的兴奋和快感,又感到可耻、自责和不安,整日惶恐和心神不定.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一旦坠入情网,常处于苦恼、焦虑和紧张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青少年还会因自身感情不稳定、审美标准偏激、缺乏责任心和处理感情问题想当然等原因,不能正确处理恋爱风波;更有甚者会做出自残、轻身、报复、致人死亡等恶性事件.

在我国性教育滞后,也是引发青少年性意识类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学校和家庭长期不重视对青少年性意识的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没有获得性知识的有效渠道.据调查资料统计,我国90.9%的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5]他们普遍存在着扭曲的或者错误的性理解和性认识,比如他们认为“遗精会伤元气”;遗精、、性幻想是和不道德的;在恋爱中发生拥抱、接吻、抚摸是有伤风化和罪恶的行为;有些青少年男女偷食“禁果”后,极易产生畏罪心理,整天忧心忡忡,惶恐不安,普遍表现出罪责、懊悔、恐惧等心态.诸如此类,种种心理困扰,使许多青少年经常性地笼罩在焦虑、紧张,甚至罪恶的心理阴影里.

(六)成长与发展类心理困扰

成长与发展的烦恼已成为困扰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人之出生,成长与发展的走向,就成为其家人及其本人始终关注的主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定向直接影响着其一辈子的成长与发展,这就必然会引起青少年更多的思考与关注.

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他们一进入初中、高中,就始终被一个似乎与个人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即“能否考取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困扰着,迫使着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达到这一愿望而紧张地忙碌着,焦虑地期待着.处于高中毕业阶段的青少年,大多数要走向社会择业与求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体制不完善,就业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普遍面临着就业的巨大考验和压力.许多青少年由于知识面狭窄,涉世不深,不懂得人情世故,又缺乏一技之长和求职技巧,往往屡经曲折、处处碰壁,使其深感前途和发展无望,困惑、浮躁、焦虑等许多心理困扰就会油然滋生.部分青少年,即使进入大学校园继续学习,也会经常遭遇到许多发展和前途类的心理困扰.比如,有的学生一进大学就迷失方向,丧失进取目标,安于现状,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网吧、游戏厅、谈恋爱等活动中,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毕业之时悔之晚矣,往往会深深陷入困扰之中.另有许多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期望值高,缺乏就业指导,没有求职经验,社会关系又匮乏,在择业求职的慢慢长路上,也常会因苦读数年而择业受阻导致困扰不断.如此等等,表明成长与发展类的心理困扰,已成为当代青少年中日趋突出和普遍的心理困扰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三、引导青少年战胜心理困扰的策略与方法

学校和教师要采取措施,注重经常性地化解青少年上述心理困扰,让其永葆一个相对平静、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学校、家庭、社会及青少年自身都应积极投身其中,多部门、全方位联动,才能引发“共生效应”,取得好的效果.

(一)加强心理保健教育,及时化解青少年心理冲突

开设心理保健课程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应设法使心理保健教育成为人人必修的课程.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站、广播、宣传栏等途经,广泛开展对心理保健教育的宣传,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化解心理困扰的途径,要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学习、参与热情,使其想学、爱学心理学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自身心理困扰问题.

学校可以引进心理测评技术,定期对青少年进行测评,对心理困扰问题突出的学生要制定具体的辅导方案,使心理保健辅导有的放矢,做到早发现,早矫治;各级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室,通过心理辅导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缓释心理冲突;应当把面谈辅导和其他心理保健方式相结合,拓宽心理辅导途径,及时化解青少年心理困扰.

(二)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调适和寻求他人帮助相结合,及时缓释心理困惑

在生活中,人们的大多数问题是通过自助或他助方式得到解决的,解决心理困扰也是一样的原理.青少年遭遇到心理困扰,首先应通过以下方式自助解决:第一,可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学习心理学知识,通过阅读相关心理案例,自我测查心理问题,并善于以自我暗示,自我引导,自我调适,自我完善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走出心理阴影.据宫梅玲等人的调查,在185个有性心理困惑的学生中,就有165个求助于图书馆资料解决了困扰,占89.2%.[6]第二,学会改变自身对事物的认知,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们的情绪困扰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所以青少年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多心理困扰是青少年不正确的认知所致,不能正确对挫折和失败进行归因,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是化解心理困扰的重要步骤.第三,学会保持健康的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采用合理的途径有效转化情绪.例如,参加长跑、足球等体育活动就能有效的宣泄心中的困扰与苦闷.

青少年遇到心理困扰时,还可以通过向他人求助化解心理困扰.据甘诺等人对初三年级和高三年级的学生所作的调查表明,在遇到心理困扰时,53.6%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20%的学生选择向家长倾诉,26.4%的学生选择自己解决或请求他人帮助.[7]向长辈和同伴求助是青少年化解心理困扰的一个极有效的途径.其优点在于:一是由于青少年对长辈和同伴熟悉,缓解了其心理紧张,具有易于沟通和接受的优点;二是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加之对长辈和同伴的信任,能及时得到可行的建议;三是长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中肯的缓释建议.但由于长辈和同伴并非专业人员,他们有时缺乏科学的心理知识指导,也许会有误导的可能,因而当遇到严重的心理困扰时,应尽早向专业咨询人员求助,以便及时获得专业人员的科学指点和帮助.

(三)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困扰,注重强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针对“学困生”、“贫困生”和有交往障碍的青少年的典型问题,应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化解其心理困扰.“学困生”是由于自身或者外在原因而造成的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首先应帮助“学困生”挖掘内在的学习动力,一个人的动力越强、越正确,所激起的战胜困扰的斗志就越强.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帮助“学困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注重克服学习中的误区,以缓解学习无助心理.比如,语文学习应侧重理解和表达能力,要引导其多读一些名家作品,并勤于练笔.第三,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和建立合理的期望,要指导他们正确看待考试,注重缓解考试焦虑,学会以认真复习和沉着冷静的态度,去获取优异的成绩.

化解“贫困生”心理困扰应从以下工作入手:首先,引导正确认识贫困,改变其对贫困的认知.让其明白贫困只是一种现状,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可向其宣传安徒生、爱迪生、马克思等家境贫寒却实现理想的成功典范,使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其次,引导“贫困生”寻找自身优势,充实精神生活.贫困生“精神并不贫困”,可从多方面发掘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努力锻炼各方面的才能,可引导他们以自己不俗的良好学业去缓释其心理上因贫困导致的困扰.例如,贫困生可以在体育、美术、音乐、写作等方面发挥自身的天资,赢得同伴认可和赞许.第三,贫困生应走出自己的世界,大胆追求友谊和进取,勇于投身到交往和各种竞争活动中去,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家贫,但我能行”,“别人能办到的事,我能办得更好”,逐步走出自卑、自贱、自缚等不平衡心态.

化解有交往障碍的青少年的心理困扰,首先,家长和教师应让此类青少年明白交往的社会意义以及交往对自我发展的巨大价值.要鼓励他们突破交往活动中的自我设限,树立起大胆交往的信心,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学会自我激励,唤起与同伴主动交往的热情.其次,注重向青少年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懂得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和待人真诚的作用,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灵相悦的一般方法,学会用科学的交往方式去消除人际隔阂,保持长久友谊.第三,加强情商教育,提高此类青少年敏于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学会在交往活动中调控自己的情绪,注重引发特殊的关爰心、移情点、向心力,增进与交往对象间的相互认同、理解与吸引.

(四)学校、家庭与社会多位一体,为青少年平衡心态、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青少年心理困扰与所处的物质和人际环境有关,注重净化其成长环境有助于减少其心理冲突与心理困扰滋生的条件.学校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美化建设,要注重用丰富的文化去装点校园,可通过花文化、草文化、树文化、墙壁文化、橱窗文化、走廊文化等等,形成优良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身居其间,饱受陶冶、启迪和激励,为净化其心态奠定环境基础;其次,要注重培育和谐友好、积极向上的校园人际环境.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是以“人本型”和“合作型”为特色的,它具体包括:学校领导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注重引发全校师生参与,目标赞同,为共同办好学校而奋斗;教师之间要相互支持,友好竞争,共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关爱与尊重,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满腔热忱关怀学生,学生既要与教师平等相处,又要认真履行教师布置的学业;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是要相互友爱与团结,做到互帮互学,共同成长.在这样的校园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工作,滋生心理困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家庭也应注重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要勤于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不仅要给子女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场所,还应该养成科学的作息时间,要注重经常性的帮助子女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父母还应积极主动了解和满足子女的心理需求,尊重子女的意愿和期待,适当给予子女自主生活的自由.礼貌文明的家庭美德,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调,以及和睦相处的亲情关系,都会大大减少滋生心理困扰的可能性.

(五)针对群体性的心理困扰问题,进行团体心理教育与辅导

针对青少年在性心理困扰、就业心理困扰等方面的共同性困扰问题,可采用团体辅导方式予以疏导和化解.团体心理辅导,是指由咨询员根据求助者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咨询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以解决小组成员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有以下优点:感染力强,效率高,省时省力,且效果容易巩固.如广州市石化中学的朱穗清老师就曾采用团体辅导方式对初中生进行性心理的成功干预.干预实验的实施过程分为:对被试者实施专题团体辅导课堂教学,在实施干预前和后均使用同一问卷进行测查,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在性心理干预中能提高初中生对主流性道德的认同,减少学生关于性情绪困扰问题,能端正学生的性情感态度及相关性意识.

在对就业心理困扰的辅导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有更高的可行性,效果明显等优点.例如,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社区援助中心,曾针对该校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全面规划职业生涯,做好择业、就业的准备.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职业构想,通过生涯旅游、我的名片等几个环节,引导分析和判断,帮助毕业生澄清职业理想和目标;第二个部分是模拟招聘,将毕业生带到一个真实的模拟现场,让他们实际感受招聘气氛和流程,以锻炼其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该活动为即将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就业实战演练,提升了就业技能,有助于缓释和化解学生因就业而滋生的心理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