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国经济问题的者

点赞:23220 浏览:1071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有“中国政府经济智囊”之称.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正式任命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这是首位在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如此高职位的中国人.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解决世界上最复杂、最艰深的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国经济问题.

林毅夫1952年10月出生于台湾宜兰县.1971肄业于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1978在台湾政治大学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1982年在北京大学获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之后,他远渡重洋,来到现代经济学的大本营――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1986年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教授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随后,他又在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7年,林毅夫回到中国,成为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来的经济学博士.回国后,他历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部副部长.1994年至2008年,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如今,该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从1994年开始,他参与了国家几乎所有重大经济决策的讨论,尤其对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极具影响力.

林毅夫是中国经济学界“海归”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推动者之一,是用西方主流经济学规范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学较为成功的学者之一.他努力推进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并强调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规范化和一致性,以及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他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作出了严谨的经济学模型.他主张中国充分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用较低的成本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技术变迁,加速资本积累,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他还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改革国有企业才能够给民营经济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林毅夫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认为在拥有和平稳定发展机会的环境下,到203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是林毅夫在研究了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尤其是东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已为世界经济学界推崇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中国经济学家对世界的贡献.

林毅夫:中国经济问题的者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林毅夫是从研究中国农业问题开始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的,并以此奠定了他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学术地位.1990年,他关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强烈反响.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为其颁发了经典引文奖.此外,他的主要著作《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1993年还荣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一些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视其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屡次邀请他出国访问研究.对于当前的“三农”问题,林毅夫认为城乡差距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只有依靠长期的经济发展,不断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在城市里的就业机会和条件,才能逐步解决问题.


对于2008年底以来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林毅夫指出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认为,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应对这场危机有三大有利因素,分别是: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存在资本管制,这为其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中国货币政策稳健,中国政府过去四年都实现了财政盈余,有财政刺激的空间.由于有以上的良好基础,中国能够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如增加农村投入、实现产业升级、加强教育和医疗开支等.因此,他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同时,林毅夫还强调,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中国有利,也有利于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可以为解决全球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作出贡献.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