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点赞:8937 浏览:342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高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自2009年开始,我国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新开设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专业,旨在培养“新一代的驻外记者”.目前,各个学校的具体培养方案仍在不断探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设计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谈谈看法,以期能对该项目的长期建设有所帮助.

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设立总体上存在“特殊项目不特殊、高端项目不高端、硕士项目本科办、专业性教育‘学术化”’的倾向.从5所院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存在着以下4个具体问题:

1.课程数量太多,硕士项目本科化.过度拘泥于全国统一的硕士培养制度,各校都为该项目开出了大量的课程,如人大开了15-16门课,清华大学29门,北外20门,中国传媒大学22门,复旦大学12门.而该项目总共只有两年时间,其中在校学习一年,另一年为实习.课程数量繁多导致学生忙于应付,对每门课都只能一带而过,无法深入.

2.专业课程划分过细,浪费教学资源.这也是造成以上课程数量过多的原因之一.如各校关于“英语新闻写作报道”就分为《初级英语新闻采写》、《高级英语新闻采写》、《初级英语财经新闻采写》、《高级英语财经新闻写作》、《英语特稿写作》、《调查性新闻》等.而实际上一门高强度、高密度的《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完全可以囊括以上所有内容.将授课内容过于细分必然造成内容重复,教师浮于教、学生浮于学,浪费教学资源和学生时间.

3.纯语言类课程太多,降低了项目层次.如人大分别开出《第一外语》、《高级英语》;中国传媒大学开出《外语语言基础》、复旦大学开出《硕士生综合英语》和《硕士生高级英语》等.这些课程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将本应注重专业教学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降级为英语语言提高类项目.

4.公共必修课设置缺乏新意.各校都将“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作为“公共必修课”开出,而实际上,这些课程在硕士生入学考试中都已经考过.我认为,如果在内容层次上无法与入学考试的内容相区分或提升,这些课程完全可以免除,或并入其他课程,如《政治哲学与政治传播》课程中.

培养三种核心能力:一种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目前5大高校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的课程设计基本上都没能充分体现未来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课程设计模块都是基于传统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尽管有些课程从名称看似乎体现了一些针对性,但授课内容有些“绕圈子”,与项目“短、平、快”的实战性和应用性要求不符.

笔者认为该项目的课程设计思路首先应从“驻外记者”(或者说新时代的国际新闻传播一线的和高端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何种“核心能力”出发,开发或整合专门课程.该项目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三种核心能力: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和技术能力属于基础能力,处于微观的“术”的层面,而逻辑分析能力则为关键,出于中观乃至宏观的“道”的层面.


1.语言能力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生应该已经具备很高的英语能力.而以英语为媒介传授的、高强度和高频率的《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和极为广泛的英语阅读可以进一步提升该能力.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要招收的既不是单一的语言人才,也不是其他单一专业人才,而是已经具有相当高(如英语专业八级或GRE成绩优秀)的英语(或其他语种)语言和文化素养,并凭借语言获得了开阔的视野,愿意进一步学习新闻传播理论和技能,投身国际新闻传播事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外语已经相当优秀,但不一定是语言专业出身.对这样的学生而言,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阶段,英语(或其他语种)不过是教学和学习媒介,而不是学习的对象,他们因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他相关科目.

2.技术能力

该能力主要通过高强度和高实践性的《新媒体辅助新闻报道》课程来培养.

新媒体课程不仅包括跨平台的报道技能,还应包括对各种网络社会性媒体的应用.在美国,随着一些新闻组织开始创建专门的职位对社交媒体工具进行管理,各大新闻学院,如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纽约大学、纽约城市大学等等,也都已经开设相应课程,向学生传授如何利用Twitter、Facebook、博客和Skype等获得新闻线索、采访新闻人物、研究新闻主题、发布和推广新闻等.因此,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中应该开设这类课程.

3.逻辑分析能力

逻辑分析能力属于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智能之一,是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SAT、研究生入学考试GRE,GMAT和LSAT,以及我国的MBA联考的主要内容.培养优秀的逻辑分析能力应该是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终极目标.

该能力可以指微观层面的,也可以指宏观层面的.微观层面的逻辑分析能力是指“迅速判别西方涉华言论和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逻辑谬误并予以反驳”的能力.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设计的新思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传播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宏观层面的逻辑分析能力是指经由多方位、系统的和长时间的训练后而具有的高超的,能调动自身具备的一切知识、技能、阅历和经验集中应对和解决当下问题的能力.

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可以具体到以下几门课程:《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学概论》(拟态环境理论、新闻、新闻专业主义、意见领袖、议程设置理论、涵化理论等)、《国情与国际关系》(包括中国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和中欧关系等)、《中外新闻》(中美当代新闻实践中的相关案例)、《政治哲学与政治传播》(如制度、资本主义、纳粹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传播实践等)、《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如通过各种科学手段获得可靠数据)等、《英语分析写作》(对以上各门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以上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互相区别,但也相互渗透,其相应课程可列表如下:

在教学方法上,鉴于外教对中国国情和立场普遍缺乏了解,以及本项目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是传授实质性的知识与技能,因此以上课程,除《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之外部应该由富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中国教师用中英双语教授;课程同时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教材,辅以大量的英文阅读材料;授课方式以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主,突出课程内容传授的目的性和实战性.

当今的国际新闻与传播既需要实干家,更需要手中有技能、胸中有韬略的复合型高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创新、需要打破常规,而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无疑是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