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博士安能体面做学问

点赞:22968 浏览:1063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09年博士生入学考试已于日前启动.当又一批已经摘取硕士学位的学子即将开始攀登更高的学术阶梯时,或许他们对今后三年读博之路所要承受的“艰辛”,还没有充分的估量.

苛刻的论文发表指标、完成一篇博士论文所需付出的巨大工作量、相对同龄人而言更加贫困的生活,以及今后并不明朗的就业前景等在如今的高校,越来越多在读博士正被毕业难、生活难和就业难这“三座大山”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相较于攻读理工科的博士生,读文科尤其是攻读人文学科的博士,由于读博期间所承接的科研项目更少、所研究的专业方向又不一定那么“实用”,因此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就业上,都面临着比理工科博士更甚的压力.

博士头上,

悬着“达摩克利斯剑”

当众多本科生和硕士生纷纷抱怨持续扩招和经济危机让自己“身价”下跌、工作难觅时,同样有“谋饭碗”需求的博士生们,却连抱怨经济形势不景气都顾不上.

“我们首先要担心的,是自己能否顺利毕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二年级博士生杨震宇,当年怀揣着“一口气把学位都读完”的想法,毅然在完成文科基地班四年的本科学业后,前往新闻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读本科的时候,杨震宇不仅是班上很会读书的尖子生,还是个“社会活动家”,既出任团委学生干部,在学生社团也干得如鱼得水.但到了读博阶段,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杨震宇不得不推掉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

文科博士安能体面做学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博士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年时间,要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三篇论文,完成一篇10万字的博士论文,实在太紧张了.”杨震宇在读博的第一年,就听说了师兄师姐临毕业时的惨烈状况.“如果4月份要交毕业论文,从2月份开始,大家都极度紧张,焦头烂额.女博士们几乎通通都哭过一遍,哭完后继续弄论文.”一篇十万字的论文,从“工作量”上看,不过是写一篇硕士论文的3倍,但为此付出的劳动量可能10倍都不止,“要阅览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字的材料”.

博士生们不敢轻视毕业论文写作,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头上都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每个人的毕业论文都要送给校外专家接受“盲审”.一旦“盲审”没有通过,就只得选择延期,对已经不再青春年少的博士来说,延期意味着支付额外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

诚然,“盲审”制度的设置,初衷是为了提高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但如今的不少文科博士却对“盲审”颇多微词.因为在文科领域,判断一篇文章好与不好,没有明确标准,不同老师的评审结果差异也很大.“我们不否认多数被毙掉的论文都是有问题的.但事实上,也有一部分论文,可能并不是整批送审论文中最差的,最后却没有通过盲审.”

读博延期,

爱学术沦为“啃老族”

其实,论文通过“盲审”只是读博的底线要求.对一些真正热爱学术、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博士生来说,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更高.

在复旦北区,很多在读的研究生都认识或听说过王明(化名)这个“奇人”,倒不是因为他在学术上的另类表现,而是闻名于这位博士的“菩萨心肠”――每到晚上,王明总会拿着猫粮给学校周边的流浪猫喂食,坚持数年风雨无阻,照顾流浪猫已经成为王明生活的一部分.“猫粮是bbs上的网友捐助的,我就出点力而已.”在谈到对猫的喜爱时,王明也不经意间吐露了一句真言:“如果生活中没有猫,这几年一个人做学问,我可能会做疯掉.”

王明是复旦大学哲学系1998级的本科生.秉承着“几百年后人们撰写的哲学史中希望提到我的名字”的宏大梦想,王明一路从复旦哲学学院的硕士读到博士,但为了做出一篇“像样一点的博士论文”,王明不得不申请延期,这一延就是三年,今年已经是他读博的第六个年头了.

如果说追随哲学是王明无悔的选择,那么让他稍感愧疚的是,在选择学术的同时,他也变相给家人带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延期的第一年开始,王明连学校每月发给博士生的几百元生活补贴都拿不到了.

“吃在家里,住在学校;维持生计,基本靠‘啃老’.”王明这样描述自己博士延期后的生活状况.经济上的压力,以及与做学问相伴随的精神上的深层孤独,恰是王明最不愿意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在接受采访时,王明不断强调,他的案例在博士生中不算“典型”.“毕竟我们家还耗得起,还有能力供我做学问.我的同学中,有年龄更大的,也有从农村出来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同等条件下做学问,他们的生活压力比我大得多了.”

“潜规则”下,

发论文得付版面费

更多“一心向学”的博士生,还须接受另一件被他们视为“奇耻大辱”的事:为了完成学校设定的论文发表数指标,不管自己的学术论文做得多优秀,都不得不屈服于越来越猖獗的发论文“潜规则”.

1983年出生的陆庆祥,老家在山东,在南开大学读完硕士后,于2007年转投浙江大学攻读美学博士学位.照陆庆祥原初的想法,读文科写文章靠的是厚积薄发,“没有8年到10年苦读,根本写不出好的学术论文”.但进入正式博士阶段后,陆庆祥才明白自己原来很“天真”.来自同窗和师兄弟之间人心惶惶的气氛,随着毕业时限临近而日渐浓郁.

“在毕业前,我们必须在学校指定的国家一级刊物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各一篇.而要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困难的,一级刊物就这么几本,我们要在那里发文,相当于要跟已在大学执教的年轻教师竞争.”

陆庆祥说,为了在论文发表数上达标,博士生们如今不得不挖空心思.有的学生自己写好学术文章后拉着自己的导师当第二作者,借着导师在学术圈的“名气”,向杂志社捆绑式推销自己的论文;而更多的博士生只得支付版面费刊登学术文章.

据记者调查,目前国内一些文科核心学术期刊的版面费已经涨到了每页500-600元;按一篇学术论文至少刊登2页计算,博士生刊登一篇论文所需支付的版面费在1000-1500元左右.

眼下,沪上一些名校对博士生在读期间的论文发表数指标一般定在3篇左右.一些博士生坦言,即便导师愿意在自己发文上“帮忙”,最多也只能解决1篇文章的指标.搞定另外两篇文章,每个人准备2000元作为版面费,这个预算“不算太高”.面对越演越盛的发文“潜规则”,绝大多数博士生都选择了“遵从”,因为大家都不想跟自己的学位、前程过不去.

寒窗苦读,换不来理想工作

如果读博三年“折腾”能够换来一条更好的出路,那么博士生们咬牙苦读也心甘情愿.但眼下,博士生们却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博士学位已经没有他们预想得那样“值”了.

陆庆祥告诉记者,读博这两年间,他给远在山东农村的父母打时,总不忘给父母灌输一个概念:博士毕业后只能找个普通的工作.而按照他父母的设想,“读了博士就像古时候中了举人,以后不是做大官就是赚大钱”.陆庆祥说,他已经改变了父母的这种观念,父母也支持他到高校当老师.但他心里很明白,即便是希望当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这个目标也变得越来越不“普通”.

近年来,各地的高校院系纷纷提高了教师聘用的门槛,如今的名校在教师聘任上更热衷引进“海归”人才.也就是说,仅凭一纸国内名校的博士学位,已经很难让在读博士生们实现从“博士”到“大学老师”的角色转变.

“我们即便千辛万苦拿到了博士学位,但是未来去哪儿,心里已经没有底了.”杨震宇不禁感慨,若是在本科阶段,文科之间还稍微有点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差别,比如,读新闻的学生可能在求职上比读历史的学生更容易些.但如今到了博士生阶段,专业冷热之间的差异几乎全被磨平了.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就读人文学科的博士生谈及今后的就业趋向时表示,第一志愿仍是去高校当教师和科研人员.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深知,高校的教职名额已经不多,“读完博士,要留在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留在名校当老师已经不太现实了.现在可以选择的,仅仅是在一线城市找个普通学校,或者索性离开一线城市,到二线、三线城市的普通高校去执教.”

(摘自4月2日《文汇报》,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