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等教育溯源

点赞:24639 浏览:1159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历史悠久的古城安庆,其独特的文化现象连接着这个城市的血脉:影响中国文坛长达200余年的“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著名的“徽班进京”也是从安庆开始的,还有将地方小调演唱成我国四大地方戏的“黄梅戏”等另一个一脉相通的文化节点是1652年开始创办的敬敷书院,逐渐演变为安徽高等教育的雏形,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为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罕见的发展现象.

安徽高等教育溯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高等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晨曦初露

古老书院里的历史原声

清顺治九年(1652年),当时清王朝的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日为兴教办学,以个人名义捐银2000两,创办了一所书院,并以李的名号命名为“培原书院”,定址在安庆城内同安岭(今龙山路市中医院北边军招附近).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下令各省在省城设立一个大书院,办学经费由藩库(省财政)拨给.乾隆元年(1736年),清廷再次下旨,进一步明确省城的大书院其地位相当于“古侯国之学”.依照这道谕旨,清朝政府把大书院当成高等教育机构.这时,以个人名号命名的“培原书院”便改作“敬敷书院”.“敬敷”一词,语出《尚书舜典》,意为恭敬地布施教化.“敬敷书院”当时成为清代安徽旧式教育的最高学府“省学”和教育的标志,闻名遐迩.

此后的敬敷书院均由官办.历任巡抚及主要官员均兼任书院的主讲.书院的山长(校长)由巡抚亲自聘定.山长同时总领书院事务.据《安庆市志》载,先后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著名学者有刘大、全祖望、姚鼐、王宽吾等.桐城派大师姚鼐于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三年、嘉庆六年至十年两度主持敬敷书院,前后长达14年,并在这里写下了《仪郑堂记》、《庐州府治序》等许多文章.

1853年太平军攻占安庆后,和清军有过数次惨烈的城池争夺战,战争给安庆城带来巨大劫难.至1861年太平军失败安徽省巡抚衙门重新迁回安庆时,城内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同安岭的敬敷书院也“悉数毁于兵燹”.同治元年(1862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将书院移建于姚家口西街(今孝肃路西段安庆电视台附近).


由于当时书院地盘较小,适应不了省学的要求,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奉命在北城门外柏子桥广植树木,营建校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暮春,新校舍落成,敬敷书院移迁到现在安庆师范学院的校址上,由此揭开了这块土地百年育人的序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省城大书院改为省大学堂.由此,兴办时间达250年的敬敷书院于1901年冬停办,以全部校产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成为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掀开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崭新的一页.

风雨流变

江淮名士高擎新学火薪

从1902年到1926年,安庆北门外的这块校园(现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成为安徽近代军事教育、女子职业教育、法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兴办武备学堂是晚清洋务派官僚培养新式军事人才的主要方式.安徽武备学堂筹办于1898年,安庆知府兼学堂总办.1902年6月,武备学堂迁到敬敷书院.这里也成为青年有志之士接受新式军事教育,反对满清封建统治的革命之地.1905年秋,武备学堂停办.次年11月,安徽巡抚将安徽武备学堂改为安徽陆军小学堂.徐锡麟任总监督,1907年7月,徐锡麟刺杀恩铭,发动了震动全国的安庆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大批出身武备学堂的军官们继承了徐的遗志,终于将“辛亥革命”胜利的旗帜插遍了江淮大地.

1917年,安徽省教育厅在这块校址上开办了“安徽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这是安徽省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由于发生军阀侵入校园师生的事件,1919年冬,蚕桑讲习所与城内的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互换校址.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是民国时期安徽大学创立前唯一经政府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其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私立江淮大学.1915年改为公立.1920年,安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法学家,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国民党左派著名领导人光明甫就任法专校长.法专分文、法两学院.法学院有政治、经济、法律三系.这是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分科大学.1924年,正值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光明甫参加了国共两党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6年1月,中国安徽法专支部成立,这是安徽省高校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同年秋冬,光明甫遭到通缉,省立法专学校停办.

从1902年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的成立,安庆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抗日名将方振武、焚烧英国的将军柏文蔚、马炮营起义领袖熊成基、范传甲,广州起义烈士、上将倪映典,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中的石德宽、程良,辛亥革命志士史沛然、张劲夫等,都是从安庆师范学院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莘莘学子.

寒暑迭递

名流硕儒会集竞展风流

1921年9月,省内外一些皖籍著名学者,向当时的安徽省长许世英建议创办安徽大学,经过近七年的筹建,1928年2月,省立安徽大学终于落成(现安庆师范学院校址).

1938年5月,日寇攻占安庆,安大被迫停办,部分学生借读于武汉大学,部分教师撤至四川重庆.抗战胜利后,皖籍知名人士和广大青年学生恢复安徽大学的呼吁日益高涨.1946年1月2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恢复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决定由朱光潜、陶因、杨亮功、程演生等12人组成国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5月初,筹委会迁到安庆,6月底接收了省立安徽大学的校舍.1946年11月,国立安徽大学正式成立.设有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农学院四院13个系,教职工达300多人,学生1200多人.

这座古老的学府曾享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暨南、同济”之誉.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半个多世纪里,这块土地集聚了全国各地名流先贤,翻译《天演论》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严复,策划过震惊中外的安庆起义的英雄徐锡麟,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法学家、国民党左派著名领导人光明甫,第一个翻译《宣言》的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文艺理论家陈望道,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现代著名小说作家郁达夫,台湾著名作家苏雪林等等.这些全国著名的名流先贤会聚这块校园,献身教育,展示才华,孕育出了像黄宾虹、房秩五、陈撄宁、熊成基、柏文蔚、方振武、邢公畹这样的时代精英,他们秉承“家国天下”的理念,在风云激荡的旧中国里共同演绎了一曲又一曲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教育史话.(作者为安庆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