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宿州的历史地理基础

点赞:15636 浏览:700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有缘去宿州做文化考察,内心里非常高兴.原因有二,一是未去过,想看看;二是宿州为皖北一奥区,作为省辖市的建置时间不长,建国后行政建置变化大.例如砀山、萧县1955年才归并安徽,由文化地理上说,过去萧、砀之地对徐州为代表的地域文化认同性强,新建的宿州市也是在过去小宿州(今天桥区前身)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宿州地域的文化中心地,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建置下的泗县、灵璧、砀山、萧县等地文化整合情况如何很有考察价值.就该地域文化历史的认识而言,我以为它数千年沉淀下来的历史地理基础,首先就值得述说.

文化宿州的历史地理基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地理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砀山是安徽最北端的一个县域,与江苏、山东、河南三省接壤,旧志中多强调它自古以来的边界地位:“东I临齐鲁,北联赵魏,南达江淮,西通梁楚.”砀山是个古县,秦朝即建县.历史悠久,位置又显著.到过砀山的人能感受到砀山平衍,“大河襟带,沃野布”.放大一点说,它位于淮河中游以北,坐落在一片宽广的低平原野――黄淮大平原上,是今天强调黄淮海大经济区的地域合作伙伴之一.砀山地域与刘邦汉政权的关系紧密,例如宋人梅尧臣《望芒砀山》诗有言:“出舟跳古岸,林外见修冈.回头问榜子,前是芒砀.其颠有高庙,松柏郁苍苍.迤逦堆阜属,萧条茆叶黄.千古收王气,一川平夕阳.人家才四五,鸡犬自相望.尚尔想新丰,谁复思沛乡.临流一举酒,可以喻悲伤.”自隋朝开皇十八年改称砀山县后,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其县名所来,据《水经注》载:“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只是先贤所说的芒砀山今日已划属河南永城境,这也是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异的一个案例,砀山县城历史上同样经历多次迁建,说起来历史沧桑,其实在中国城镇历史上常见.砀山人因势利导,利用黄河水患后的故道,在决口扇形地和高滩地上,种植酥梨.砀山酥梨个大,含糖量高,果肉异常酥脆,明、清时代已被列为贡品.而今有三四万公顷的面积种植,所出果实享誉世界,为国中水果之上品,以“黄河故道果实香”则可以代表性描述其境出产.

砀山之东南,紧临江苏徐州的萧县,也是安徽北部与河南、江苏相望的边界县.萧县是秦朝就有的古县,历史悠久.地理形胜如《徐州府志》所说:“群峰环抱,锦水带流,蟠龙栖风,左右互丽.踞虎眠牛,远近翅映.”在北方县域中,其景色特征有不让南方处,优美之处号有十二胜境,如明人有诗述其天门山之天门寺一境景:“一线崎岖入寺门,山围廊宇昼长昏,当头砘虎悬崖石,掉尾乘龙老树根.”嘉靖《徐州志》说萧县的地理位置“带汴襟淇于西北,阻山控湖与东南.”清朝人编的《江南通志》说其大势“萧处众山之中,号为深阻”.《国朝张能鳞萧邑学记》说萧县“于徐方称雄,镇濒河阻山”.以今人眼光,大体说来萧县地貌不外低山残丘和黄泛平原.萧地历史上舟楫通淮泗,车马达谯宿,水陆俱为要冲;“猗欤南北之咽喉、徐州之藩翊也”,古人文中多称颂的就有皇藏霁雪、龙湖晚渡、闵祠清韵等人文景观;萧县是汉文化主要之地,该地多奇士人才,出有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等.百年来书画艺术界大师级人物王子云、刘开渠、萧龙士等皆为萧县人氏,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如果要说其近年来的人文特征,用“龙城丹青天下秀”或能概括.

地处宿州东南的泗县,历史建置、地理变迁大.“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翠,形胜之区也.”这是旧时《凤阳府志》对古泗州形胜的评价.古泗州素称泽乡水国,水、陆交通便利,唐、宋时,是南北漕粮运输的中转地之一,因而有“中原之咽喉,南北之要冲”之称.“官舻客鳊满淮汴,车驰马骤无间时.”成串的船队往来淮汴水系,也为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繁荣的机会.到了明朝,砖石砌的泗州城,更兼有令人流连忘返的人文景观――泗州十景:“浮梁练影、回澜晚钟、淮水浮烟、盱山耸翠、禹王台晓月、灵瑞塔朝霞、湿翠堂春霁、挂剑台秋风、九冈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环带.”只是康熙十九年间的一场洪水灾害,让凝练在古城的唐宋文明、明代风流都沉没在洪泽湖底,新的泗州是乾隆朝裁虹县后再建置的,旧虹县城亦为泗州新城之地.新泗州北枕屏山,南襟淮水,乃“原平野旷之区,而风水结聚自然昌明,东南一大都会也.”民风简朴淳厚的泗州人,让曾经附着在老泗州大地之上的李白《僧伽歌》、韩愈《送僧澄观》、苏轼《泗州除夕雪中感章使君送酥酒》等唐宋文明,在新的文化景观上再现风流.

灵璧县地处安徽东北部,东临泗县,西连宿州蛹桥区,南与固镇、五河相接,北与江苏徐州接壤.灵璧正式建县于北宋,此前建置沿革多蔓枝.但灵璧地理位置重要,是楚汉之争的古战场.与垓下之战相关的霸王城、虞姬墓等旧时故事已成今人建设的人文景观.灵璧建县后先属宿州,后期多属明清建置的凤阳府,可以说是老宿州地.明《中都志》说灵璧“东西陵谷周旋,南北山河环绕.舟楫通淮泗,车马达青徐,水陆交汇之地也.”清康熙初吴嵩等纂修《灵璧县志》,说灵璧地理大势“前控江、淮,后扼兖、豫,自古用兵之地.”其实该地境多低山丘陵和剥蚀的残山,旧志所说的“凤凰、磬山盘峙前后”,即是该地有名的两个山峦.尤其是城北70余里渔沟镇附近的磐石山,所产磐石,声音清越,造型鬼斧神工,今人发现具有瘦、皱、透、漏、奇、清、坚、响诸美,奇绝天下,堪称华夏瑰宝.先贤所咏“灵璧一石天下奇,体势雄伟何巍峨.巨灵恕拗天柱掷,平地苍龙卷首尾.两片黑云腰夹之,声如青铜色如玉.秀润四时岗岗翠,乾坤所宝落世间.”等诗赋,已被今人进一步发展为赏石文化,灵璧钟灵毓秀,以山川出产的奇石文化成今日文化特征.

今天宿州市政府所在地的桥区,前身即省直辖市之小宿州市,东与灵璧接壤,西连淮北市,北邻徐州,南邻固镇、怀远,是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地也是1000多年的古县.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公元809年时析原徐州的符离、蕲县与泗州(今泗县)的虹县地,建置宿州.自此之后,宿州历史虽然建置有变化,如元朝属归德府,明清属凤阳府等,但宿州作为行政区域名实之地,始终存立.而宿之来历,取自古宿国.该地长期以来为州县治所所在地,源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光绪朝《安徽通志》引述古宿州“州西翼梁、宋,北控邳、徐,南襟濠、寿,东限淮、泗,舟车要会,战守所资也.”它曾经是隋唐大运河的枢纽要冲,近年来桥大运河遗址的发掘,已经证实文献历史的正确性.近世以来津浦铁路等修建,为宿州城拓展提供了历史发展的契机,更凸显其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宿州的未来发展,自然与桥中心城区的发展至为关键.如果说近来文化宿州的建设,有何大的特点我以为,地处市政府对面的宿州博物馆建设,无疑是一大亮点.宿州作为皖北以农业为其基础的600多万人城市,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的程度可能与大城市有相当差距,但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域,其历史文化地理基础并不差;进而言之,系统发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型塑文化景观,发展大众文化场所,构建宿州市民共同认同的文化符号,或许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