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总书记在党校重要讲话

点赞:25971 浏览:1190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一个月来,全党同志都在认真学习总书记在党校的重要讲话.大家深刻体会到,这一重要讲话意蕴深远,内涵丰富,强调的都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都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对于全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和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每当我们处在新的重要时刻、面临新的历史使命之时,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形势,对于我们从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坐标上,准确认识我们国家的发展方位,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对于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都是十分重要的.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要更好地把思想统一到讲话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就要充分认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新时期以来,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就必定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就必定取得巨大成就.

新时期29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长,国际影响显著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强大生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理想展现出灿烂的前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来之不易,彪炳史册,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历史经验表明,新道路的开辟不可能一帆风顺,新事业的发展难免会遇到风险和挑战.我们应当看到,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面临新课题新矛盾.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前进中的矛盾,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前进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工作,关键就在于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周围,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总书记在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巨大作用和伟大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用心领会.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自守到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短短29年里,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农村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国家,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9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细细想来,人们都能从自己身边的工作和生活中,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在改革开放中,国有企业总体走出了困境,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值,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改革开放中,亿万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并推动着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创造了许多新事物新经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事实证明,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的繁荣富强,就没有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起步与发展.

这些年来,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承载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现代化航船能够破浪前行,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这条道路上万众一心,团结奋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人理论创新.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也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走过的路程已经表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的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改革开放也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深入学习总书记在党校的重要讲话,我们需要深刻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在对比中显现的,事物的主流总是从不同方位审视中认清的.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67%,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经济体制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并不断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供求关系告别了长期的短缺经济,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写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对外开放使我们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得到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实有力.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壮丽前景.从百姓的餐桌到穿着,从家中的陈设到存折,从农业税的取消到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变化可谓日新月异.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87元.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这是一个变革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同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必然出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党通观全局应对挑战提出来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我们应当把思想统一到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影响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充分认识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充分认识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改革和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国民经济沿着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前进.

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鼓舞人心的.更为可贵的是,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总书记在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涵,更加鲜明地指出了当代人的历史使命.

党为人民的翻身解放而建立,党为人民的富裕幸福而奋斗.进入新时期以来,面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及时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紧紧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时期,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形成,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党的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的制定,无不深刻反映着我们党造福人民的宗旨.

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着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29年来,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使城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想不到”“不敢想”的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去年的1759元,农村居民同期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长到3587元;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人均3.6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人均21.3平方米,99.2%的家庭用上了管道煤气或液化气;农村居民同期的人均住房面积由8.1平方米提高到29.7平方米,90.6%的农户住房拥有卫生设备.

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年上半年,城乡居民的普及率(包括手机)达到每百人57.22部,城镇居民家用电脑达到每百户41.5部,农村居民达到每百户2.1部,去年全国居民国内旅游达到13亿人次.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关注民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紧紧抓住经济平稳增长和财政大幅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大了对农业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怎么写作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为全体人民共享.去年,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由财政支付,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给780万名寄宿学生补贴了生活费;覆盖全国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已经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全国半数以上农村,已有4.1亿农民加入;505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完成,1509万农民享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财政去年投入123亿元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身边看变化,从现在看未来,人民群众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当然,要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解决好诸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还需要一个过程.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我们党更加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必定能够在不懈的努力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肩负着人民的嘱托,人民寄希望于我们党.不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从来没有变,也永远不会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周围,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更好地怎么写作人民、造福人民.

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国家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撑,民族的振兴也就无从谈起.

深入学习总书记在党校的重要讲话,纵览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29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体系正在建立,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格局,丰富了亿万人民的文化生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荡人心的文化乐章.

从文化事业的进步,到文化产业的拓展,从文化体制的转变,到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大发展的脚步留下了一组喜人的数字:图书出版由1978年的1.45万种,发展到2006年的23.39万种;报纸由1978年的186种,增加到2006年的1935种.中国广播电视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电子传媒.互联网迅猛发展,全国已有1.62亿网民,居世界第二位;手机用户4.87亿,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初期被外国友人描述为“大城市的夜晚如同乡村”的“寂静的中国”,变成了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文化中国.

回首新时期29年,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党和国家为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等改革开放让中国文化释放出巨大活力,“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精彩亮相.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文化选择日益多样、精神产品不断丰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期望的文化大普及,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正一步步得以实现.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铸就时代风尚,打造国家“软实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我们要站在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当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奋斗中,我们必将创造出无愧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无愧于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灿烂文化,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

总书记在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一重要论述,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促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也应当看到,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出现了人口资源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应对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正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些年来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结构得到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显著加强,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多,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提高.这是党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的结果.

事实充分证明,促进科学发展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才能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领导下,我们要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关键看我们工作做得怎么样.总书记在党校重要讲话中的这一论述,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形势的判断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否抓住形势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战略机遇,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上世纪70年代末,同志审时度势,对国际局势作出了正确判断,认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有可能的.据此,我们党果断地作出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我们党作出了敏锐而准确的形势判断,从而抓住了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对我国来说,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站在时怎么发表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在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虽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世界多极化继续演进,世界经济保持增长,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保障.我国发展面临着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机遇稍纵即逝.机遇为发展提供了可能,要把可能变为现实,必须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把世界眼光、科学决策、创新精神与历史机缘结合起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扩大发展成果,实现发展目标.

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事关国家兴盛、民族复兴.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了机遇,往往能成为发展的领跑者;错失了机遇,则常常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周围,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动权,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应对挑战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是总书记在党校重要讲话中,对我国所面临的形势的重要判断.深刻理解这个判断,对我们客观地分析当前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科学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极为重要.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从国际上看,我们国家面对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看,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总体上是很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

矛盾和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有的是因为近期出台的一些政策效果没有充分显现,还有一些政策没有完全落实;有的是因为深层次的机制体制障碍没有消除,制约着这些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同时要看到,我国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它必然会使西方国家几百年工业化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几十年内集中表现出来,这就不能不使我们这个大发展、大变化时期成为矛盾凸显期.

我们面对的是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能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就拿关注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吃、穿、住、行、用条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在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诸如食品质量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房价上涨问题等等.类似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只能靠推进改革来解决.

深入学习总书记在党校重要讲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矛盾和问题的形成有一个过程,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也要有一个过程.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客观地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既不能掉以轻心,盲目乐观,也不能看得过重,信心不足;既不能麻木不仁,等闲视之,也不能大惊小怪,惊慌失措.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找到化解矛盾的办法.

问题不会自然消失,矛盾不会自行化解.正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分析矛盾是为了化解矛盾.党和政府已经清醒地看到了这些矛盾和问题,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和部署,来解决这些问题.把解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社会建设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机遇与挑战同在,战胜挑战也就赢得了机遇.矛盾凸显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大有作为期.矛盾化解了,问题解决了,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有一个新的突破,有一个大的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总书记在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需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只有巩固和发展共同思想基础,我们才能凝聚起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理想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今天的中国,面临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大潮,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胸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工作.淡化理想而只顾现实,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离开现实而空谈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我们要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周围,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巩固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团结奋斗.

(7月24、30日和8月3、6、8、10、13、16、20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