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转网”人员思维怎样转

点赞:10695 浏览:452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美国《时代周刊》将2006年度人物颁发给“YOU”(网民),颁奖词也非常精彩,其中那句“网民不但改变了世界,还改变了改变世界的方式”更是经典.对媒体人士而言,这句话或许可以这样说,“网民不但改变了新闻,还改变了改变新闻的方式”.当然这种“改变”在时下的中国是肤浅、粗糙、局部的,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蕴涵无限生机,不可小视.

以互联网和不断更新的移动终端为标志的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力度冲刷着时下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革命.传统的“生产―传播”两环节链条在新时期下被延伸,一个标准的报网互动、网民参与生产新闻的链条是“网民发帖提供线索―记者求证―新闻成品见报―网民参与调查或跟帖―记者再求证―新闻成品再见报”,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及多样性,这种链条还可能局部或全部被循环多次,其间还可能加进评论、通讯等报道手段.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价值被扩大,由事先无法估计的网民来共同还原真相.

由此可见,网络的本质特征就是“动”,网络采编人员面对的是惊涛骇浪般的大海,而不是一潭静水.这方面,笔者在1年半的网络媒体从业经历中深有体会.

笔者之前在《南方都市报》“体育•,娱乐”新闻部工作,2005年10月奥一网筹建,开始了“触网”生涯.德国前,做历届回顾是各家网络媒体的必经门槛.如何以最小的采编成本做最有意思的回顾呢?日思夜索中,奥一网决定还是“以人为本”,从中国人的角度做回顾.“以人为本”其实是《南方都市报》体育部多年来的核心采编理念,奥一网将之嫁接到网络而已.在《南方都市报》体育部负责人的指导下,《球爱―17个中国人和17届的故事》策划很快出炉,并在5月初开始采写、陆续见报(上网).在策划者看来,17个中国人非常有代表性,有聂卫平、迟尚斌、陈彤(新浪网总编辑)、张斌(CCTV制片人)、严俊君(前《足球报》总编辑)、陆俊、李响、沈冰、山东盲球迷、广州赴德球童等,折射出几十年来中国人与的情感纠葛.此系列报道,《南方都市报》投入20个版,奥一网相关专题有100多万人次点击.

“报转网”人员思维怎样转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全国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常理说来,这个报道很成功、圆满.之前笔者也这样认为,并“引以为豪”.但在某日与朋友聊天中,我却恍然大悟,大叫懊悔.这组报道还是站在传统媒体的角度去操作,还是只把读者(网民)当作“被喂食者”,是静态单线条传播,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并未衍生任何附加值.如“17个中国人”完全是报道策划方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最具代表性、最有故事性”,读者(网民)也这样认为吗?“17个中国人”的故事出来后,读者(网民)有没有问题想跟他们交流?完全可以在活动前,开列出百来个候选人,让公众选出“17个中国人”,相关人员再介入采访、成稿.大喜大悔之后,笔者基本完成了从“报人”到“网人”的角色转换.

在2006年系列报道中,奥一网的策划工作便有鲜明网络风格,“动”感十足.去年全国期间,《南方都市报》记者在京采访广州市长张广宁,就万人游珠江一事,张市长表示“市民要我游,我就游”.见报稿件不长,只有五六百字,但对于有丰富平面媒体工作经验的人来说是能嗅出其中丰富的潜台词意味.奥一网编辑迅速反映,当日上午9点就独家推出了网络调查,发布在首页、论坛、专题各区,吸引了两万多名网友前来,八成市民积极支持.奥一网将这一信息反馈给《南方都市报》前方记者,记者就此事独家专访张广宁,张市长欣然表态“感谢网民支持,游定珠江”.系列报道见报后,在广州市民中引发极大反响.一个小小的网络调查,耗费的人力物力非常少,但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去年夏天张广宁兑现诺言亲率数千市民畅游珠江,奥一网的调查对此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这个策划之所以能“四两拨千斤”,离不开操作人员极度灵敏的新闻感觉,这种素质是多年在《南方都市报》一线工作摸爬滚打所积累出来的;离不开“报人”成功转型“网人”后的互动操作理念,适时、适度地将网民的意见集纳、整合,形成为大多数人首肯的主流意见;离不开奥一网背后强大的母报,能将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当事人,并再做深度加工.

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的采编理念及人员素质要求,在大原则上基本吻合,但在具体细节上,差别非常大,而且有越走进去差别越大的感觉.这种差异很难用笔墨具体描绘,总体上而言,网络媒体的空间更大,更具野性,羁更不拘一格,当然网络的泡沫成分也更大,网络热门事件及红人的生命周期也更短.


新媒体虽然有可能成为新闻线索的制高点,但要把线索生产为新闻成品,把支离破碎、参差不齐、真伪并存的海量网络信息加工成专业的具有权威性的真实新闻,必须由传统媒体来完成.这种嫁接、穿针引线的工作,由有足够丰富的平面媒体工作经验、具备网络互动灵感的“网人”来完成是最适合不过的.

(作者简介:蓝云,男,奥一网副总编辑,近10年新闻从业经历.此前供职于《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