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方式调查

点赞:7504 浏览:245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取就业信息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信息传播效果理论为依据,对昆明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评价,进而从学校就业信息的提供方式和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 键 词】就业信息调查

一、就业信息有效获取的作用

在国家大学扩招政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在校人数近几年持续增长,相应的,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也是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是越来越大,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的头等大事.

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114万,就业人数102.6万;2002年毕业生145万,就业人数116万;2003年毕业生人数212.2万,就业人数148.5万;2005年毕业生人数338万,就业人数245.4万;2007年的毕业生人数495万,就业人数347万左右.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增加了3倍多,而就业率却低了20%多.

虽然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及时地获取有效就业信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被大家所公认的,“其中供需信息不畅已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如何收集、处理和运用就业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1

就业信息,包括政府和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为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对毕业生就业有指导性的各类数据、理论以及具体招聘活动中企事业单位发布的具体需求信息等.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就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拥有信息量的竞争.可以说,就业信息是求职的基础,是通向用人单位的桥梁,是择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更是顺利就业的可靠保证.在现今国家实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对毕业生个体来说,就业信息掌握的多少,如何筛选和使用已收集到的信息,直接决定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

那么,昆明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呢,这些方式是不是有效和高效,如何从学校就业信息的提供方式和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更好的改进呢?对此,本课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昆明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方式

根据对昆明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2的调查得知,当前昆明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报纸、网络、招聘会、昆明理工大学就业处网站、本院系老师推荐、自己亲戚朋友的介绍、全国大学生就业网站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知,昆明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络和招聘会,报纸和其他只占小部分.这说明现代传媒对学生已有较大的影响,同学们都能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来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

同时,信息传播理论表明,信息的传播途径只是获取有效信息的前提,在当前信息传播途径日益丰富、信息量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梳理和鉴别,已成为提高信息效用的重要方面.遗憾的是,在问卷调查中,只有不到15%的同学表示对就业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管理.这是值得注意的方面.

另一方面,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次调查显示,昆明理工大学就业处网站已经成为昆明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最大帮手,有67.09%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获取就业信息的过程中昆明理工大学就业处网站是最常用的,有62.53%被调查者表示,昆明理工大学就业处所发布的就业信息对自己的就业有帮助.

然而,在被问到对学校就业处发布的就业信息的评价时,有38.48%的毕业生认为缺乏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实用性不强,有47.34%的毕业生认为信息缺少具体指导,有9.87%的毕业生认为怎么写作不到位,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信息.这就表明,学校就业处在就业信息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三、相关改进对策

据此,结合调查问卷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其他高校就业信息的管理经验,本文试对应届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方式及学校就业部门就业信息的提供方式提出相关的建议: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应多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学会对就业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就业过程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一般来说,应届毕业生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得就业信息:

第一,是学校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学校学生就业指导部门既与毕业生就业所涉及的各级主管部门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是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所依赖的一个主要窗口.这一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就业信息的掌握数量大大多于其它部门,同时其掌握的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也是其它部门不能相比的.相关调查表明,学校就业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是最为可靠的.因此,毕业生要主动依靠他们,充分利用好这些信息.

第二,是各类毕业生就业怎么写作机构和就业市场.各地都有专门的人才市场,地方和各行各业每年都要举办大大小小的人才交流会,很多高校也要组织举办大型的双选会或校园专场招聘会.这些人才市场、交流会、双选会和招聘会不仅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面对面接触提供了机会,而且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需求信息,毕业生要引起高度重视,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走访用人单位的摊位,寻找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情况,收集大量的用人信息.

第三,个人和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个人和家庭的社会关系和交际网络包括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朋友、老师、学长等等.就个人和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帮助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来说,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和人际资源想方设法去帮助毕业生就业或提供就业信息;对老师、学长来说,他们对相关行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毕业生适合的就业区域、单位、岗位等信息的把握都比较准确、具体.这些资源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获取作用不可低估.

第四,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实习是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的过程,是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过程,在增长实践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为择业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习,大学生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单位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单位对大学生也有所了解,如果单位招聘毕业生,而毕业生的条件又让单位满意,毕业生就极有可能成为招聘对象.

第五,互联网.首先,互联网信息量大、查询便利,毕业生要养成经常上网查询的习惯,这样可以获得大量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各类人才网站、学会网站、企业网站、政府就业网站等,除了可以获得就业岗位信息外,还可以获得大量的就业政策、行业发展、市场分析、双选会时间安排等信息,各高校也均建有相应的就业网站,这类信息时效性强,更新快,非常值得毕业生关注.

其次,要注意对就业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运用.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一般来说,通过以上渠道收集到的原始信息比较杂乱,其可靠性、真实性和有效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毕业生要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行全面的筛选.通过对信息的分类、加工、整理,把握社会经济和人才需要等各方面的发展动态,从而调整个人求职的预期目标,选择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信息选择时,要实事求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全面分析和正确客观评价自己,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这样才有方向性、主动性,进而才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第三,加强就业信息验证,在择业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毕业生在收集到大量就业信息并经初步筛选后,要对其进行验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受骗或由于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而使自身在择业中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对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信息.就业信息主要包括生源信息、国家及省市有关的就业政策、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毕业生就业与工作情况反馈信息、市场人才竞争信息等.高校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信息,通过现代化的工作流程,及时向外发布学校有关信息和毕业生资源信息,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分布及流动等情况,并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充分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了解学校对企业人才需求的适应度,了解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对人才需求所占比重等,以此作为就业怎么写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使就业指导成为毕业生求职的好参谋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决策的好助手.

第二,要做好就业信息的收集、筛选,更好地怎么写作于大学生就业选择.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做好有效的沟通.

第三,科学地分析、筛选收集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细,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一项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总是用一个思维模式、一种眼光来看待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有可能会误导学生.就业发展趋势是通过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结果.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深入用人单位,深入社会,及时了解用人信息,并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善于把握经验和规律,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科学地分析、筛选收集的信息,学会在良莠不齐的网络招聘信息中,分析出准确有效的信息,及时向毕业生提供指导性信息,并给予正确的就业指导;同时,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也能给学校将来专业结构调整、制订专业招生计划等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怎么写作水平.

昆明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方式调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就业指导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本研究受昆明理工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资助,批号:2008BC129.)

注释

1、许尔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与运用》,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此处所指的是昆明理工大学2007届应届毕业生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