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传播与公民新闻

点赞:2392 浏览:5989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手机传播为讨论对象,试分析手机媒介是如何介入公民参与,并成为公民新闻实现的技术条件的.同时探讨手机媒介如何搭建有效的公民新闻运行环境,最后指出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 键 词】手机传播公民参与公民新闻微博

美国作家马克格拉泽认为“公民新闻就是让没有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普通公众通过运用新的传播技术来发布新闻信息,在为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增加新的素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查证和检验.”①而国内学者邵培仁教授把公民新闻定义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②这些观点均把公民新闻的形成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支持,其中手机传播成为公民新闻文本产生及传播的重要媒介.

根据2010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09年8月底,国内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7.1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已达1.81亿,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③手机的普及和大规模流行使它真正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尤其在3G时代的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手机与互联网结合,并融合传统媒体的内容样式,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于一身,实现了移动网络化和网络移动化.手机传播更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被誉为“第五媒体”.

一、手机通讯技术的引入:突破公民参与瓶颈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认为新技术强化了以信息为目的的公民参与手段,即政策制定者和公共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从公民那里获取信息,同时不必分享其决策影响权力.④尤其在公共舆论领域,新型通讯技术促使公民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知情权和话语权,打破主流媒体的精英霸权和信息权威.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将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⑤

而在新型通讯工具中,手机更是超越了地域和时间限制,几乎可做到与新闻事件和传播信息同步,这是传统媒体及互联网不能比拟的.一直致力于手机研究的国内学者匡文波教授总结了手机传播的六大特征:传播迅速、及时;移动性强,影响范围广;门槛低,大众化特征明显;信息传播方便快捷;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时效性强.⑥手机传播集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为“全民传播”提供平台.

因此,手机媒介的介入,使公民成为传播的主体,话语权由精英回归到平民.手机一方面在特殊语境下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席,另一方面提供参政议政的互动平台,如参与话题的讨论,表达对议题的观点,并在公共事件中形成舆论场,影响公众议程.在这过程中,传受双方是平等参与,且反馈及时,实现从点对点的精确传播到点对面的扩散传播.公民新闻也因而得以产生和发展,并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最后,手机传播非制度化人际传播的特征,实现人际交流的自我满足功能,形成亲民性的手机文化,加强公民群体的亲密程度.⑦

二、手机媒介与微博的结合:搭建公民新闻的平台

手机这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解决公民参与的自身局限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来看,公民新闻的实践渠道主要有三种:

第一,公民利用传统新闻平台传播自己生产的新闻信息


在这一模式下,公要充当“新闻线人”的角色,其提供的新闻素材或观点,作为传统媒介新闻策划或新闻报道的补充或事实依据.最终的新闻产品仍有专业记者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介仍对新闻产品起主导作用.

第二,利用较为有影响力的独立公民新闻组织或网站进行信息发布与传播,如公民新闻网和公民博客网

较为出名并成功的公民新闻网是韩国的OhmyNews,其宗旨是“每个公民都是记者”.如今现在,OhmyNews网站的日均访问量已达700万人次,页面日均点击率高达2500万,每天均有超过三万多个公民记者为网站提供来自各地发生的新闻,成为对韩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⑧在我国由著名互联网专家郭涛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民新闻网Chinfest(.省略),但我国的公民新闻网仍处于起步阶段,公民记者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影响公民新闻的质量.

第三,打造个人传播平台

大多数公民选用个人博客、微博、论坛等传播自己制造的新闻产品.这种方式在国内较为常见.而其中尤以微博与手机传播的结合,达到信息编制灵活以及传播光速的效果.

首先,对内容长度的限制,极大降低了公民写作门槛.微博规定用户每次发布的内容不得多于140个字,形成一种不必拘泥于形式或文体、碎片化、浅阅读的文本.这使公民在新闻信息制作的时间和空间上获取更大的自由度和更高的速度,满足了即时传播的需求.手机更适合快捷方便的信息交流,难以负荷博客极为系统、理性和逻辑化的交流容量.此外,微博因其文本创作的随意性更突出其平民化的交流,更贴近手机人际交流传播的特征.

其次,微博“转发”功能,降低言论的风险成本,实现高速信息扩散性传播效果.以新浪微博为例,它除了具备发布信息的功能,还有评论以及转发功能.只要用户按一下按键,就能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转发给跟随者,而跟随者也根据自己个人判断或喜好决定是否转发以传播该信息.同时转发不仅是传播信息的行为,同样也是一种表态的举动.当你对某一观点、某一信息或评论表示认同或信任,“转发”功能便意味着你个人对该信息的态度.“转发”功能实质上以网络化形式实现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表态,同时降低言论表达的风险成本,并能在短时间实现传播内容、范围、深度、广度和效果的几何级扩大,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最后,大多数微博均有手机客户端,把手机使用的便捷性、即时性和互联网传播效果的爆发性、规模化特点强强结合,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和传播价值.这种结合从传播平台和传播内容都实现媒介融合,从手机单一传播,升级过渡至互联网上再共同关注某一事件或议题时形成“圈子”的群体传播.

因此,以手机与微博的结合搭建公民新闻平台,实质上是手机传播与互联网传播结合基础上实现一种崭新有效的“自媒体”形式,也意味着媒体间相互融合和共同演进的趋势.

三、手机传播的发展以制度化作为方向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年”,google退出中国、王家岭矿难、南平杀童事件、玉树地震、富士康连环跳、宜黄血拆、上海火灾等事件,每位公民都可以通过手机与微博的结合分享信息、争论观点.

但这种以手机和微博结合“自媒体”传播模式仍存在草根媒体固有的弊端,如信息不完整、不平衡、不客观.一方面,如今趋向碎片化的报道,分解公众的关注持久度.每过于纷杂、凌乱的信息也易于制造失实、歪曲的新闻.另一方面,可能成为突发事件中情绪传染、谣言扩散的新路径.首先,手机传播的随意性使其也发生在传播内容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情况下.而通常手机传播的议题大多数是传统媒体所排斥的议题,因而舆论更易在此集中爆发.其次,利用手机在微博发表的观点由于字数篇幅的限制,主要以主观感受表达为主,难以避免非理性情绪的夹杂.再者,这种传播模式的非正式化和人际传播的特点,更使情绪滚雪球式的扩散迅速而多向.

手机传播与公民新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互联网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因此,就目前我国情况看,以手机与微博结合的公民新闻传播,为扩大公民参与机会塑造有效途径.但这种参与对政治权力的影响仅是个别的,并缺乏完整的、制度化的公共事件处理能力,也就是缺乏完善的手机舆情分析机制以及手机媒体管理法制化.从长远来看,需要把这种手机传播参与模式与权力体制内部力量结合,逐步成为制度框架内常规化参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