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广播电台的新闻

点赞:24898 浏览:1169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新闻怎么写作的对象是广大群众,因此新闻的创新必须始终围绕群众的需求,把握新时期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

【关 键 词】广播新闻创新听觉

现代社会,每个人无不生活在媒体报道的包围之中.虽然,我们每天都接受各种媒体的信息轰炸,但真正能让你印象深刻的新闻又有多少.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以一年为期,那些媒体报道过的新闻,你能清晰地记住的有多少?恐怕大多数人会感觉茫然.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现代人的记忆力出现了问题,而是媒体报道的内容、方式陈旧、老套、僵化,造成绝大多数有用信息在人们面前一闪而过,难以留下深刻印象.长期以来,我们的典型报道一直没有克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表扬起来一朵花,批评起来一团黑;经济报道要么是单纯的静态状况描述,要么是一大堆专业术语和数字的堆积;社会报道往往是鸡零狗碎的事件描述,不去深入考虑其间的规律性联系,报道出来大多是顾此失彼.

问题还不仅仅如此.在媒体样式多元、人们的利益诉求多元的现实情况下,很多报道还是抱残守缺,固守传统的观念和思路,一味地孤芳自赏、自说自话,其结果必然是失去了受众的信任,失去了舆论的主导权,进而也就失去了媒体自身存在的理由.更为严重的是把社会舆论的主阵地拱手让给了他人.

而对于省级广播媒体,新闻资源和人才的优势不如级媒体,频率的专业化,灵活性又比不上市级媒体,线性的播出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广播媒体的发展.因此,在网络媒体趋于强势的现代媒体大战中,省级广播电台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新闻创新也更加困难.

近30年来,广播的受众接触率呈持续下滑的态势.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组织的国内首次受众调查显示(样本为北京地区的受众),广播听众在人群中的比例最高,达到96.9%,高于报纸(92.3%)、电视(81.1%),其中,35%的人主要通过听广播获得新闻.新世纪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广播媒体的接触率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诸多媒体中位于最后,仅有34.18%,相较1982年广播接触率下降了64.7%,比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要低很多.而在美国12岁以上的人群中,有95%以上的人每天都会收听广播,平均每人收听广播在120分钟以上.

广播除了接触率低于其他媒体之外,公信力评价也偏低.在2009年举行的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到“如果同一条新闻在不同媒介上的说法不一时,您最相信哪种媒介”,回答相信电视的受众人数最多,占了近七成,而相信广播的只有1.4%,甚至远远低于网络.公信力与受众的媒体选择一般情况下是正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会影响其媒体接触的选择.

而同样令人揪心的是,现今我国广播听众人均日收听时长仅为美国的约1/10.有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广播听众日均收听时长为10.4分钟,2009年为10.6分钟,同比下降5.36%和1.89%.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人均收听广播节目的时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相较于2005年,2010年我国广播人均日收听时长下降了78.8%.这着实是一个值得广播人反思的状况.

如何从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中吸引受众,是摆在每一位广播人面前的严峻课题.新闻创新是让广播重现昔日辉煌的一把利器,就省级广播电台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选题贴近性

在新闻创新的争论中,各种看法不一而足,然而,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却是所有媒体一致认可的.因为只有选题把握住了贴近性原则,才能够把握住受众,然而,“三贴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更多的智慧与耐心.

2010年9月初,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决定来中国举办慈善晚宴并向中国富豪邀约.由于怕被劝捐,一些接到邀请的富豪犹豫不决,甚至还有不少富豪将其当成了“鸿门宴”拒绝参加.而就在此时,中国私营企业家陈光标发出公开信响应巴比慈善晚宴,表示在离世后会捐出所有财产用作慈善.这封公开信不仅将这名昔日的“中国首善”再次推向风口浪尖,也让人们对于财富观,及中国慈善环境等等问题激辩四起.作为记者,我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闻点,第一时间联系上了陈光标,并就“裸捐”等相关问题对陈光标进行了专访.通过记者与陈光标面对面的访谈方式,让他直面记者及民众的辛辣问题,也让听众能够更加直接地、全面地了解陈光标以及他“裸捐”背后的种种原因,无形当中,就拉近了听众与新闻人物的距离,一些观点碰撞、理念冲突更加凸显了这期新闻访谈的可听性.节目播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新闻选题贴近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提升听觉吸引力

新闻怎么写作的对象是广大群众,因此新闻的创新必须始终围绕群众的需求,把握新时期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

作为省级媒体,承担必要的节庆日报道任务是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是,如何摆脱这种常规报道惯有的生硬、刻板的面孔,成为时下党报、党台必须面对的问题.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对此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前不久结束的建党90周年的宣传报道中,新闻频率就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渡江风云”,通过深入挖掘渡江战役中的一些细节和故事,尽量原汁原味地还原一个个历史瞬间,重现燃烧的岁月,用新闻的眼光不断延展历史的信息含量.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采访团队不仅翻阅了大量史料、寻访了当年参与渡江战役的人员,还引入了渡江侦察记等影视作品和自然音效,尽量丰富节目的听觉效果.这组报道播出后,不但受到了听众的认可,就连台内的资深编辑和年轻记者们都一致认为好听、有意思.

这组报道的成功也让我们有所思考,那就是:究竟什么样的新闻才是受众喜欢的?作为大众传媒,如何在传播理念、引领观点的同时,吸引住听众、留住听众?我想,提升听觉的吸引力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三、加强与网络等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广播可以“借机(手机)生蛋”,实现广播新闻传播的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能抢占主流媒体的制高点.新闻故事也是广播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整合声音要素,运用声音的多元化表达方式,以新闻人为中心,以情节为纽带,以语言为载体,以音乐为烘托,让新闻故事有用、有益、有趣.

省级广播电台的新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传播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广播新闻除了要“借机生蛋”,还要学会“借网打鱼”.对海量的新闻资讯进行整合、编辑、编排,去粗取精,为受众挑选最有价值的信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特别是新闻资讯频率,和其他频率的整点、半点资讯,都可以全球取材,随时刷新.对新闻快报、深度报道、背景报道等可分类制作,有序编排.除网络外,一些电视新闻的声音元素也可以为我所用,以格式编排体现广播独到的新闻意图.要以少胜多,以精博杂,以质取胜,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延伸新闻的信息含量,成为受众心中值得信赖的媒体.

需要注意的是,“融合”不是简单的功能相加,而是媒介功能更高层次的“分化”.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吸引受众注意的基本前提是使其个性化的需求得以满足.不可能有一种集成多种媒体的“万能产品”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而,“融合”应以受众需求为导向.

四、以媒体互动引导社会舆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轨,媒体市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主流媒体正经历重新洗牌,地位随着市场的演变而不断变化.今后,谁是主流媒体,完全取决于市场.这个市场固然与媒体的传播手段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媒体在社会和民众中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而新闻的权威、客观性是媒体影响力的生命,特别是广播媒体,既要保证新闻的客观与公正,又要吸引听众的耳朵,扩大影响力,增加互动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广播新闻的互动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别的意义,广播媒体要充分利用互动的特性,引导社会舆论.上海新闻电台2010年改版,其中一项就是增强新闻评论力度.节目中搜罗新闻热点,采集各方评论,并开设互动平台让听众参与发表观点.广播的互动,其核心是要有引导功能.在互动中,广播媒体要引导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广播媒体可以通过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点评、引导,通过对短信平台上即时短信的选择,选读,做一个有观点的媒体,一个向上、向善的媒体,而不能等同一般的网络媒体.

最后,笔者觉得在广播新闻的报道中,无论是主题宣传、会议报道,还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都应强化民生意识.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民生息息相关,民生新政的出台和百姓的医疗、就业、交通、教育等紧密相连,会议报道和民生新闻并非是割裂的.广播新闻要善于从党和政府的会议中提炼出与民生相关的内容,改革创新会议报道,而不是简单地减少会议报道.广播新闻较网络媒体,更有机会、更有能力从主流渠道获取相关民生信息,并加以有效解读,其权威性是网络媒体难以企及的.广播记者在新闻的认知上要有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追求,关心生活的城市,关爱身边的民众,并贯穿在新闻采访的每一次,每一天之中.

99;,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②庞亮,《关于我国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几点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3)

③王满园,《着眼日常新闻着眼主题报道》,《中国记者》,2009(1)

④邓益平,《关于地方新闻宣传的几点思考》,《新闻界》,2002(1)

⑤李文梅,《浅谈创新新闻广播的几种路径》,《新闻传播》,2010(3)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