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全国台联联络部

点赞:19940 浏览:921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981年7月我被借调北京,参加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全国台联)临时筹备小组、筹备委员会的工作.当年12月第一届全国台湾同胞代表大会闭幕后,我正式调入全国台联联络部工作,至1992年初退休,在全国台联工作了的lO年,其间一直从事联络工作.这10年,正是对台方针从“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再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转变时期,我能身处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转变时期,并为此尽心力,实为欣慰.

“通”:广泛联谊台胞乡亲

1982年,处在初创期的全国台联联络部,先后拜访了外交部、财政部、国务院侨办及中国旅行社等有关部门,以了解各部门对台工作状况、海外台胞乡亲群体和社团的情况,为开展联谊,团结、怎么写作广大台胞乡亲积极准备着.

1983年2月,全国台联在广州召开了首次联络工作会议,决定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广泛联谊海外台胞乡亲.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工作思路,将大陆的实际情况和大陆对台方针政策与广大台胞乡亲沟通,同时也借由这一思路,了解广大台胞乡亲的心声.我一直认为,唯有掌握真实的台湾民情,才能使我们的对台政策有针对性,贴近台胞乡亲.后来我把这一思路归纳为“通”,即把的对台方针政策传达给广大台胞乡亲,同时把台胞乡亲们对于两岸未来的所想、所愿、所疑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

“走出去”:多交流、多沟通

随着工作思路的确立,全国台联也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1983年6月,时任全国台联副会长的彭腾云出现在于美国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台湾同乡会”会场,这也是第一次来自大陆台胞乡亲的声音出现在“世台会”年会之上.在美期间,彭腾云广泛接触各领域、各阶层台胞乡亲,宣传大陆的新变化、对台工作的新政策.这一次的“走出去”无疑成为全国台联至今秉持的“走出去”广泛联谊台胞乡亲的工作思路的最佳范例.

我和全国台联联络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台胞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随后的1984年,时任全国台联副会长的郑坚、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吴英辅参加在德国(西德)举行的“第十一届世台会”,会中提议下一届大会移至中国召开.此后每年全国台联都派员参与全美或地区性台湾同乡会集会活动.尽管“世台会”、“台湾同乡会”中一些台胞乡亲对大陆有疑虑,有不解,甚至一些倾向“”的台胞乡亲对我们的到来“冷嘲热讽”,但我们去了,主动参与活动,介绍大陆的变化,宣传、解释大陆对台政策的新变化,此举不仅轰动了海外台胞群体,各大媒体更是争相报道.尽管报道褒贬不一,但我们能感受到这些旅居海外的台胞乡亲们愿意沟通,本意是善良、朴素的.

全国台联成立伊始,时任全国台联会长的林丽韫就带领大陆台胞访问团访问了“巴西客属总会”.1985年,全国台联客家籍副会长彭腾云、台胞冯焱火等,赴日参加“客属总会”年会.作为旅日客家籍台胞乡亲中最大的同乡组织,往年年会,都邀请台湾“经贸处”代表与会.来自大陆的客家籍台胞乡亲的出现,引起了他们的关注,起初他们以退席来表示不满.此后,每年全国台联均组团赴日参加“客属总会”举办的年会,随着大陆综合国力的日渐强盛,及台湾方面逐渐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在“客属总会”中的两岸代表,也开始逐渐接触、交流.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旅美台胞乡亲,广泛联谊全美各地“台湾客家联谊会”.1989年,全国台联接待了“世界客属总会”秘书长古胡玉士,双方经过交流、沟通,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年,全国台联还协助“世界客属总会”首次在大陆广东省梅县举办年会,为此尽了一份力.

通过“走出去”,全国台联不仅积极参加海外台胞社团组织活动,还先后参加了不少海外台胞组织的学术活动.此后全国台联还扩大联谊范围,先后组织各种访问团,如客籍台胞团、老台胞团、青年台胞团、大陆台籍医生团、大陆台湾大学同学会团,出访日本、巴西、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走访当地台胞社团组织,不仅扩大了全国台联联谊、团结、怎么写作台胞范围,也通过与当地台胞、台胞社团的广泛交流,加深了沟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请进来”:叙乡情、谈心声

全国台联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将“请进来”视作联谊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邀请海外台胞乡亲赴祖国大陆参访,如学术研讨会、台胞青年夏令营、到大陆各地参访交流,实地了解大陆的发展变化,了解大陆对台方针政策,化解疑虑,加强交流,增进情感.

头一个“请进来”的海外台胞乡亲大陆参访团,是“旅美台胞医师团”,成员包括旅美各地台湾同乡会会长、“台湾公共事务协会”理事等台胞乡亲.台湾医师会成员多为台籍精英,早年他们反对国民党当局专制政权,有着强烈的“出头天意识”.记得那次邓颖超大姐在接见“旅美台胞医师团”时,成员“台湾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陈翠玉女士执意用闽南话发言,邓大姐在听取时任全国台联会长林丽韫的转述后,耐心、详细地向团员解释大陆对台方针政策,获得了参访团全体成员的热烈响应.他们还把此次接见全程通过录像保存,回到美国后,在旅美台胞乡亲中广泛传放,对大陆对台政策一一解释,此举也将祖国大陆的对台政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传达给海外台胞乡亲,也为全国台联此后开展的一系列“请进来”活动铺平了道路.

1983年8月,全国台联会同社科院台湾研究所联合邀请旅美、加、日等国,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的台籍学者,赴北京参加“台湾之将来”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台籍学者包括加拿大的郭焕圭、肖欣义;美国的林宗光、范良信、田弘茂;日本的刘进庆、涂昭彦;澳大利亚的邱垂亮;德国的张宗鼎等人.国内出席的不仅有社科院、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专家学者,还有大陆台籍学者朱天顺、郭熠烈、廖秋忠、周青等人.尽管此次与会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没有对立情绪,学者们一致强调沟通的必要性,也赞赏研讨会为海内外学者建立了沟通、交流的渠道.会议闭幕时,大会在全国政协举行茶话会,邓大姐、时任政治局委员的杨尚昆亲临茶话会听取学者意见.会后,全国台联还将此次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一字不改地全文编印成册,送给与会学者.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海内外台湾问题研讨会,引起了各方的极大关注,海外媒体纷纷报道,予以高度评价.此举也让更多的海外台胞乡亲了解了全国台联这一大陆的台胞乡亲团体.

此后的1985年,第二届研讨会即将举办之际,报名参加的学者增加不少,范围也扩大了许多,不再局限于美、日、加等国,还有许多来自欧洲的学者.为了使与会学者感受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研讨会特意选择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市举办.当地的闽南风情,与台湾同音同俗,让来自海外的学者们感慨万分.

广交新朋友 不忘老朋友

1972年,美国将属于中国领土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一并交还给日本,引发岛内、香港和海外爱国青年的不满,一场声势浩大的“保钓运动”由此拉开.

台湾大学学生首先在校园喊出了“还我钓鱼岛”.在美国,台胞乡亲林孝信主办的《科技月刊》立即给予响应,“保钓运动”如火如荼地在海外华人社会爆发蔓延.随着“保钓运动”的不断延伸,旅美“保钓”积极分子进而发出“爱国统一”的主张.1971年的国庆前夕,由海外“保钓”运动的5位骨干成员组成的“保钓访问团”第一次踏上大陆,其间一场与周总理的倾谈,从深夜至次日凌晨,持续了近6个小时.然而不久后,国内“”运动持续,我驻外使领馆无暇顾及“保钓”、“统运”活动,加之海外华人对国内发生的事无法理解,又得不到解释,“保钓”、“统运”渐渐停滞,骨干分子各奔前程,海外这股统派力量近乎分崩离析,当年奔走于运动而荒废了学业的一些“保钓”积极分子更陷入困境.

邓大姐和廖公一直非常惦念这些海外“保钓”积极分子的生活,全国台联成立不久,即派员访美,了解这些老朋友的生活现状.1983年9月,我代表全国台联出访美国,找到了当时在美“保钓运动”溃散后唯一坚持下来的“芝加哥支援会”,并见到了当年主办《科技月刊》的台胞乡亲林孝信.当时他正以开设书店的收入苦苦支撑着“支援会”的活动.我到芝加哥的那天,碰巧他未在,昕他的助手详细介绍了当年“保钓运动”积极分子们的现况,还谈到林孝信坚持下来的艰辛.当时书店出售不少大陆书籍,常遭台当局驻美人员的威胁,有一次柜台上刚摆上大陆出版的《文选》,临近街面的大玻璃窗即刻被砸碎.后来见到林孝信时,他请我吃面条,坦言“实在困难,请理解!”至今每每回忆当年的这些往事,依旧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在美期间,我在纽约、匹兹堡拜访了不少当年“保钓”、“统运”的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此后陆陆续续联系上了80多位当年参与“保钓”、“统运”的老朋友.

1985年6月,在邓大姐的支持下,由全国台联主办的“大陆与台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邀请了近80位当年的“老保钓”参加会议.直到今天,我依旧能回想起研讨会上的热烈情景,大家回顾往事感慨万分,看到今日祖国的巨变、进步,信心倍增,对祖国的未来更是积极建言献策.会议期间,邓大姐亲临会场听取大家的意见,由于听力不好,当听不清发言者的声音时,邓大姐就将椅子挪到发言人前方仔细倾听,这一动作也让与会的“老保钓”感念在心.会议结束后,他们再次集结起来,在纽约成立了“亚美文化协会”,通过各项活动,促进大陆与台湾的各项交流.此后创办的《亚美时报》也成为大陆对台方针政策海外宣传的重要平台之一.


联结乡情 怎么写作台胞

全国台联联络工作秉持着“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就这样起步,不断扩大联谊范围,全国台联在海外的朋友随之越来越多.

1984年7月,全国台联在大连棒棰岛举办了“第一届台湾青年夏令营”,75名来自海外的台胞青少年参加了此次夏令营.那时改革开放刚开始,很多海外台胞对历经“”后的祖国还很陌生,很多家长也跟着孩子一起来参加.

夏令营闭幕后,营员们在北京受到邓大姐的亲切接见,气氛热烈异常.当时美国《中报》记者陈国坤以“阿坤看大陆”大幅报道此次夏令营,不仅轰动了海外台胞群体,更传到了台湾岛内.首届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夏令营的成功举办,也为日后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考虑到台湾地理特点,从1989年起,全国台联开始举办台胞青年冬令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惟余莽莽的长城内外,都给来自海外和岛内青年台胞乡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历史的原因,1987年11月前,两岸同胞一直被人为地阻隔,备受骨肉相思之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倡议的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推动两岸同胞自由往来,即刻在台湾岛内引起强烈反响.台湾民众特别是国民党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探亲访友.

1988年1月,全国台联接待了由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组织的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他们身穿写着“想家”的夹克,跪拜黄帝陵、登万里长城,大喊“我们回来了!”当他们来到北京,与“大陆台籍老兵”紧紧相拥,老泪横流.同为身在异乡的游子,“大陆籍老兵”的返乡强烈地唤醒了“大陆台籍老兵”的思乡之情.同年9月,全国台联成立台湾省籍老兵返乡协进会,会长由身为大陆台籍老兵的全国台联副会长徐兆麟担任.

对于“大陆台籍老兵”回家探亲的强烈要求,台当局始终不肯松口,迟迟不肯开放.此后,联络部通过岛内的朋友,将“大陆台籍老兵”资料带进岛内,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内战时期国民党抓台胞打内战的事情,岛内舆论哗然,最终迫使当局开放大陆台籍老兵回台探亲,进而有了补发抚恤金等一系列后续举措.

随着两岸同胞的交流日益开展起来,全国台联与台湾岛内的客家界、妇女界、音乐界、劳工界、农民环保界、少数民族等阶层都开展交往.1990年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期间,全国台联邀请岛内各界台胞来观摩,当中华台北体育代表团步入会场时,全场起立欢呼,气氛热烈到极点.那一刻我在想,坐在身边的台胞乡亲们一定能感受到大陆同胞发自内心的同胞情谊.

如果说,全国台联创立初期的联络工作为此后的工作展开了一个良好开端的话,我想更多应归功于全国台联创建初期所具有的得天独厚条件:对台领导小组的关怀和直接指导,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联络部创建初期,为了充实力量,我们录用了很多刚从大学毕业的大陆台胞青年,当时这些年轻人大都20岁出头,每个人都怀着一种使命感.北京的酷暑之下陪着采访团各处参观,又晒又累.因接待任务,长期离家,几乎没有休息日,更没有加班费,但这些年轻人却毫无怨言.如今他们各奔前程,我很怀念他(她)们,怀念我们一起在联络部工作的日子.

今年是全国台联成立30周年.通过几代同仁们的努力,联络工作无论在质或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台情研讨会均正成为两岸交流交往中的品牌活动,去年在上海举办的“台胞社团论坛”,更把全国台联联谊、团结、怎么写作台胞乡亲的宗旨,加强交流沟通的平台扩展到全球.作为全国台联曾经的一分子,我也衷心期望全国台联联谊、团结、怎么写作台胞乡亲的路越走越宽广.